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àn
qīng
·
·
zhōng

朝代:宋作者:周邦彦浏览量:1
zhōng
cán
dēng
miè
cháng
rén
juàn
nán
hán
chuī
duàn
gěng
fēng
fān
àn
xuě
chuāng
tián
bīn
hóng
鸿
màn
shuō
chuán
shū
suàn
guò
jìn
qiān
chóu
wàn
shǐ
xìn
xìn
chóu
duō
jiāng
yān
hèn
liáng
bìng
sǔn
wén
yuán
huī
xián
zhà
yīn
yùn
xiān
huái
shān
yuè
jīn
chéng
cǎo
mèng
hún
fēi
qiū
shuāng
bàn
qīng
jìng
tàn
dài
yǎn
dōu
jiù
chù
gèng
jiǔ
cháng
jiàn
wén
jūn
guī
shí
rèn
fǒu

译文

地处偏僻,听不到钟鼓的声音。残灯熄灭,漫漫长夜让人疲惫难熬。寒风像吹断的草木枝干一样呼啸,风吹起的暗雪,洒落在窗户上,堆积在门口。鸿雁空自传说能传递书信,可算起来、无数的雁群都已经飞过。这才相信、庾信的愁绪那样多,江淹的怨恨那样深,都需要用文章来抒发。凄凉的处境像司马相如那样病体受损,刚刚拨动琴弦,音韵就先带着凄苦。淮山的夜月,金城的暮草,都随着梦魂飞了过去。秋霜般的白发已半映在明镜里,可叹腰围都变了、衣带的孔眼移到了从前的位置。更让人忧愁的是,长久见不到像卓文君那样的爱人,等归来时,她还能认出我吗。

逐句剖析

"地僻无钟鼓":地处偏僻,听不到钟鼓的声音。

# 钟鼓:指晨钟暮鼓,或指音乐。

"残灯灭":残灯熄灭,

"夜长人倦难度":漫漫长夜让人疲惫难熬。

# 夜长人倦难度:《古诗十九首·孟冬寒气至》:“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欧阳修《锦香囊》:“一寸相思无著处,甚夜长难度。”

"寒吹断梗":寒风像吹断的草木枝干一样呼啸,

# 寒吹断梗:寒风吹折了树枝花梗,形容寒风凛冽。

"风翻暗雪":风吹起的暗雪,

"洒窗填户":洒落在窗户上,堆积在门口。

# 洒窗填户:指寒风搅动雪粒,吹打着窗台门户。

"宾鸿谩说传书":鸿雁空自传说能传递书信,

# 宾鸿谩说传书:“宾鸿”二句:宾鸿,大雁。《汉书·苏武传》:“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谩,本为漫不经心之漫,为聊且义或胡乱义,转变而为徒义或空义。字亦作谩,又作慢。”刘义恭《艳歌行》:“悲鸿失良匹,俯仰恋俦侣。”

