文章解析

guì
zhī
xiāng
·
·
guān
yǒu
gǎn
láng
zhōng

朝代:宋作者:陈亮浏览量:1
tiān
gāo
zhèng
yuè
fēn
míng
qiū
róng
xīn
guì
chū
shōu
sān
shí
liù
gōng
dōu
sàn
luò
rén
jiān
qún
huā
xián
fán
xiàng
qiū
wǎn
huàn
huí
chūn
céng
yōu
shì
tiān
shàng
xiāng
shèng
guài
shù
xiāng
fēng
shí
xiāng
zuò
duì
huā
páng
dàn
jiàn
jīn
róng
zhǐ
jiě
tiān
qiū
kuàng
dōng
liáng
huáng
shí
tài
qiǎn
bèi
shí
tài
yuǎn
ài
xún
gāo
zhú

译文

天高气肃。正是月色通明,初秋月夜景象。收储桂花已经盈满,汉代长安的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引入天空。乐意散落在人间,只是怕群花、染了凡俗。绽放在这秋天的夜晚,意在唤回已去的春意,重留温暖于人间,深情眷注入人间,又何曾自甘幽独呢。是天上的、余香遗泽。只怪一股春风,香气绵延数十里。坐对花旁,只见桂花形似金粟。芙蓉花只能增添愁思,何况东篱下、凄凉的黄菊。开在深秋,难以入俗流,只爱寻找那高尚的行迹。

逐句剖析

"天高气肃":天高气肃。

"正月色分明":正是月色通明,

"秋容新沐":初秋月夜景象。

"桂子初收":收储桂花已经盈满,

"三十六宫都足":汉代长安的离宫别馆三十六所引入天空。

# 三十六宫:泛指帝王宫殿之多。这里借指人间。

"不辞散落人间去":乐意散落在人间,

"怕群花、":只是怕群花、

"自嫌凡俗":染了凡俗。

"向他秋晚":绽放在这秋天的夜晚,

"唤回春意":意在唤回已去的春意,重留温暖于人间,

"几曾幽独":深情眷注入人间,又何曾自甘幽独呢。

"是天上、":是天上的、

"余香剩馥":余香遗泽。

"怪一树香风":只怪一股春风,

"十里相续":香气绵延数十里。

"坐对花旁":坐对花旁,

# 旁:一作傍。

"但见色浮金粟":只见桂花形似金粟。

# 金粟:桂花形似金粟,故名。

"芙蓉只解添秋思":芙蓉花只能增添愁思,

# 芙蓉:木芙蓉,八、九月间开放,因名拒霜花。

"况东篱、":何况东篱下、

"凄凉黄菊":凄凉的黄菊。

"入时太浅":开在深秋,

"背时太远":难以入俗流,

"爱寻高躅":只爱寻找那高尚的行迹。

# 高躅:高尚的行迹。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由宋代词人陈亮所作,出自《全宋词》。此词上阕以花喻志,词意高迈深远,行文如九曲溪流,层层递进,情感婉转深沉。词人借木樨之姿,将高洁志趣与人生思索徐徐铺展,于花影摇曳间勾勒出深邃幽微的精神世界。下阕笔锋一转,词人以评花者姿态现身,直抒胸臆。字句间跃动的不仅是对花木的品评,更是其晶莹澄澈的精神境界的淋漓展现。从花木特质到个人襟怀,词境渐次升华,将词人超凡脱俗的品格与济世之志和盘托出。全词通篇紧扣木樨神韵,花魂与人魄浑然交融,却无一处直白倾诉心志。这种若即若离、似隐还现的笔法,恰合咏物词“不粘不脱”的精髓。直至结句,词人将平生抱负与壮志难酬的慨叹,以含蓄之笔悄然寄寓,余韵悠长,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光宗时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永康学派主要代表,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问无非事”。他与朱熹友善,两人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辩”。才气超迈,喜谈兵,屡次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由宋代词人陈亮所作。“木樨”即桂花,于金秋时节绽放。其花瓣细小纤巧,却能释放出馥郁芬芳,香气远逸。南宋词人陈亮借咏木樨,抒发对个人用世抱负与现实冲突的深刻思考。孝宗淳熙六年(1179年),吕祖谦任礼部郎官,后因病辞官,退隐林下。他秉持“明理躬行”的治学理念,坚决反对空谈阴阳性命之学,这与陈亮的学术主张不谋而合。吕祖谦归隐后,陈亮特意登门探望。二人相聚期间,纵论时政,针砭时弊,交谈甚欢,尽显惺惺相惜之情。此番会面后,陈亮以木樨为寄托,创作此词,借物抒怀,将词作寄赠吕祖谦,以表心曲。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桂枝香·观木樨有感寄吕郎中》是一首咏物词。描写了月中桂花盛放散落人间,以及桂花易开易落,颜色素净,表达了作者自己自视甚高,展现了光明磊落的形象,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

