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琐窗秋暮":在雕花窗前,秋天的傍晚,
"梦高唐人困":我梦到像楚王高唐之梦那样的情境,人却困倦,
"独立西风万千恨":独自站立在西风中,心中涌起万千愁恨。
"又檐花、":又有屋檐下的水滴、
"落处滴碎空阶":落在空荡的台阶上,发出细碎的声响,
"芙蓉院、":芙蓉花盛开的院子里,
"无限秋容老尽":无限的秋色已经衰老殆尽。
"枯荷摧欲折":枯萎的荷叶快要被摧折,
"多少离声":仿佛有无数离别之声,
"锁断天涯诉幽闷":将这天涯的幽闷之情锁住,无法诉说。
"似蓬山去后":就好像仙女去了蓬山之后,
"方士来时":方士前来寻找时,
"挥粉泪、":仙女挥洒着粉泪,
"点点梨花香润":那点点泪珠带着梨花的香气,滋润着周围。
"断送得、":这情景仿佛断送了、
"人间夜霖铃":人间那如《雨霖铃》曲般哀伤的夜晚。
"更叶落梧桐、":更有梧桐叶飘落、
"孤灯成晕":孤灯的光晕在摇曳。
南宋思想家、文学家,永康学派的代表人物
陈亮(1143~1194),南宋思想家、文学家。原名汝能,字同甫,号龙川,人称龙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进士。光宗时授签书建康府判官,未赴任而卒。陈亮是浙东事功学派的永康学派主要代表,倡导经世济民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日用之问无非事”。他与朱熹友善,两人多次进行“王霸义利之辩”。才气超迈,喜谈兵,屡次上书力主抗金,反对和议。所作政论气势纵横,笔锋犀利;词作感情激越,风格豪放。著有《龙川文集》《龙川词》。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雨景愁闷词。主题围绕着秋雨引发的愁闷与哀伤展开,通过对秋景的描绘,抒发了词人内心的孤独、寂寞和对离别的感慨,以叶落梧桐、孤灯成晕的景象,将哀伤的氛围推向了极致,表现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2. 写作手法
融情于景:“融情于景”的手法贯穿全篇,将词人的“万千恨”与“幽闷”悄然织入秋夜雨景的描摹中,让景物皆染情绪、情感借景流露。比如开篇以“秋暮雨景”融“孤寂之恨”,“琐窗秋暮,梦高唐人困。独立西风万千恨”先点出“秋暮”“西风”的时空背景,随即以“又檐花落处,滴碎空阶,芙蓉院,无限秋容老尽”陈述雨景:“檐花”即屋檐滴落的雨水,“滴碎空阶”以听觉写雨声,雨水敲打空寂的台阶,“碎”字既摹雨声的细碎,更暗合词人内心的“破碎感”;“芙蓉院”本是雅致之地,却因秋雨浸染,“秋容老尽”,荷花凋零、草木枯衰,满眼皆是衰败之景。此处“空阶”的“空”、“秋容老尽”的“老”,既是秋景的写实,更是词人“独立西风”时孤寂、怅惘心境的投射,雨声滴碎的是台阶,更是词人的愁绪,秋景的衰败则对应着内心的“万千恨”,景与情浑然一体。
3. 分段赏析
上阙“琐窗秋暮,梦高唐人困,独立西风万千恨”点明时间和环境,“琐窗秋暮”描绘出秋天的傍晚,透过雕花窗棂,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孤寂的氛围。“梦高唐人困”,“高唐”让人联想到楚王的梦境,增添了一种奇幻和迷离的色彩,而“人困”则表现出词人在梦醒后的疲惫和困倦。“独立西风万千恨”,词人独自站立在西风中,心中涌起万千愁恨,西风通常象征着凄凉和孤寂,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哀伤和愁闷。“又檐花、落处滴碎空阶,芙蓉院、无限秋容老尽”屋檐下的水滴落在空荡的台阶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滴碎”一词将水滴的声音和效果生动地表现出来,增添了一种孤寂和凄凉的感觉。“芙蓉院、无限秋容老尽”,芙蓉花盛开的院子里,无限的秋色已经衰老殆尽,描绘出秋景的萧瑟和凄凉,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衰败,进一步强化了词人内心的哀伤。下阕“枯荷摧欲折,多少离声,锁断天涯诉幽闷”描绘了枯萎的荷叶快要被摧折的景象,枯荷通常象征着衰败和离别。“多少离声,锁断天涯诉幽闷”仿佛有无数离别之声,将天涯的幽闷之情锁住,无法诉说,将枯荷与离别联系起来,表达了词人内心的离别之愁和无法言说的幽闷。“似蓬山去后,方士来时,挥粉泪、点点梨花香润”运用了奇幻的意象,“蓬山”是传说中的仙山,“方士”是寻找仙人的人,“蓬山去后,方士来时”营造出一种奇幻而又哀伤的氛围。“挥粉泪、点点梨花香润”,仙女挥洒着粉泪,那点点泪珠带着梨花的香气,滋润着周围,将离别和思念的情感以一种奇幻的方式表达出来,增添了词的艺术感染力。“断送得、人间夜霖铃。更叶落梧桐、孤灯成晕”将眼前的情景与《雨霖铃》曲般的哀伤夜晚联系起来,《雨霖铃》通常表达离别之情,暗示了词人内心的哀伤。“更叶落梧桐、孤灯成晕”,叶落梧桐和孤灯成晕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词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梧桐叶飘落象征着生命的衰败,孤灯的光晕在摇曳,营造出一种凄凉和孤寂的氛围,将词人内心的哀伤推向了极致。
上一篇:宋·陈亮《寿曾主管》
下一篇:宋·陈亮《垂丝钓·九月七日自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