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zhī
hóng

朝代:宋作者:王令浏览量:1
sān
chūn
shǎo
fēng
shuāng
duō
cóng
lái
yǒu
gēn
běn
xià
zhī
chǔ
àn
fēng
xiāng
zhǔ
shān
qiū
hǎo
xiāng
wèi
zuì
bàn
tuó

译文

春天时,雨露滋润较少,而一夜之间,风霜却骤然增多。红叶树向来根基稳固,所以并不惧怕枝叶受到风霜影响。楚地江岸的红枫连绵不绝,吴山的橘子与之相互映衬。在这秋居的时光里,红叶与橘色成为很好的慰藉,它们如醉的色彩与我酒后泛红的脸颊相伴。

逐句剖析

"雨露三春少":春天时,雨露滋润较少,

# 三春:古时分春季为孟春仲春季春。

"风霜一夜多":而一夜之间,风霜却骤然增多。

"从来有根本":红叶树向来根基稳固,

"不怕下枝柯":所以并不惧怕枝叶受到风霜影响。

# 柯:枝条。

"楚岸枫相属":楚地江岸的红枫连绵不绝,

# 属:连。,楚:春秋时的国名,曾拥有长江中下游一大片地区江淮一带历史上曾经属于楚国的疆域。

"吴山橘与和":吴山的橘子与之相互映衬。

# 和:唱和。,吴:春秋时的国名,大体是现在的江苏省。这里指曾经属于吴国的疆域。

"秋居好相慰":在这秋居的时光里,红叶与橘色成为很好的慰藉,

"醉色伴吾酡":它们如醉的色彩与我酒后泛红的脸颊相伴。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立之红叶》是北宋王令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以春之雨露与秋之风霜对比,点明红叶所处环境变化。颔联借红叶表达只要根基稳固,便无惧风雨的寓意,展现出一种坚韧。颈联描绘楚岸枫树相连、吴山橘树映衬的景象,拓展了画面。尾联写红叶如醉酒之色陪伴自己,表达红叶能慰藉秋日生活。整首诗语言凝练,借景抒情又托物言志,以红叶为核心,抒发诗人面对生活困境的豁达与坚韧,以及对自然景色的欣赏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其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雄奇豪放,造语精辟,意境渺远。诗作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或描写社会生活,或抒写政治抱负。写景抒情小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他的史论借古喻今,文笔恣肆。代表作品有《过唐论》《和洪与权逃民》《偶闻有感》等。著有《广陵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也是一首咏物诗。诗中描绘了红叶的姿态与遭遇,表达了诗人对红叶立足根本、无畏风霜之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借物言志,抒发自身对这种高尚品格的推崇与追求。

2. 写作手法

托物言志:“雨露三春少,风霜一夜多。从来有根本,不怕下枝柯。”诗人借红叶生长环境的变化,春天雨露稀少,一夜之间风霜却增多,暗指人生境遇的艰难。但红叶因根基稳固,不惧枝叶受风霜侵扰,这实则是诗人以红叶自比,表明自己如同红叶一般,即便面临生活中的重重困难,只要自身根基扎实,拥有坚定的信念和深厚的底蕴,就无所畏惧,体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和对自我的信心。

3. 分段赏析

首联“雨露三春少,风霜一夜多”,将春天少有的雨露与一夜之间增多的风霜形成鲜明对比。以季节气候特点的变化,为红叶的出现营造背景,暗示红叶生长环境的转变。颔联“从来有根本,不怕下枝柯”,借红叶自喻,强调红叶因其有坚实的根本,所以不惧怕从枝头飘落。这里赋予红叶坚韧的品质,表达出诗人对自身内在品质的自信。颈联“楚岸枫相属,吴山橘与和”,描绘出一幅广阔的秋日图景。楚地江岸枫树相连,吴山的橘子与之相应和。通过描写不同地域的秋景,展现出秋天的丰富色彩,拓宽了诗歌的意境,同时“相属”“与和”也营造出一种和谐的氛围。尾联“秋居好相慰,醉色伴吾酡”,诗人直言在秋天的居所中,红叶如醉酒之色与自己微醺的面色相伴,给自己带来慰藉。将红叶拟人化,仿佛红叶成为诗人秋居生活中的陪伴者,表达出诗人对红叶的喜爱,以及在秋天借助红叶排遣寂寞、享受生活的悠然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令《答问诗十二篇寄呈满子权其三耒问鎛》

下一篇:宋·王令《暑中懒出》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