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yáng
yán

朝代:宋作者:白玉蟾浏览量:1
tiān
bàn
qiū
fēng
míng
wàn
sōng
yuán
huā
bàn
luò
yáng
hóng
liáo
yān
àn
suǒ
xiān
tán
shēn
cáng
dān
zào
kōng
rén
cǎi
zhī
chù
lái
bái
zhòu
xiāng
féng
shēng
xiāo
guǎn
xiào
yáng
mèi
qiū
mǎn
huái
怀
shī
xìng
nóng

译文

天空高处秋风劲吹,万株松树发出声响,芫花半凋,夕阳染红苍穹。山中的仙坛古寺周围云雾缭绕,浓郁的野趣深深地隐藏在空荡荡的丹灶之中。世人采撷灵芝何处可寻,我白天来此,却没有遇到那些采摘紫芝的人。一阵箫管乐声传来,我笑着扬起衣袖,满怀秋色,诗情在胸中翻涌。

逐句剖析

"天半秋风鸣万松":天空高处秋风劲吹,万株松树发出声响,

"芫花半落夕阳红":芫花半凋,夕阳染红苍穹。

"寮烟暗锁仙坛古":山中的仙坛古寺周围云雾缭绕,

"野意深藏丹灶空":浓郁的野趣深深地隐藏在空荡荡的丹灶之中。

"人采紫芝何处觅":世人采撷灵芝何处可寻,

"我来白昼不相逢":我白天来此,却没有遇到那些采摘紫芝的人。

"一声箫管笑扬袂":一阵箫管乐声传来,我笑着扬起衣袖,

"秋色满怀诗兴浓":满怀秋色,诗情在胸中翻涌。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杨梓岩》是南宋诗人白玉蟾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描绘秋风穿松林、芫花映夕阳的景象,营造秋意氛围;颔联写古旧仙坛被烟雾笼罩,丹灶隐没于野,尽显古朴幽静;颈联道出寻找紫芝未果、白昼相逢无人的情形,增添几分怅惘;尾联以箫管声来、笑扬袂作结,展现出诗人在秋色中诗兴盎然。全诗意境清幽,情感深沉而不失灵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景的沉醉和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道士,“南宗五组”之一

白玉蟾(1194~1229?),南宋道士。本姓葛,名葛长庚。字如晦,又字白叟,号海琼子,世称紫清先生,祖籍福建闽清,生于海南琼州。白玉蟾为全真道“南宗五祖”之一,心通三教,学贯九流,于佛老秘典及人间所未见之书,无不贯通。能诗文,尤以词名世。清陈廷焯云:“葛长庚词,一片热肠,不作闲散语,转见其高。”主要作品有《酹江月·武昌怀古》。著有《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罗浮山志》《玉蟾先生诗余》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天半秋风鸣万松,芫花半落夕阳红”开篇描绘了秋日杨梓岩的高远景象,秋风在半空中呼啸,吹动着万棵松树发出阵阵声响,芫花有一半已经凋落,夕阳的余晖将天空染成一片火红。诗人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描写,营造出一种开阔、绚丽而又略带萧瑟的氛围。颔联“寮烟暗锁仙坛古,野意深藏丹灶空”这两句将视角转向了山中的仙坛古寺,“寮烟暗锁”描绘出仙坛周围烟雾缭绕,仿佛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的景象。“仙坛古”则点明了仙坛的历史悠久,给人一种沧桑、古朴的感觉。“丹灶空”则暗示了曾经在这里进行炼丹等活动的人已经离去,只留下一座空空的丹灶。诗人通过对丹灶的描写,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流露出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颈联“人采紫芝何处觅,我来白昼不相逢”写紫芝在古代常被视为仙草,有延年益寿、超凡脱俗的寓意。“人采紫芝何处觅”表达了诗人对那些追求超凡脱俗、隐居山林的人的好奇和探寻。诗人不禁发问,那些采摘紫芝的人究竟在哪里呢?此句引发了读者的思考,也为下文诗人的自我表白做了铺垫。“我来白昼不相逢”写诗人表明自己在白天来到此地,却没有遇到那些采摘紫芝的人。“不相逢”三个字透露出一种寻而不得的淡淡遗憾,同时也暗示了诗人与那些隐居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和隔阂。尾联“一声箫管笑扬袂,秋色满怀诗兴浓”是全诗的一个转折,使诗歌的情感从之前的略带惆怅转变为欢快、豁达。一阵箫管乐声传来,诗人笑着扬起衣袖。“箫管”声打破了山间的寂静,增添了一份灵动和欢快的气氛。“笑扬袂”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和洒脱,他在这美妙的音乐声中,忘却了之前的遗憾和失落,尽情地享受着当下的美好。最后,诗人沉浸在这浓浓的秋色之中,诗兴大发。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用诗歌来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此句作为全诗的结尾,既总结了全诗的内容,又升华了诗歌的主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陶醉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白玉蟾《中秋月(其二)》

下一篇:宋·白玉蟾《武夷有感十一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