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niáng
·
·
sān
dào
zhōng
zuò

朝代:宋作者:陈亮浏览量:1
fēng
liú
jiā
shì
chuán
zhāng
líng
xīn
zhòng
chuí
yáng
chī
yín
tái
zòu
dāng
nián
mèng
rào
péng
shān
mài
huā
shēng
duàn
lán
qiáo
yín
biān
zuì
mào
céng
jīng
chù
shǔ
jùn
guī
lái
jīng
zhōu
lǎo
xīn
qíng
líng
luàn
suí
fēng

译文

我的家世如张绪般风流传承。好似灵和殿中新栽种的垂杨枝条。在华丽的筵席上铺陈词章,在银台献上辞赋。当年梦想萦绕在蓬莱仙山之路。卖花的声音在蓝桥的暮色中消散。记得曾经在吟诗挥鞭、醉帽歪斜的地方。从蜀郡归来,到荆州时已经老去。心情零乱,如同随风飘舞的柳絮。

逐句剖析

"风流家世传张绪":我的家世如张绪般风流传承。

"似灵和新种垂杨缕":好似灵和殿中新栽种的垂杨枝条。

"绮席摛词":在华丽的筵席上铺陈词章,

# 摛:一作离。

"银台奏赋":在银台献上辞赋。

"当年梦绕蓬山路":当年梦想萦绕在蓬莱仙山之路。

"卖花声断蓝桥暮":卖花的声音在蓝桥的暮色中消散。

"记吟鞭醉帽曾经处":记得曾经在吟诗挥鞭、醉帽歪斜的地方。

"蜀郡归来":从蜀郡归来,

"荆州老去":到荆州时已经老去。

"心情零乱随风絮":心情零乱,如同随风飘舞的柳絮。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七娘子·三衢道中作》是南宋豪放派词人陈亮所作的一首词。词中“卖花声断蓝桥暮”等意象,隐晦流露词人如司马相如、王粲般怀才不遇的失意。作品将行旅中的流动感受化为诗意的观照,体现了宋代文人对空间流动的独特理解。作为“七娘子”词牌变体的代表,此词在继承毛滂正体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的艺术特点。全词抒发了词人对时光流逝、壮志未酬的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光宗时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永康学派主要代表,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问无非事”。他与朱熹友善,两人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辩”。才气超迈,喜谈兵,屡次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感怀词。描绘了词人先以张绪自比展现自身风采,接着回忆当年的辉煌经历和游历场景,最后感叹时光流逝、老去和心情的零乱。表达了词人对往昔辉煌的怀念,以及面对时光变迁、理想未竟的无奈与惆怅。

2. 写作手法

移步换景:“绮席摛词,银台奏赋。当年梦绕蓬山路。卖花声断蓝桥暮。记吟鞭醉帽曾经处。蜀郡归来,荆州老去”,“绮席”“银台”“蓬山路”是往昔经历的空间场景,展现曾经的境遇与追求;“蓝桥”“吟鞭醉帽曾经处”“蜀郡”“荆州”则是行旅中涉及的空间,随行程推进转换。通过不同时空场景的依次呈现,将过往与当下的空间流动串联,使日常行旅经验与不同阶段的空间记忆相互叠合,体现出移步换景的特点。

3. 分段赏析

上阕:“风流家世传张绪。似灵和新种垂杨缕”,词人以张绪自比,称自己的家世如张绪般风流,自己亦如灵和殿新种的垂杨,风姿卓越,暗示自己年少时才华出众,风度翩翩,奠定了对往昔美好追忆的基调。“绮席摛词,银台奏赋。当年梦绕蓬山路”,进一步回忆往昔,在华丽的筵席上尽情作词,于银台向皇帝奏赋,展现出自己的才华与抱负。“梦绕蓬山路”则表明自己当时心怀高远志向,向往着如蓬莱仙境般美好的目标,描绘出一幅春风得意的画面。下阕:“卖花声断蓝桥暮”,“卖花声”本是充满生机的市井之声,“断”字却使其戛然而止,“蓝桥暮”描绘出暮霭沉沉的蓝桥,营造出一种凄凉、落寞的氛围,暗示时光流逝,美好不再,为下文感慨做铺垫。“记吟鞭醉帽曾经处”,回忆曾经吟诗纵马、醉酒狂歌的地方,那些过往的经历仍历历在目,与如今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强化了对往昔的怀念。“蜀郡归来,荆州老去。心情零乱随风絮”,写自己从蜀郡归来,在荆州渐渐老去,岁月的流逝让自己的心情如随风飘舞的柳絮般零乱。表达出词人面对年华老去、理想未竟的无奈与惆怅,将情感推向高潮。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陈亮《谒金门·送徐子宜如新安》

下一篇:宋·陈亮《醉花阴(再用前韵)》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