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āng
zhú
chē
shuǐ
jīng
dào
yún
shū
néng
rén
yuàn

朝代:宋作者:张孝祥浏览量:1
xiàng
lóng
huàn
yìng
zhú
lóng
xíng
lián
mián
shí
chē
bǎi
zhōu
zhuàn
lún
jiù
hàn
suì
héng
jiāng
suǒ
shí
jiàn
dié
chéng
shén
yùn
gān
gāo
xià
lǎo
nóng
yòng
zhī
shùn
liǎo
qiān
bào
sūn
dài
huáng
dàn
kàn
cuì
làng
jǐng
jiù
chōng
yǐn
tuó
jiāng
kuā
jiǎn
yāo
bèi
lóu
shū
wèi
zhī
guī
dāng
jiào

译文

祈雨的“象龙”唤不来雨水,竹制水车却能“行雨”灌溉。十根车辐连绵相连,转动时发出如百舟摇橹的“伊轧”声响。转动这巨大的水车,解救干旱年岁的苦难。水车横截江面如锁巨石,飞溅的水流如瀑布,声响如叠鼓轰鸣。精巧的机关日夜运转,甘甜的雨露普降高低农田。老农操作时轻松自如,瞬息之间便浇灌了千亩良田。他们抱着孙子、牵着黄牛,只须看稻浪如绿涛翻涌。多余的水流惠及日常家用,舂出的米如玉般晶莹,春玉米喝了这水,乳头般的颗粒像喝醉了酒的脸一样红。江吴地区夸耀“七人同踏”的灌溉法,却落得脚底生茧、腰背弯曲。他们全然不知这种竹车灌溉的轻松之乐,我回去后定要教给他们。

