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冉寒生碧树":深秋的寒意渐渐漫上青翠的树梢
"盈盈露湿黄花":晶莹的露水沾湿了秋日黄花。
"故人玉节有光华":老友节操高尚,气度不凡,
"高会仍逢戏马":在这盛大的聚会上,依然有戏马游乐的热闹。
"万事只今如梦":世间万事到如今都恍如梦境,
"此身到处为家":我这漂泊之身,处处皆可为家。
"与君相遇更天涯":与你相遇在这比天涯更远的地方,
"拚了茱萸醉把":索性手持茱萸痛饮,一醉方休。
# 拚:一作拼。
南宋豪放派词人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绍兴进士。张孝祥的诗歌多赠答、题咏和纪行之作,不少篇章都能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如“艰难念时事,留滞岂身谋”“只今斗米钱数百,更说流民心欲折”等。其词风格豪迈,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爱国情感浓厚。代表作品有《黄州》《和沈教授子寿赋雪》《六州歌头》《水调歌头·和庞佑父》《木兰花》《念奴娇·过洞庭》等。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西江月·重九》是南宋词人张孝祥的一首词作,是一首感怀抒怀之作。上片写途经蕲州聚会重九的情景,下片借题发挥以抒怀达意。词作以“寒生碧树”“露湿黄花”的秋日意象开篇,通过清冷寂寥的物候描写,即点明了时令,又暗合后文“世事如梦”的慨叹。上阕在重阳宴饮场景中,以“玉节光华”赞喻友人高洁品格;下阕转入对情感的刻画,“此身到处为家”既道尽宦游漂泊的无奈,又暗含随遇而安的豁达。尾句“拚了茱萸醉把”以重阳佩萸、纵酒尽欢的传统意象收束,将天涯逢故人的珍重与人生苦短的释然交织于杯盏之间,体现了作者飘逸豁达的情怀。
2. 写作手法
用典:“高会仍逢戏马”一句,“戏马”,本指驰马游乐。考蕲州现存古地名“阅马场”,乃昔日官府演武练兵之所,故词中“仍逢戏马"或实指重临阅马场这一历史遗迹。按阅马场亦称阅马台,然词人特择“戏马”而非“阅马”,实借“戏马台”之典为下片抒怀埋下伏笔。
3. 分段赏析
开头二句“冉冉寒生碧树,盈盈露湿黄花。”“黄花”,即菊花。“冉冉”和“盈盈”都是形容词,形容菊花枝条柔弱低垂、花瓣清澈端庄。加以“寒生”和“露湿”修饰,短短十二字起句,工整对仗,生动活泼,一幅重阳自然景象。其后二句“故人玉节有光华,高会仍逢戏马。”交代此时聚会人员背景。“故人”,这里指旧交老友。仲弥性,扬州江都人,当时出守蕲州。作者曾多次来到蕲州,此次应仲州守之邀再次停留,”“玉节”,玉制的符信,古代天子、王侯的使者持以为凭。从“故人玉节”可知,“故人”指的就是持节赴任的官员即仲弥性。从“玉节有光华”来看,又在称颂东道主仲弥性的高尚节操。仲弥性曾蹉跎二十余年,直至秦桧死去才得以昭雪。“高会仍逢戏马”一句,仅从字面看,是一笔交代:宴会上大家一边饮酒,一边驰马取乐或观看操练。“高会”,即雅会,这里指宴会,亦称与人会面的客气话。“戏马”,驰马取乐。若从蕲州今确有古代官府演练兵马的“阅马场”这一地名来看,词人所写“仍逢戏马”,极有可能是指重逢“阅马场”。阅马场,又名阅马台。词人未用“阅马”一词,而是用“戏马”,其用意是通过“戏马台”典故为下片抒怀进行铺垫。戏马台,古迹名,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于城南的南山上,构筑丛台,以观戏马、演武和阅兵等,故名。下片从对情境的白描转向情感的刻画。“世事只今如梦,此身到处为家。”这两句以近乎白描的笔墨,一吐出入官场以来的满腔郁愤,真诚地剖白,词人在经历了人世坎坷之后,对所有世事、世路早已看惯,人生不过如梦一场。也就是说,词人现今对世间功名利禄早已看得很淡薄。作者本来是一个具有远大抱负和政治才干的人,他力主收复中原,但由于南宋政权腐败,奸佞横行,他两次无端遭遇贬谪。所以,深感世态炎凉的他,难免产生超脱尘世、返归自然的思想,席间只好借酒抒发浪迹天涯的复杂心情。“此身到处为家”一句,信手拈来,朴实无华,既表达了词人自己的真实想法,也表达了对故人的诚挚谢意。后两句“与君相遇更天涯,拚了茱萸醉把。”作为全词结语,紧紧围绕重九扣题,在进一步将对故人的谢意推向高潮同时,还进一步将对场景的抒怀推向了高潮。“茱萸”,茴香科植物,有香气,也叫越椒或艾子,民间常用作防疫。古时重阳节人们除登高望远、畅饮菊花酒外,还身插茱萸或佩带茱萸香囊以消灾避祸。仲弥性席上,正逢重阳,词人与故人相遇,同是天涯沦落人,更是英雄相惜,就冲这能辟除邪恶之气的茱萸酒,喝的酩酊大醉也无妨,“与君相遇更天涯,拚了茱萸醉把。”一句正是作者飘逸、轩昂、豪迈、豁达情怀的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