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极明于中秋":月亮在中秋之夜最为明亮,
"观中秋之月":在中秋那天赏月,
"临水胜":以靠近水的地方为最佳;
# 临水胜:靠近水的地方景观优美。
"临水之观":到水边去赏月,
# 观:观赏。
"宜独往":应当单独一人前往;
# 宜:适宜,应当。
"独往之地":独身前去的地点,
"去人远者又胜也":离开众人越远就越好。
# 去:距离,离开。
"然中秋多无月":然而中秋之夜往往看不到月亮,
"城郭宫室":城邑和房屋,
# 城郭:内城和外城,也泛指城市。
"安得皆临水":又哪里能都建在水边呢?
# 安得:哪里能。
"盖有之矣":假如真的有,
# 之:指代有中秋月而又近水的城郭宫室。,盖:句首语气词,表示假设,推测。
"若夫远去人迹":如果要选择远离人迹的去处,
# 若夫:句首语气词,表示另提一事。可译为“至于”。若夫……则……:“如果不是……那么……”。或者“要么……要么……”。
"则必空旷幽绝之地":那一定是空旷幽静、人迹罕至的地方。
# 幽绝:幽静僻远。绝,极远。,必:一定。
"诚有好奇之士":果真有喜爱猎奇的人,
# 诚:果真。
"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又哪里有人能够在夜间单独行走去到空旷幽静、人迹罕至的地方,
# 之:往。,以:于。,独行以夜:在黑夜中独行;
"蕲顷刻之玩也哉":求得片刻之间赏月的乐趣呢?
# 玩:欣赏。,顷刻:片刻。,蕲:通祈,求。
"今余之游金沙堆":现在我一人到金沙堆赏月,
# 沙:指金沙堆。,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本文原题《观月记》。
"其具是四美者欤":岂不是中秋有月、临水赏月、独身前往、远离众人这四个好条件全都具备了吗?
# 其具是四美者欤:大概具备了这四个好的条件吧?其,语气词,大概;四美,指上文所说赏月最理想的四个条件:中秋月,临水之观,独往,去人远。
"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我大约在八月十五日去看过洞庭湖,
# 洞庭:湖名,在今湖南省东北。,八月之望:八月十五日;望,指夏历每月十五日。
"天无纤云":天上没有一点云彩,
# 天无纤云: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月白如昼":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沙当洞庭青草之中":金沙堆处在洞庭湖和青草湖之间,
# 青草:青草湖,唐宋时在洞庭湖东南,北有沙洲与洞庭湖相隔,涨水时则相连。,沙:指金沙堆。
"其高十仞":突出水面有十仞高,
# 仞:长度单位。古代以七尺或八尺为一仞。
"四环之水":四面环绕的水面,
# 四环之水:谓金沙堆四周环绕的水域,距离近的都还有几百里宽。
"近者犹数百里":距陆地最近的都有几百里远。
"余系船其下":我把船停靠在金沙堆下,
"尽却童隶而登焉":叫所有的书童和仆役全都留在船上,独自一人登上金沙堆。
# 童隶:书童仆役。,尽却:全部退去。却,退。
"沙之色正黄":这小岛上湖沙的颜色是一片纯正的金黄,
# 正黄:纯黄,指没有杂色。正,纯正。
"与月相夺":和洁白的月光争相辉映;
# 与月相夺:和月光争辉。
"水如玉盘":湖水好像一只巨大的白玉盘,
"沙如金积":湖沙好像是黄金堆积,
"光采激射":湖水和沙滩放射出明亮的光彩,
# 激射:原指水流猛烈喷射冲击,这里形容光芒强烈。,光采:光辉,光芒。采,同“彩”。
"体寒目眩":令人感到身上发寒,双眼发花,
# 目眩:眼花。
"阆风、瑶台、广寒之宫":仙界的阆风山、瑶台和广寒宫,
# 广寒之宫:即月宫。,瑶台:传说在昆仑山上,以五色玉为台基。,阆风:传说是仙界昆仑山所谓“三山”之一。
"虽未尝身至其地":我虽然不曾亲身到过那些地方,
# 身:亲自。,未尝:不曾。
"当亦如是而止耳":想必应当也如同这里的境界而已。
# 如是而止:如此而已。
"盖中秋之月":总之,中秋的明月,
"临水之观":临水赏月,
"独往而远人":独自前往和远离众人,
"于是为备":在这里全都齐备。
# 备:齐全,完备。,于是:在这里。
"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于是写下这篇文章作为金沙堆观月的记载。
# 以为:作为,书:书:写。
南宋豪放派词人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绍兴进士。张孝祥的诗歌多赠答、题咏和纪行之作,不少篇章都能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如“艰难念时事,留滞岂身谋”“只今斗米钱数百,更说流民心欲折”等。其词风格豪迈,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爱国情感浓厚。代表作品有《黄州》《和沈教授子寿赋雪》《六州歌头》《水调歌头·和庞佑父》《木兰花》《念奴娇·过洞庭》等。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观月记》是一篇出游的游记。介绍了作者遭贬北归途中,途径洞庭湖,登湖中金沙堆观月所见。描写了观月需具“四美”的独特见解——中秋之月、临水之境、独往之趣、偏远之地,尽显其超凡脱俗的审美眼光。后半部分描写了观月过程。表达了作者赏月时的惬意心境,更隐晦流露出其罢官后寄情山水、试图在自然中寻得慰藉、排遣胸中块垒的复杂心绪。
2. 写作手法