逐句剖析

"象龙唤不应":祈雨的“象龙”唤不来雨水,

"竹龙起行雨":竹制水车却能“行雨”灌溉。

"联绵十车辐":十根车辐连绵相连,

"伊轧百舟橹":转动时发出如百舟摇橹的“伊轧”声响。

"转此大法轮":转动这巨大的水车,

"救汝旱岁苦":解救干旱年岁的苦难。

"横江锁巨石":水车横截江面如锁巨石,

"溅瀑叠城鼓":飞溅的水流如瀑布,声响如叠鼓轰鸣。

# 溅瀑叠城鼓:飞溅起的水堆叠成鼓起的城墙。瀑:喷起的水。鼓:凸起;涨大。

"神机日夜运":精巧的机关日夜运转,

"甘泽高下普":甘甜的雨露普降高低农田。

# 高下普:从高处普降下来。

"老农用不知":老农操作时轻松自如,

"瞬息了千亩":瞬息之间便浇灌了千亩良田。

"抱孙带黄犊":他们抱着孙子、牵着黄牛,

"但看翠浪舞":只须看稻浪如绿涛翻涌。

"余波及井臼":多余的水流惠及日常家用,舂出的米如玉般晶莹,

"舂玉饮酡乳":春玉米喝了这水,乳头般的颗粒像喝醉了酒的脸一样红。

# 舂玉饮酡乳:春玉米喝了这水,乳头般的颗粒像喝醉了酒的脸一样红。舂:一作春。酡,饮酒脸红。

"江吴夸七蹋":江吴地区夸耀“七人同踏”的灌溉法,

# 七蹋:整天用人力踏的水车。蹋同踏。七:旧时分一昼夜为十二个时辰,通常以卯至酉为昼,共七个时辰,此处引申为一整天。

"足茧腰背偻":却落得脚底生茧、腰背弯曲。

"此乐殊未知":他们全然不知这种竹车灌溉的轻松之乐,

"吾归当教汝":我回去后定要教给他们。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湖湘以竹车激水粳稻如云书此能仁院壁》是宋代张孝祥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永州山水秀丽,溪流密布。宋代时,当地流行筑坝截水,利用湍急水流驱动以竹编扇叶、竹筒相连的筒车灌溉农田,造就稻浪翻涌的盛景。诗人游历永州目睹此景,深感震撼,遂作此诗。诗中细腻刻画了筒车运转的壮观景象、灌溉功效及丰收在望的喜悦画面,并以江浙脚踏水车作比,赞叹永州得天独厚的水利条件,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欣喜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豪放派词人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绍兴进士。张孝祥的诗歌多赠答、题咏和纪行之作,不少篇章都能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如“艰难念时事,留滞岂身谋”“只今斗米钱数百,更说流民心欲折”等。其词风格豪迈,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爱国情感浓厚。代表作品有《黄州》《和沈教授子寿赋雪》《六州歌头》《水调歌头·和庞佑父》《木兰花》《念奴娇·过洞庭》等。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前后,张孝祥于永州见到当地农民借助溪流动力建造竹制筒车的情景。彼时永州因水系发达,创新运用连续排列的竹制筒车(“联绵十车辐”),相比江浙地区需终日人力踩踏的“七蹋”水车,灌溉效率更高。诗人结合实地观察,在能仁院墙壁题写此诗,着重记载了这一特色农耕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写景咏物诗。描绘了永州竹制筒车借水力灌溉农田,粳稻如云的壮观景象,通过与江浙脚踏水车对比,展现永州丰富水利资源,表达了诗人目睹此景的欣喜赞叹之情。

2. 写作手法

比喻:“竹龙起行雨”将竹制筒车比作行雨之龙,形象展现其汲水灌溉的神奇功能;“转此大法轮”把筒车比作“大法轮”,突出其日夜运转、缓解旱情的作用,使抽象的机械形象更生动。对比:“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将江浙人力踩踏的“七蹋”水车与永州筒车对比,前者使人“足茧腰背偻”,后者“神机日夜运”,凸显永州筒车借水力省时高效的优势。

3. 分段赏析

“象龙唤不应,竹龙起行雨”,诗人开篇将传统祈雨方式与竹制筒车对比,以“竹龙”喻筒车,生动展现其如神龙行云布雨般自动汲水灌溉的神奇功能,凸显筒车的实用价值。“联绵十车辐,伊轧百舟橹”,“联绵”描绘筒车辐条连续排列的形态,“伊轧”模拟运转声响,从视觉和听觉角度,细腻再现筒车构造与运转韵律。“转此大法轮,救汝旱岁苦。横江锁巨石,溅瀑叠城鼓”,把筒车比作“大法轮”,强调其日夜不停运转,能缓解旱情;“横江锁巨石”写筒车借助水力的壮观,“溅瀑叠城鼓”以夸张手法形容水流冲击的磅礴气势。“神机日夜运,甘泽高下普”,高度赞扬筒车巧妙利用水力,使甘霖普降农田。“老农用不知,瞬息了千亩。抱孙带黄犊,但看翠浪舞”,刻画老农无需过多操劳,筒车便能瞬息灌溉千亩农田,他悠闲地抱着孙儿、牵着黄牛,观赏随风起伏的稻浪,侧面烘托筒车的高效,展现丰收的美好场景。“余波及井臼,舂玉饮酡乳”,说明筒车带来的水利资源不仅用于灌溉,还能惠及日常生活,体现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江吴夸七蹋,足茧腰背偻”,指出江浙地区人们夸耀的“七蹋”水车,需人力整日踩踏,导致脚底生茧、腰背弯曲,与永州筒车形成鲜明对比。“此乐殊未知,吾归当教汝”,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永州筒车这一先进农耕技术的赞赏,以及想要将其推广的愿望,展现对民生的关怀。

4. 作品点评

明代《农政全书》援引此诗描绘筒车构造,清代《宋诗纪事》将其列为科技诗代表作。现代研究视该诗为中国古代“技术美学”的早期范例,相关意象多次出现于水利史专著。2022年湖南永州重建历史水车群时,特意选取诗中“联绵十车辐”作为景观设计主题。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孝祥《西江月·为枢密太夫人寿》

下一篇:宋·张孝祥《浣溪沙·已是人闲不击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