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归云去雁":白云归雁都已经远去,
"淡寒采、":给我留下的只是这嫩寒时节,
# 淡:一作澹。
"满溪楼":满天秋色。
"正佩解湘腰":解佩相赠,
# 佩解:分别时解佩相赠。
"钗孤楚鬓":分钗留别,
# 钗孤:指分钗留别。钗:两股笄并为一起,是首饰的一种。
"鸾鉴分收":鸾鸟铜镜也一人一半。
# 鸾鉴:饰有鸾鸟图案的梳妆镜。
"凝情望行处路":凝情遥望去路,
"但疏烟远树织离忧":只见远树含烟,织成一片离忧。
"只有楼前溪水":只有楼前的溪水,
"伴人清泪长流":相伴自己滴不尽的眼泪长流。
"霜华夜永逼衾裯":秋深夜浓,寒霜降落,衾被不耐严寒。
# 衾裯:寝时覆体之具。衾,大被。裯,帐。
"唤谁护衣篝":有谁替我整理衣篝。
# 衣篝:薰衣用的竹薰笼,篝,竹笼。
"念粉馆重来":回到同住的旧馆,
# 念:一作今。
"芳尘未扫":想起你还没离开的时候,落花不扫,
"争见嬉游":只是在院子里嬉戏游玩。
# 争见:怎见。
"情知闷来殢酒":如今只知心情烦忧时以酒浇愁,
# 殢酒:病酒,困酒。这里指借酒消愁。殢,困倦。
"奈回肠、":却不知这酒百折回肠,
"不醉只添愁":不能醉人反而让人多添几分惆怅。
"脉脉无言竟日":整天默默无语,
# 竟日:整日。
"断魂双鹜南州":只希望能化为野鸭飞去与你相聚。
# 南州:泛指南方州郡。,双鹜:双飞的野鸭。
南宋豪放派词人
张孝祥(1132~1169?),南宋词人。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历阳(今安徽和县)人。唐代诗人张籍的七世孙,绍兴进士。张孝祥的诗歌多赠答、题咏和纪行之作,不少篇章都能于写景叙事之中表达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生活的深切关怀,如“艰难念时事,留滞岂身谋”“只今斗米钱数百,更说流民心欲折”等。其词风格豪迈,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爱国情感浓厚。代表作品有《黄州》《和沈教授子寿赋雪》《六州歌头》《水调歌头·和庞佑父》《木兰花》《念奴娇·过洞庭》等。著有《于湖居士文集》《于湖词》等。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写离别之痛的词。该词通过描绘自然意象与人生际遇的交织,深刻展现了词人与妻子分别后的锥心之痛。
2. 写作手法
拟人:“伴人清泪长流”以拟人手法写流水伴泪而流,表面赋予流水通晓人情的灵性,实则暗写作者因情伤神、哀愁难解的精神状态,达到情与景的巧妙交融。对比:“今粉馆重来,芳尘未扫,争见嬉游”此句通过“粉馆重来”的今昔对比,将记忆中的烟火气与眼前的冷清形成戏剧性反差。表面追忆欢乐,实则凸显孤寂。化用:“解佩分钗”指互赠信物,化用“遗予佩兮澧浦”及“钗留一股”等句意而造语更工。表达离别的痛苦与不舍。用典:“鸾鉴分收”这一典故,源自陈末徐德言与乐昌公主分别之时,二人将铜镜破为两半,各执一方的凄美故事。这一典故用于描述夫妇因外力被迫分离的情境,堪称恰如其分。它以一种含蓄而深刻的方式,更加明晰地烘托出此事背后隐藏的悲剧色彩。
3. 分段赏析
上阕起笔以秋景承载离情。空中南归的雁阵,恰似李氏渐行渐远的身影。词人伫立溪楼,举目四望尽是秋意,顿感丝丝凉意。这寒凉既是初秋的真实触感,更是离别带来的心底清寒。后三句追忆惜别场景,昔日恋人间解佩分钗,互赠信物,依依难舍。其中“鸾鉴分收”化用南朝徐德言与妻破镜分持之典,悄然暗示出破镜难圆的凄凉结局。“凝情望行处路,但疏烟远树织离忧”两句,描绘出情人离去后词人的所见所感。他静默伫立,凝望那吞噬了情人背影的悠悠长路,眼前疏烟淡绕,树影婆娑。一个“织”字,使烟影交错的静态画面顿生动感,离愁别绪恰似词人的绵软心绪,让人不忍触碰。词人无法挽留爱人,只得看着楼前静静流淌的江水,独自吞咽伤悲,默默垂泪。“伴人清泪长流”将流水拟人化,水仿佛知晓词人的哀愁,看似写水多情,实则是词人借景抒发为情所困的痛苦。此后,词人开始设想没了恋人相伴的漫漫时光。往昔秋深雾浓之际,总有心爱的人为他操持衣物被衾。而如今,再也不会有人在这般时节为他想起这些琐事。“念粉馆重来”,词人重游旧地,昔日二人欢笑嬉闹之所,如今已然尘埃遍地。他在她残留的香气中苦苦寻觅往昔记忆。词人此处欲表苦情却先叙蜜事,以今日的“无”映衬往昔的“有”,通过离别对比,曲折而细腻地呈现出相思的深沉苦痛。“情知”两句,词人站在自身角度揣测昔日恋人的心境,想象她也正被离愁紧紧纠缠,唯有借酒消愁。然而借酒消愁愁更愁,越是沉醉,思念便越发浓郁,折磨着词人的心。恋人远在江北浮山,词人居于东南,二人情深意重却相隔遥远,难以相见。故而词人“脉脉无言竞日”,看着双宿双飞的凫鸟黯然神伤,遥遥向往“南州”(此乃暗指李氏居处),心底满是无奈与眷恋。
4. 作品点评
词中景情交融,将眼前风物与回忆片段编织,亦寄情于未来遐思,看似平实铺陈中暗藏感伤情愫。以细腻笔触勾勒情思脉络,在直白叙述间流淌着淡淡怅惘,婉约流转间尽显款款深情。
# 写景之妙,如“秋净明霞乍吐,曙凉宿霭初消”。丽情之句,如“佩解湘腰,钗孤楚鬓”。不可胜载。
明杨慎《词品》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