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qín
é
·
·
yuán

朝代:宋作者:张孝祥浏览量:1
yuán
xiāo
jié
fèng
lóu
xiāng
duì
áo
shān
jié
áo
shān
jié
xiāng
chén
suí
liǔ
shāo
wēi
yuè
duō
qíng
yòu
zhū
lián
jiē
yóu
rén
fàng
shēng
xiē
shēng
xiē
xiǎo
yān
qīng
sàn
chéng
gōng
què

译文

元宵佳节。华丽的凤楼与鳌山灯彩遥遥相对,连成一片。鳌山与凤楼相接,灯火辉煌。游人的足迹扬起香气,柳树枝头挂着朦胧的月色。多情之人再次掀起珠帘。游人沉醉歌舞,不愿让笙箫歌声停歇。歌舞终了。晨雾渐渐消散,京城宫阙显露在晨光中。

逐句剖析

"元宵节":元宵佳节。

"凤楼相对鳌山结":华丽的凤楼与鳌山灯彩遥遥相对,连成一片。

# 鳌山:宋时元宵节结彩灯堆叠为山形,称为鳌山。

"鳌山结":鳌山与凤楼相接,灯火辉煌。

"香尘随步":游人的足迹扬起香气,

"柳梢微月":柳树枝头挂着朦胧的月色。

"多情又把珠帘揭":多情之人再次掀起珠帘。

"游人不放笙歌歇":游人沉醉歌舞,不愿让笙箫歌声停歇。

"笙歌歇":歌舞终了。

"晓烟轻散":晨雾渐渐消散,

"帝城宫阙":京城宫阙显露在晨光中。

# 帝城:此指临安。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忆秦娥·元夕》是南宋词人张孝祥创作的词作,以元宵节为背景,描绘了都城临安元夕之夜的繁华与静谧交织的景象。上片开篇“元宵节”直点主题,紧接着“凤楼相对鳌山结”勾勒出宫廷楼阁与灯山(鳌山)交相辉映的壮丽场景,“鳌山结”的叠句强化了节日的喜庆氛围;“香尘随步,柳梢微月”则以细腻笔触描绘游人踏尘、柳月朦胧的清幽画面,动静结合,尽显元夕之夜的多层次美感。下片“多情又把珠帘揭”写游人兴致盎然,“游人不放笙歌歇”延续热闹场景,“笙歌歇”的叠句一转,引出“晓烟轻散,帝城宫阙”的清晨图景晓烟朦胧中宫阙若隐若现,将元夕的狂欢收束于静谧的余韵之中。全词以叠句回环往复,串联起夜与晓、动与静的场景转换,通过“香尘”“柳月”“晓烟”等意象,既展现了元宵节的繁华热闹,亦暗含对时光易逝、盛景难留的淡淡叹惋,语言凝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张孝祥词作中兼具豪放与婉约的艺术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南宋豪放派词人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绍兴进士。张孝祥的诗歌多赠答、题咏和纪行之作,不少篇章都能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如“艰难念时事,留滞岂身谋”“只今斗米钱数百,更说流民心欲折”等。其词风格豪迈,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爱国情感浓厚。代表作品有《黄州》《和沈教授子寿赋雪》《六州歌头》《水调歌头·和庞佑父》《木兰花》《念奴娇·过洞庭》等。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上片“凤楼相对鳌山结”中,“凤楼”“鳌山”是元夕灯景的典型意象——凤楼指华美的楼阁,鳌山为彩灯堆叠如山的灯景,“相对结”写出二者相映成趣的热闹场景;“鳌山结”重复,强化灯山稳固、繁盛的视觉印象。“香尘随步,柳梢微月”则以细节补充画面:游人脚步带起轻扬的香尘,柳梢头挂着一轮微亮的月亮,将热闹的人间烟火与柔和的自然夜色结合,既有节日的欢腾,又有静谧的诗意。下片转向人物与情感的流动。“多情又把珠帘揭”中,“多情”二字点出游人沉浸节日的心境——忍不住揭开珠帘,探身观赏;“游人不放笙歌歇”则以“不放”二字,写出众人沉醉歌舞、不愿散场的热情,将元夕夜的热闹推向高潮。末句“笙歌歇。晓烟轻散,帝城宫阙”笔锋一转:当笙歌渐止,晨雾轻轻飘散,远处帝城的宫阙轮廓显现,暗示夜已深、狂欢将尽。“晓烟轻散”的朦胧与“帝城宫阙”的庄严形成对比,既呼应了时间的流逝,又在热闹余韵中添一丝静谧,暗含对美好时光易逝的淡淡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张孝祥《鹊桥仙·邢少连送末利》

下一篇:宋·张孝祥《鹊桥仙·为老人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