描写:在描写中秋夜洞庭景色时,“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天空澄澈、月光皎洁的画面;“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从色彩和质感方面,将沙与月、水的景象生动呈现,如在眼前,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景色之美。议论:开篇以议论引入,提出观月“四美”之说,即“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层层递进地阐述了不同层次的赏月境界,体现作者独特的审美趣味,为后文写在金沙堆观月的满足感做铺垫,让读者先在理性上理解观月的标准,再去感受作者实际观月体验的精妙。叙述:全文以作者“观月”的行踪和体验为核心线索,按时间顺序展开叙述,开篇先以议论提出“观月四美”的标准,“月极明于中秋……去人远者又胜也”,为后文观月体验确立基调;继而叙述中秋夜登金沙堆的过程,描写环境“天无纤云,月白如昼”、地势“其高下之势,岿然若巨鳌负青天而腾游”;再聚焦观月的具体场景“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最后以感慨收束“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这种线性结构使文章脉络清晰,层层推进,从“立标准—选地点—赏景色—抒感慨”形成完整的叙述闭环。借景抒情:作者描绘完观月景色后,写“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在寒冷、目眩的感受中,联想到神话中的阆风、瑶台、广寒宫,既拓宽了美的境界,又借此抒发自己观赏到如此美景时赏心悦目、神思飞越的感受,将自己沉醉于月色美景的情感融入对景色的描写与想象之中。
3. 分段赏析
金沙堆是一处“堆阜隆起”的沙洲,坐落于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每当夏秋湖水上涨,两湖相连成片,沙洲高出水面的部分便赫然显露,有数丈之高。沙洲顶部平坦开阔,其上建有青草庙。张孝祥虽在贬谪归乡途中,却未减游兴,登临沙洲祭拜庙宇、赏月观景,饱览湖光山色,接连创作了《金沙堆赋》《念奴娇·过洞庭》及《观月记》等纪游佳作。题为《观月记》,文中对观月过程及月下景致着墨甚少,重心在于抒发观月所感。前半部分层层渲染金沙堆观月机遇的难得,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得偿所愿的满足。从艺术表现角度看,这种铺陈对凸显湖上月色之美起到了巧妙的衬托作用,亦折射出作者独特的审美经验与趣味。“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然中秋多无月,城郭宫室,安得皆临水?盖有之矣,若夫远去人迹,则必空旷幽绝之地。诚有好奇之士,亦安能独行以夜而之空旷幽绝,蕲顷刻之玩也哉?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欤?”作者开篇先不写观月具体情景,而是层层递进地提出观月的“四美”标准,即中秋之月、临水而观、独往、去人远。接着指出中秋往往无月,城郭之地难临水,人迹罕至处又难独行前往,营造出观月理想条件难以满足的氛围,最后以疑问猜测自己在金沙堆的游览是否具备这“四美”。他将观月境界依次分为四层——赏中秋极明之月、临水观月、独往临水观月、独往人迹罕至的临水之处观月,以最后一种为最高境界,且最难以实现。叙述中,句式长短交错、富于变化,或直言见解,或反问激趣,或慨叹抒怀,情感自然流泻,尽显其审美个性。而“今余之游金沙堆,其具是四美者与?”一句,既点明此次观月已臻最高境界的自得,又自然引出下文对观月情景的叙写。第二段“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童隶而登焉。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先点明时间是八月十五路过洞庭湖,描绘出天空无云、月光明亮的景象,介绍金沙堆处于洞庭和青草湖之间,地势高且被水环绕。接着写自己系船登沙,看到沙色金黄与月光争辉,湖水如玉盘,沙子似金堆,光芒四射,自己身体寒冷、眼睛发花,感觉如同仙境,最后感慨此次观月满足了之前所说的“四美”条件,记录下此次观月经历。作者对洞庭观月所见的描写极为简练,仅以“天无纤云,月白如昼”“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及“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寥寥数笔勾勒,却令人读后能驰骋想象,沉浸于余韵悠长的美感之中。究其原因,一则因选材精当,虽只言片语,却能勾勒出一幅韵味十足的完整画面;二则因写景与抒情紧密交融,作者笔下之景始终渗透着对自然之美的强烈感受。不仅前半部分的议论饱含观月体悟,写景之中亦蕴含情致。如描绘在沙洲上观赏湖月时,以“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之语,既以想象拓展美的意境,又淋漓尽致地抒发了心悦目之感,字里行间可见其神思飞越之态,极富感染力。全文以文字为画笔,勾勒出一幅可触可感的光色画卷。文中提出的观月“四美”之说,尤其强调“独往”“去人远”,实则与作者贬谪后的心境息息相关。这篇游记熔议论、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笔随兴至、挥洒自如,其多样化的写作手法与苏轼散文风格颇为相近。
4. 作品点评
这篇游记熔议论、叙述、描写、抒情于一炉,作者运笔随性洒脱,依循思绪自然铺陈,不拘一格地施展多样写作手法,行文间尽显灵动自如之态,与苏轼散文那行云流水、洒脱不羁的风格可谓异曲同工。
# 观月第一须月色好,其次还须一定的环境和心境。文章首先就此进行议论,提出观月的四个最佳条件,指出四个条件很难齐备,旨在强调金沙堆观月的不易,为下文作好铺垫。然后具体描述金沙堆观月之胜绝,表现出一种超尘出俗的幽趣。议论别致,描写生动,文笔清新自然,有空灵隽永的意味。
现代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马德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分类集成》
上一篇:宋·张孝祥《菩萨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