2. 写作手法

化用:“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二句,巧妙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的瑰丽意象。词人以天马行空的想象,描绘出月中桂树花开烂漫、馥郁盈天的盛景——那桂花多得连三十六重天宫都难以承载。这般奇绝的构思,既暗喻桂花自月宫洒落人间,又赋予其超凡脱俗的仙韵,为全词奠定了空灵奇幻的基调。

3. 分段赏析

词的上片,秋夜的天穹澄澈如洗,一轮皓月高悬天际。传说月中生长着桂树,这般清朗月色,不禁让人遥想月中桂树繁花满枝的盛景。开篇以“天”“月”入笔,恰似精心铺就的画卷底色,为后文桂花“散落人间”的奇妙想象埋下伏笔。“桂子初收,三十六宫都足”两句,巧妙化用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的诗意。试想那月中桂花盛放至极,连天宫都难以容纳,暗喻桂花悄然洒落人间凡尘。这来自天宫的桂花,自是超凡脱俗,世间凡花俗朵又怎能与之相提并论?“不辞”二句,表面咏叹桂花,实则是陈亮借物言志、吐露心曲。他自视甚高,以月中桂花自比,展现出愿为世间奉献心力的志向;一句“怕群花、自嫌凡俗”,不直言群花庸常,却从侧面落笔,视角新颖独到,立意更胜一筹。“向他秋晚,唤回春意,几曾幽独!”词人进一步抒发高洁心志。桂花不在百花争艳的三春绽放,偏选秋夜独自吐芳,并非自甘寂寞、故作清高,而是要在肃杀秋意中“唤回春意”,为人间增添一抹明媚与温暖。这寥寥数语,暗含着词人在国势衰微之际,渴望力挽狂澜、建功立业的热忱与抱负。下片起首三句,延续上阕桂花“散落人间”的意象。一个“怪”字用得精妙绝伦,难怪“一树香风”能绵延十里,原是天宫遗落人间的芬芳余韵。“坐对花旁,但见色浮金粟”,词人静坐花前,鼻间萦绕幽香,眼前金粟般的桂花色泽莹润,一幅秋日赏桂图跃然纸上。“坐对”二字灵动鲜活,赋予人与花亲密对话的奇妙意境。“芙蓉只解添愁思,况东篱、凄凉黄菊。”秋日里,木芙蓉与菊花竞相绽放。然而,杜甫笔下“芙蓉小苑入边愁”的诗句,让木芙蓉染上愁绪;面对东篱菊花,词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隐逸之态,只觉满心凄凉。在词人眼中,木芙蓉与菊花虽为秋花,却只能渲染秋意,哪能如桂花般“唤回春意”这几句看似品评秋花,实则暗含对边关战事的隐忧,以及对陶渊明归隐选择的委婉不认同。词至末尾,笔锋转回桂花。词人感叹桂花花期短暂,深秋绽放,花色素淡。正如他心志高洁,追慕先贤遗风,借桂花命运再次抒发人生感慨。正话反说间,无尽的悲愤与幽怨如潮水般倾泻而出,令人动容。

4. 作品点评

词人借花抒情,以浪漫主义笔法创作此词。词中句句描绘花朵,然而所表达的志向却清晰可见。整首词完美诠释了咏物之精髓,毫无晦涩之感。桂花高雅脱俗、心性纯净,而词人胸怀坦荡、品格高尚,隐藏于花中的形象仿佛跃然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阕《桂枝香》,就其语言论,句句当行本色;观其前后两结,语意尤其高远,逸响可歌,何尝有一句粗豪语?就其风格论,高华端凝,不仅远在“横肆”之外,抑且别具典雅幽秀之美。但这种“秀”,是其秀在神,秀而有骨,故终不失龙川气象。

不详原湖南文理学院副教授、湖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赖汉屏《唐宋词鉴赏词典》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亮《贺新郎·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

下一篇:宋·陈亮《柳梢青·柳丝烟织》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