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气寒高倚暮空":应如倚天长剑腾光于高寒的暮空,
# 剑气:暗用“双龙剑”典故。《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张华邀星象家雷焕仰视,雷焕说:“宝剑之气,上彻于天耳!”宋玉《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
"男儿日月锁心胸":七尺男儿襟怀磊落像抱日月在心胸。
# 男儿日月锁心胸:意谓男子汉的胸中当有怀抱日月的气魄。
"莫藏牙爪同痴虎":切莫如痴虎那样自藏爪牙丧失威势,
# 痴虎:愚笨之虎。
"好召风雷起卧龙":努力召唤风雷做有志乘时而起的卧龙。
# 卧龙:汉代末年诸葛亮隐居隆中,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称为卧龙。
"旧说王侯无世种":古人曾说王侯将相本非世代传种,
# 王侯无世种:《史记·陈涉世家》载秦未农民起义领袖陈涉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此话是反诘,意为王侯将相并非贵种天生。
"古尝富贵及耕佣":自古多有贫贱者伸志而成富贵的英雄。
# 耕佣:耕作的佣人,这里指意为贫贱者。《史记·陈涉世家》载:“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陈涉的话语和友人互相勉励,表示人贵有志,有了大志,方可以成大功立大业。王侯将相并不是世代相传的,力耕的佣工也有取得富贵的机会,这是早已被历史证明了的。这里用其意。
"须将大道为奇遇":当须胸怀大道去把握展志用世的奇遇,
# 大道:据《王令集》,是指推崇六经,宗师孔孟之道。大遇,就是“奇遇”。遭逢奇遇,都必须得之以义,不义而取得富贵、而致身王侯将相,都是不足取的。
"莫踏人间龌龊纵":切勿重蹈人间丧志失节的龌龊行踪。
# 龌龊:指拘于小节。
北宋诗人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其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雄奇豪放,造语精辟,意境渺远。诗作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或描写社会生活,或抒写政治抱负。写景抒情小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他的史论借古喻今,文笔恣肆。代表作品有《过唐论》《和洪与权逃民》《偶闻有感》等。著有《广陵先生文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寄赠友人的诗。诗中以豪迈的语言,先表明男儿应如剑气般心胸开阔,志向高远。而后激励友人莫要隐藏才华,要积极施展抱负。还通过论述王侯并非世袭、富贵可降临于耕佣之人,来强调人人皆有机会成功。最后劝友人以追求大道为人生奇遇,莫走世俗的龌龊之路,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积极进取、追求理想人生的殷切期望。
2. 写作手法
用典:“旧说王侯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诗人借用《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的话:“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说明出身并非决定命运的关键因素,鼓励友人积极进取,凭借自身努力追求成功。比喻:“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藏而不露才华比作“痴虎”藏起牙爪,将人施展才华、有所作为比作“卧龙”召唤风雷。通过这两个比喻,生动形象地激励友人要积极展现才华,不要埋没自身能力。
3. 分段赏析
“剑气寒高倚暮空,男儿日月锁心胸”:开篇以“剑气”起笔,营造出一种冷峻、豪迈的氛围。“寒高”描绘出剑气的凛冽和高远,“倚暮空”则进一步拓展了这种意境,使读者感受到一种宏大的气势。“男儿日月锁心胸”将男儿的胸怀比作能容纳日月,展现出男儿的壮志豪情和广阔的胸怀,为全诗奠定了激昂的基调。“莫藏牙爪同痴虎,好召风雷起卧龙”:这两句是对友人的劝诫和激励。“莫藏牙爪同痴虎”,告诫友人不要像愚蠢的老虎一样隐藏自己的实力,要敢于展现自己的才能。“好召风雷起卧龙”则鼓励友人要像卧龙一样,在时机成熟时,借助风雷之力奋起,实现自己的抱负。此联通过形象的比喻,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望。“旧说王侯无世种,古尝富贵及耕佣”:颈联从历史的角度进行阐述,说明王侯将相并非世代相传,古代也有农夫获得富贵的例子。“旧说”和“古尝”表明这是前人的经验和历史事实,增加了观点的可信度。这一联旨在打破友人对出身的顾虑,鼓励他要有追求更高成就的勇气和信心。“须将大道为奇遇,莫踏人间龌龊踪”:尾联进一步升华主题,强调要以追求大道为目标,不要沾染世间的不良习气。“须将大道为奇遇”表达了对友人的一种期许,希望他能以追求真理和正义为人生目标。“莫踏人间龌龊踪”则是对友人的警示,提醒他要保持高洁的品质,不被世俗的污浊所影响。此联使全诗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体现了诗人高尚的人生追求。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洋溢着昂扬向上的意气,饱含浓烈炽热的情感。字里行间,淋漓尽致地展现出作者积极主动争取担当济世重任的宏伟志向,以及矢志不渝坚守道义的高洁操守。
# 该诗与《述志》一文相对照,联系作者境遇,可看出其诗确是出于肺腑。
现代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王杏根《宋诗精华》
# 这首言志的诗,意气高昂、感情强烈、表达了作者积极争取任世之重的大志和坚持道义的高尚风操,值得深深体会。
现代原上海诗词学会顾问马祖熙《中国历代古典诗歌精品选译》
上一篇:宋·王令《暑热思风》
下一篇:宋·王令《读商君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