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萱草榴花":萱草和石榴花盛开着,
"画堂昼永风清暑":华丽的厅堂里,白天漫长,清风驱散了暑气。
"麝团菰黍":带着香气的饭团和茭白粽子摆放着。
"助泛菖蒲醑":有助于佐饮菖蒲酿造的美酒。
"兵辟神符":能避兵灾的神符被佩戴着,
"命续同心缕":还有象征生命延续的同心彩缕被系上。
"宜欢聚":这样的日子正适合欢乐相聚。
"绮筵歌舞":华美的宴席上有歌舞表演。
"岁岁酬端午":要一年又一年地欢度端午佳节。
南宋豪放派词人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绍兴进士。张孝祥的诗歌多赠答、题咏和纪行之作,不少篇章都能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如“艰难念时事,留滞岂身谋”“只今斗米钱数百,更说流民心欲折”等。其词风格豪迈,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爱国情感浓厚。代表作品有《黄州》《和沈教授子寿赋雪》《六州歌头》《水调歌头·和庞佑父》《木兰花》《念奴娇·过洞庭》等。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
1. 分段赏析
上片“萱草榴花,画堂昼永风清暑”,开篇聚焦端午时节的景物与环境。萱草、榴花是端午常见的花卉,萱草象征忘忧,榴花则以明艳色彩增添节日气息;“画堂”点明场所的雅致,“昼永”写出夏日白昼漫长的特点,“风清暑”则描绘清风驱散暑热的舒适。这两句以典型的端午景物起笔,借景物与环境的描写,自然营造出节日里宁静而宜人的氛围,为下文描写节日活动做了铺垫。“麝团菰黍,助泛菖蒲醑”,承接上文的环境描写,转向端午的饮食习俗。“麝团”指带有香气的米团,“菰黍”即粽子,都是端午的传统食品;“菖蒲醑”是菖蒲泡制的酒,有辟邪的寓意,“助泛”则点出米团、粽子搭配菖蒲酒食用的情景。此句通过列举端午特有的饮食,展现了节日的习俗特色,从饮食角度进一步丰富了节日场景,字里行间透着对传统习俗的熟悉与认同。下片“兵辟神符,命续同心缕”,继续描写端午的习俗,聚焦于佩戴之物。“兵辟神符”是民间认为能躲避灾祸的符咒,“同心缕”是象征吉祥、寓意生命延续的彩线,二者都是端午时人们佩戴或系挂的物品。这两句以具体的习俗物品为描写对象,既展现了端午驱邪祈福的文化内涵,又通过这些带有美好寓意的物品,传递出人们对平安、吉祥的期盼,让节日的氛围中多了几分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宜欢聚,绮筵歌舞,岁岁酬端午”,由习俗描写转向节日里的活动与期盼。“宜欢聚”直接点出端午适合亲人朋友相聚的特点;“绮筵歌舞”描绘出华美的宴席上有歌舞相伴的热闹场景,展现出欢聚时的愉悦;“岁岁酬端午”则以真挚的期许作结,希望每年都能这样欢度端午。这几句从相聚的场景延伸到对未来的期盼,将节日的欢乐氛围推向高潮,既抒发了当下欢聚的喜悦,又传递出对节日长久延续的美好愿望,让整首词的情感更为饱满。
下一篇:宋·张孝祥《青玉案·饯别刘恭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