"算过尽、":可算起来、

"千俦万侣":无数的雁群都已经飞过。

"始信得、":这才相信、

# 得:语助辞,用于动词之后。

"庾信愁多":庾信的愁绪那样多,

# 庾信愁多:庾信《愁赋》:“攻许愁城终不破,荡许愁门终不开。何物煮愁能得熟,何物烧愁能得然。闭门欲驱愁,愁终不肯去。深藏欲避愁,愁已知人处。”

"江淹恨极须赋":江淹的怨恨那样深,都需要用文章来抒发。

# 须:犹应也,必也。

"凄凉病损文园":凄凉的处境像司马相如那样病体受损,

# 文园:指西汉司马相如,此处作者自比。

"徽弦乍拂":刚刚拨动琴弦,

# 徽弦:代琴弦。《唐国史补》:“蜀中雷氏斫琴,常自品第,第一者以玉徵,次者以瑟瑟徽,又次者以金徽,又次者螺蚌之徽。”乍,犹初也,才也。李益《奉和武相公春晓闻莺》:“分明似写文君恨,万恨千愁弦上鸣。”

"音韵先苦":音韵就先带着凄苦。

"淮山夜月":淮山的夜月,

# 淮山:又名第一山、慈氏山,在今江苏盱眙。另说泛指庐州一带山岭。

"金城暮草":金城的暮草,

# 金城:今属江苏南京。《建康实录》卷九:“(桓温)累迁至琅琊内史。成康七年,出镇江乘之金城。”按《图经》:“金城,吴筑,在今县城东北五十里。中宗初于此立琅琊郡也。”

"梦魂飞去":都随着梦魂飞了过去。

"秋霜半入清镜":秋霜般的白发已半映在明镜里,

# 秋霜半入清镜:秋霜,喻白发。李白《秋日炼药院镊白发赠元六兄林宗》:“秋颜入晓镜,壮发凋危冠。”

"叹带眼、":可叹腰围都变了、

# 带眼:谓衣带上的孔眼。

"都移旧处":衣带的孔眼移到了从前的位置。

# 都移旧处:沈约《与徐勉书》:“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以手握臂,率计月小半分。”王安石《寄余温卿》:“平日离愁宽带眼,讫春归思满琴心。”

"更久长、":更让人忧愁的是,

# 更久长:更久长、不见文君:此处词人以司马相如自喻,喻归期无凭。《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是时卓王孙有女文君新寡,好音。故相如缪与令相重,而以琴心挑之。相如之临邛,从车骑,雍容闲雅甚都。及饮卓氏,弄琴,文君窃从户窥之,心悦而好之,恐不得当也。既罢,相如乃使人重赐文君。侍者通殷勤,文君夜亡奔相如,相如乃与驰归。”

"不见文君":长久见不到像卓文君那样的爱人,

"归时认否":等归来时,她还能认出我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宴清都·地僻无钟鼓》是北宋周邦彦所写的一首词。这首词的上片直接点明庐州是个“地僻无钟鼓”的地方,在风雪拍打门窗、词人于孤寂客舍独宿的夜晚,他心中满是愁怨,迫切想要倾诉出来;下片则描写词人即便写赋弹琴,也难以排解内心的烦闷,反倒让自己愈发憔悴。他漂泊在外,身不由己,恨不得能和亲人好好诉说一番心事。全词情感强烈而深厚,接连运用典故却没有堆砌的感觉,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哲宗初登基时,高太后垂帘听政,重新启用旧党官员。周邦彦此前曾撰写《汴都赋》称颂新法,因此在元祐二年(1087年)被外放为官,贬谪至庐州担任教授。庐州(今安徽合肥)在当时属于较为偏远的州县。词人突然遭遇政治变故,既不能随波逐流迎合当权者,又骤然告别繁华的汴京,被贬往荒僻之地。在这样抑郁苦闷的心境下,他创作了这首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羁旅愁思题材的词。词的上片描绘了偏僻之地环境的寂静凄凉,下片进一步抒发内心的愁苦,展现了周邦彦羁旅漂泊中的孤独愁苦,以及对故乡和亲友的深切思念。

2. 写作手法

比拟:“寒吹断梗,风翻暗雪”,将寒风比作摆弄物件的手,把断梗当作随意拨弄的玩物,又似翻动暗雪的力量。寒风本无形,如此写来,其凛冽之势与肆虐之态尽显,衬出夜的凄冷与词人的孤寂。用典:“始信得、庾信愁多,江淹恨极须赋”,巧用庾信、江淹典故。庾信作《哀江南赋》写尽愁绪,江淹有“江郎才尽”之说,其愁恨见于诗文。作者借此二典,言自己的愁恨之深,唯有如他们般作赋方能稍解,直抒心中郁积。

