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ū
lán

朝代:宋作者:王令浏览量:1
xiǎo
zhé
hán
shū
jiān
huāng
lín
shēn
chù
yǒu
fāng
lán
shì
xián
shì
rèn
wéi
pèi
yóu
yǒu
yōu
rén
cān

译文

早晨在野外的菜圃间折取带着寒意的蔬菜,荒僻树林的深处生长着芳香的兰草。这世上没有贤德的人把兰草采来系在身上当作佩饰,却还有隐士每天采摘它来食用。

逐句剖析

"晓折寒蔬野圃间":早晨在野外的菜圃间折取带着寒意的蔬菜,

"荒林深处有芳兰":荒僻树林的深处生长着芳香的兰草。

"世无贤士纫为佩":这世上没有贤德的人把兰草采来系在身上当作佩饰,

"犹有幽人日取餐":却还有隐士每天采摘它来食用。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蔬兰》是北宋诗人王令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在野外菜圃和荒林的环境中,寒蔬与芳兰共生的景象。前两句通过描写清晨折取寒蔬、发现荒林深处的芳兰,展现出一种自然质朴的氛围。后两句则由兰草联想到世态人情,感叹世上虽无贤士将兰草作为佩饰,但仍有幽人会采摘食用,体现出一种对平凡生活的关注和对隐士生活的理解,通过兰花来自比,抒发了对贤能之士未得施展才华的遗憾之情,同时也表达了“高洁之士将其作为精神食粮”的高尚志向。全诗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诗人

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其诗受韩愈、孟郊、卢仝、李贺的影响较深,雄奇豪放,造语精辟,意境渺远。诗作内容多涉及社会现实,或描写社会生活,或抒写政治抱负。写景抒情小诗,清新自然,别具一格。他的史论借古喻今,文笔恣肆。代表作品有《过唐论》《和洪与权逃民》《偶闻有感》等。著有《广陵先生文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也是一首咏物诗。这首诗通过描绘早晨在荒野菜圃中折取寒蔬的场景,表达对君子品格的赞美和对世俗的批判。

2. 写作手法

借物言志:全诗借兰草表达诗人对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将兰草的高洁品性投射到人格理想层面。“荒林深处有芳兰”既是写兰草生长环境,也象征诗人自身怀才不遇的处境。对比:“寒蔬与芳兰”形成意象对照,暗喻平凡与高洁的品格分野。“晓折寒蔬野圃间,荒林深处有芳兰”,通过对比,突出兰草的高洁。双关:“纫为佩”既指传统用兰草制饰,又暗喻人才任用;“取作餐”既写隐士风范,又喻精神滋养。“世无贤士纫为佩,犹有幽人日取餐”,利用双关表达兰草虽未被贤士赏识,但仍有隐士珍视。

3. 分段赏析

前两句:“晓折寒蔬野圃间,荒林深处有芳兰”,这两句诗中“晓折”点明了时间是清晨,“寒蔬”描绘出蔬菜带着寒意的特征,“野圃间”则说明了采摘的地点。“荒林深处”营造出一种幽僻的氛围,“有芳兰”则在这种幽僻中增添了一份惊喜和美好。这两句通过对比,将普通的寒蔬与珍贵的芳兰放在一起,为后文的联想和感慨做铺垫。后两句:“世无贤士纫为佩,犹有幽人日取餐”,这两句诗中“世无贤士”表达了对世上缺乏贤德之士的感慨,“纫为佩”用屈原以兰为佩的典故,暗示兰草的高洁品质不被世人重视。“犹有幽人”则转折到隐士身上,他们虽然不被世人关注,但却能发现兰草的价值,每天采摘食用。这两句通过对比,既表达了对贤士不识兰草的遗憾,也体现了对幽人生活方式的理解和尊重,同时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怀才不遇的叹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王令《春愁》

下一篇:宋·王令《岁暮言怀呈诸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