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海国":在海滨之地已生活三年。
"又荏苒素秋":时光荏苒,又到了素净的秋天,
"天净如沐":天空明净如被水洗过一般。
"凄砌寒蛩暗语":寒凉的台阶下,蟋蟀低声鸣叫,
"杵声相续":捣衣的杵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
"梧桐一叶西风里":西风中,梧桐叶飘落一片,
"对斜阳、":面对斜阳,
"好个团簇":那落叶团聚的景象别有一番意味。
"老香堂畔":老香堂旁,
"苍然古桧":苍翠的古桧树矗立,
"无限心曲":仿佛蕴含着无限的心事与愁绪。
"叹石室、":感叹那石室,
"棋方半局":棋局才下到一半,
"便时换人非":时光流转,人事已非,
"光景能蹙":岁月光景竟如此紧迫短促。
"千古鸱夷":千古以来的范蠡,
"尚恐欠些归宿":即便功成身退,恐怕也还欠缺一份真正的归宿。
"倚空笑把轮云事":倚着虚空,笑着把世事如轮云般的变幻,
"付坤牛、":交付给坤牛,
"乾马征逐":乾马的力量去征战追逐。
"且巴重九":暂且盼望着重阳节的到来,
"昭亭句溪":前往昭亭山与句溪边,
"杖藜巾幅":那时便拄着藜杖,戴着头巾。
南宋词人
吴潜(1195~1262),南宋词人。字毅夫,一作毅甫,号履斋居士。祖籍宣城(今属安徽)。嘉定进士,官至左丞相。主张加强战守之备以抗御元兵,对南宋朝廷的苟且偷安深表忧虑,后贬死于循州。其词激昂凄劲,颇有感怀时事之作,主要是抒发济时忧国的抱负,也常吐露个人理想受挫的悲愤。词风亦与其为人接近,在南宋为一大家。诗作颇平衍,兼多拙句,通体浑成之作,不多见。吴潜的诗大多已佚,所存者多写由于官场斗争激烈而导致的对仕途的厌倦。著有《履斋先生诗余》《论语士说》《许国公奏稿》《鸦涂集》等。原集已佚,明末梅鼎祚搜集其遗文编为《履斋遗稿》4卷。
1. 分段赏析
上片:“三年海国。又荏苒素秋,天净如沐。”开篇便点明时间与地点,词人自述已在海滨之地度过三年时光,转眼又迎来了萧索的秋天。“荏苒”二字,形象地写出时光悄然流逝的状态,而“天净如沐”则描绘出秋日天空澄澈明净的景象,看似清新的笔触,实则暗含岁月匆匆的感慨。“凄砌寒蛩暗语,杵声相续。”词人将视角转向身边细微之处,寒凉台阶下,蟋蟀低声鸣叫,捣衣的杵声断断续续传来。“凄”“寒”二字奠定了凄清的基调,“暗语”赋予蟋蟀鸣叫以拟人化色彩,仿佛它们在诉说着隐秘心事;而“杵声”这一秋日意象,更添了几分思乡与孤寂之感。“梧桐一叶西风里,对斜阳、好个团簇。”西风中,一片梧桐叶飘落,词人面对斜阳,看着落叶聚在一起。“梧桐一叶”呼应秋天,暗含时光流逝与生命短暂之意;“团簇”的落叶与天边斜阳,构成了一幅静谧却略带寂寥的画面,在平淡的描写中,蕴含着对时光与生命的淡淡思索。“老香堂畔,苍然古桧,无限心曲。”镜头切换到老香堂边,那棵苍翠的古桧树矗立眼前。古树历经岁月沧桑,词人见此景,心中万千思绪翻涌。古桧树苍劲的形象,恰似词人心中积压已久却难以言说的复杂情感,借景抒情,含蓄地将内心的“心曲”寄托于这株古树之上。下片:“叹石室、棋方半局。便时换人非,光景能蹙。”词人发出感叹,回忆起石室中那局未下完的棋。棋局未终,却已时移世易,人事皆非,时光也变得紧迫急促。这里以“棋局”喻人生,暗示世事无常,时光短暂,蕴含着对人生短暂与命运无常的深沉喟叹。“千古鸱夷,尚恐欠些归宿。”词人联想到千古名臣范蠡,即便他功成身退,泛舟五湖,词人仍觉得他或许也未能寻得真正的归宿。借此典故,词人表达出对人生终极归宿的迷茫与思考,连功成身退的范蠡都如此,更何况自己,进一步深化了内心的惆怅与困惑。“倚空笑把轮云事,付坤牛、乾马征逐。”词人倚靠着虚空,以一种看似豁达的姿态,将世事如轮云般的变幻,交付给阴阳乾坤的力量去征战追逐。表面上是洒脱地看淡世事,实则暗含无力改变现实的无奈,在“笑”的背后,是对命运无常的深深无奈与感慨。“且巴重九,昭亭句溪,杖藜巾幅。”最后,词人暂且盼望着重阳节的到来,那时便拄着藜杖,戴着头巾,前往昭亭山与句溪边游玩。这一句为词境增添了一丝悠然闲适的气息,词人试图以期待出游的心情,缓解前文所表达的愁绪与无奈,在对未来的期许中,给词作留下了一抹淡淡的慰藉。
上一篇:宋·吴潜《暗香》
下一篇:宋·吴潜《五用喜雨韵三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