3. 分段赏析

上片:这首词以客夜思归为核心,开篇便勾勒出极致的孤寂凄清。“地僻无钟鼓”一句,不仅点明环境的荒远,更暗寓着与尘世的隔绝,钟鼓本是报时、通声息的象征,此地连这最基本的声响都无,唯有“残灯灭”后的沉沉黑暗,将“夜长人倦难度”的煎熬无限放大。这份“难度”,既是身体上的辗转难眠,更是精神上的孤苦无依,如一张无形的网,笼罩了全篇。紧接着,“寒吹断梗,风翻暗雪,洒窗填户”的描写,以极具张力的动态画面强化了这份煎熬:寒风似能摧折草木,裹挟着昏暗中的飞雪,时而拍打窗棂,时而堆积门庭,那风雪的喧嚣与词人内心的孤寂形成强烈对冲,搅得本就难眠的心绪愈发纷乱难平,三韵相承,将风雪交加的恶劣环境与词人难耐的心境融为一体。往下,全是词人在无眠中翻涌的思绪与情愫。“宾鸿漫说传书,算过尽千俦万侣”,巧妙化用鸿雁传书的典故,却以“漫说”二字陡生波折。世人皆信鸿雁能寄尺素,可词人细数着飞过的千万雁群,却连片言只语也未曾收到,这份从期盼到失望的落差,比直白诉说“音信隔绝”更显刻骨,将客居他乡的无奈与对家书的渴盼写得入木三分。正因如此,“始信得、庾信愁多,江淹恨极须赋”便顺理成章:唯有亲身体验过这般长夜无眠的孤寂、音信不通的煎熬,才真正懂得庾信羁旅中的乡关之思。下片:词的下片依旧以历史人物自比,层层递进地深化思归之情。“凄凉病损文园,微弦乍拂,音韵先苦”,以司马相如(文园令)自况,点出自身宦途的落寞与病中的憔悴。本想借弹琴排遣愁绪,承接上片“须赋”的抒怀之意,却不料琴弦刚动,那旋律便先自带出苦涩。这份“先苦”,打破了“弹琴解忧”的预期,反添一层欲解不得的无奈,让苦闷更添几分。而“淮山夜月,金城暮草,梦魂飞去”,则将思绪从现实的苦涩转向虚幻的寄托:淮山的冷月、金城的衰草,皆是异乡的凄清之景,词人深知此地不可久留,却身不由己,唯有托梦魂飞越关山,回到日夜思念的故乡,这份对归乡的渴望,因“梦魂”二字更显悲怆。念及此,“秋霜半入清镜,叹带眼,都移旧处”便涌上心头:镜中已见半鬓霜白,腰间的衣带也因日渐消瘦而移了孔位,岁月的痕迹与思乡的煎熬,都刻在了容颜与身形之上。最终,这份感慨化作一句揪心的自问:“更久长、不见文君,归时认否?”若归期再拖,容颜已改,怕是连日夜思念的亲人(以卓文君代指)见了,也未必能认出自己吧?寻常的归家之念,因这层“认否”的担忧,更添了几分时光流逝的怅惘与归乡无期的酸楚,将客夜思归的深情推向了极致。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所写的只是漂泊游子的思归之情,格调却异常凄苦。词人引用古人之事,并非单纯炫耀才学,因为“庾信愁多,江淹恨极”“病损文园”“不见文君”这些典故,恰好能凝练地概括诸多心事,用以抒发难以言说的隐秘情怀。词中除开头三韵是写景叙事外,其余全是抒情之语。从大雁飞过却无书信传来,转入江淹、庾信作赋之事;由江淹、庾信作赋,又联想到司马相如弹琴,这些都着重抒发愁苦之情。“淮山夜月”之后,则着重表达思归之意。情感本是寻常的,行文却波澜起伏、流转多变。关键在于善于运用虚词,像“谩说”“始信得”“乍拂”“先苦”“半入”“都移”“更久长”等,有的以简洁勾勒显意趣,有的以灵活变化生姿态,或离或合、或顺或逆,自然合乎法度,形成了周词“既有姿态,又极浑厚”的特点。此外,这个词调的格律要求很严格,四声中的上声、去声,南宋的词家们多以这首词为标准。其中的对句,如“寒吹”二句、“庾信”“江淹”八字、“徽弦”二句、“淮山”二句,都应当对仗工整,不采用散文化的句式。除了文字本身,这首词还具备音律美与形式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词中用事,使人姓名,须委曲得不出最好。清真词多要两人名对使,亦不可学也。如《宴清都》云:“庾信愁多,江淹恨极。”

宋沈义父《乐府指迷》

# “千俦万侣”上,用个“算”字,妙。

明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

# 曰文园,曰文君,似为旋宦思家之作,或别有所托,亦未可知。而词旨自尔凄然欲绝。

清黄苏《蓼园词选》

# 清真词一片神行,运以高健之笔,故举典不嫌复滞。否则如此解连用庾信、江淹、文园,鲜不杂乱。盖以清空之气行之。

清词人郑文焯《清真集》

# 通首情与景融成一片,合为凄异之音。此调当在浑灏流转处着眼。结句涉想悠然,怨入秋烟深处矣。

清诗人俞陛云《宋词选释》

# 四声词,吴梦窗、卢蒲江并有此作,可资参证。又:“寒吹”二句作对。庾信、江淹人名作对,固遭评骘,然此八字须是对句,上加“始信得”三字,下加“须赋”二字。“徽弦”二句作对,“淮山”二句亦然。此首庾信、江淹、文园、文君,人名太多,乃矜才使气之过,不可为训。

近代词人乔大壮《片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周邦彦《风流子·大石秋怨·秋景》

下一篇:宋·周邦彦《霜叶飞·大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