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楚襟带地":这里是淮楚大地如衣襟衣带般相连的要冲,
"云梦泽南州":是云梦泽以南的州郡。
"沧江翠壁佳处":在沧江环绕、翠壁耸峙的佳胜之处,
"突兀起红楼":一座红楼突兀而起,气势非凡。
"凭仗使君胸次":依靠着州守的广阔胸怀,
"与问老仙何在":试问那赤壁苏轼如今何在,
"长啸俯清秋":我长啸一声,俯瞰这清爽的秋景。
"试遣吹箫看":试着让乐工吹奏洞箫吧,
"骑鹤恐来游":说不定会有仙人骑鹤而来共游。
"欲乘风":真想乘风而起,
"凌万顷":越过万顷碧波,
"泛扁舟":驾着一叶扁舟漂荡。
"山高月小":山高耸,月渺小,
"霜露既降":霜露已然降下,
"凛凛不能留":清寒凛冽令人难以久留。
"一吊周郎羽扇":凭吊周瑜手持羽扇的雄姿,
"尚想曹公横槊":遥想曹操横槊赋诗的豪情,
"兴废两悠悠":历史的兴衰成败都已随岁月悠悠远去。
"此意无尽藏":这无尽的感慨蕴含着永恒的意趣,
"分付水东流":就把它交付给东去的流水吧。
南宋豪放派词人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绍兴进士。张孝祥的诗歌多赠答、题咏和纪行之作,不少篇章都能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如“艰难念时事,留滞岂身谋”“只今斗米钱数百,更说流民心欲折”等。其词风格豪迈,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爱国情感浓厚。代表作品有《黄州》《和沈教授子寿赋雪》《六州歌头》《水调歌头·和庞佑父》《木兰花》《念奴娇·过洞庭》等。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登临怀古词。词作融入苏轼《赤壁赋》意境,描绘黄州赤壁山水美景,借怀古抒发历史兴亡之叹,表达了超脱个人境遇的豁达情怀与爱国志趣,“此意无尽藏”既指自然之美,亦寓历史沧桑。
2. 写作手法
借古抒怀:下阕“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句,通过追慕周瑜的英武与曹操的雄豪,将三国赤壁之战的历史场景与眼前山水勾连,以历史人物的成败隐喻人间兴衰,最终以“此意无尽藏,分付水东流”收束,将怀古之思融入流水意象,借古事抒己怀,在沧桑感中见旷达。用典:“试遣吹箫看,骑鹤恐来游”:巧用苏轼《赤壁赋》“客吹洞箫”与“羽化登仙”典故。原赋中,吹箫是客子抒发人生感慨的载体,骑鹤则象征超脱尘世的理想。词人在此设想“吹箫”引“骑鹤仙”,以吹箫动作串联起苏轼笔下的超然情境,将自身游览赤壁的意兴与对仙人遨游的向往结合,借典故营造出清旷奇幻的意境,暗含对超脱世俗的精神追求。
3. 分段赏析
上阕:“淮楚襟带地,云梦泽南州”两句点明黄州地理位置,如襟带般连接淮楚,地处云梦泽之南,突出其地势要冲与独特区位。“沧江翠壁佳处,突兀起红楼”描绘黄州赤壁景色,沧江奔流,翠壁耸峙,红楼突兀而起,色彩鲜明,勾勒出壮美山水图景。“凭仗使君胸次,与问老仙何在,长啸俯清秋”中,词人借“使君”之怀,询问老仙踪迹,于清秋时节长啸俯瞰,尽显豪迈洒脱之态,融入超然意趣。“试遣吹箫看,骑鹤恐来游”化用苏轼《赤壁赋》吹箫、骑鹤等意象,想象吹箫引仙之景,营造出清旷超脱的意境,使画面充满奇幻色彩与浪漫情怀。下阕:“欲乘风,凌万顷,泛扁舟”直抒胸臆,词人欲乘风驾舟,凌驾万顷碧波,展现出向往自由、遨游天地的壮志豪情。“山高月小,霜露既降,凛凛不能留”化用苏轼《后赤壁赋》语句,描绘山高月小、霜露降临的清冷秋夜之景,以凛冽秋意烘托出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慨。“一吊周郎羽扇,尚想曹公横槊,兴废两悠悠”怀古抒情,吊唁周瑜手持羽扇的雄姿,追想曹操横槊赋诗的豪迈,将周瑜的潇洒与曹操的雄健并置,感慨历史兴亡悠悠而过,尽显沧桑之感。“此意无尽藏,分付水东流”收束全词,将心中对历史兴废的感慨视为“无尽藏”,托付给东流之水,融历史沧桑于自然景象,蕴含着对人生、历史的深沉思索,意境悠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