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wàng
jiāng
nán
·
·
yóu
sàn

朝代:宋作者:周邦彦浏览量:2
yóu
sàn
rào
huí
fāng
cǎo
huái
怀
yān
shuǐ
yún
xián
àn
chéng
西
jiǔ
wèi
zhān
táo
xià
chūn
wǎn
wèi
chéng
qiáng
wài
jiàn
huā
xún
zhuǎn
liǔ
yīn
xíng
guò
yīng
chù

译文

游乐宴游的游妓已经散去,独自绕行在迂回萦曲的堤岸上。如茵的芳草渐渐被雾气笼罩,迷失在弯弯曲曲的河道之内,密布的乌云含着山雨将整个城西都变得黑暗阴沉。原野上还没有泥水。在桃李树下,暮春时节还没有形成小路。看见他人墙内的花枝伸出墙外,急急忙忙弯转寻路想入园探花,而后又缓缓放马徐行在绿柳浓荫之下,入迷地倾听黄莺的宛转娇啼。然而所到之处,无不充满凄凉之感。

逐句剖析

"游妓散":游乐宴游的游妓已经散去,

# 游妓:是专门陪同达官贵人、官家子弟游乐宴游的风尘女子。

"独自绕回堤":独自绕行在迂回萦曲的堤岸上。

# 堤:迂回曲折的堤岸。

"芳草怀烟迷水曲":如茵的芳草渐渐被雾气笼罩,迷失在弯弯曲曲的河道之内,

"密云衔雨暗城西":密布的乌云含着山雨将整个城西都变得黑暗阴沉。

"九陌未沾泥":原野上还没有泥水。

# 九陌:本指京城内的大街小巷,如汉代长安市有八街九陌;但此处泛指原野。

"桃李下":在桃李树下,

"春晚未成蹊":暮春时节还没有形成小路。

# 成蹊:《史记·李将军列传》:“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路。

"墙外见花寻路转":看见他人墙内的花枝伸出墙外,急急忙忙弯转寻路想入园探花,

# 寻路转:寻找回家的路。承上句未成蹊,指无路。转,回。

"柳阴行马过莺啼":而后又缓缓放马徐行在绿柳浓荫之下,入迷地倾听黄莺的宛转娇啼。

# 过莺啼:一路经过,唯闻莺啼,指无人。

"无处不凄凄":然而所到之处,无不充满凄凉之感。

# 凄凄:伤感,悲伤。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望江南·游妓散》是宋代周邦彦创作的一首词。词的上片描绘词人独自穿行在暴雨将至的氛围中;下片则借自然景致与典型动作的刻画,流露词人心头的迷茫不安与孤寂。此词以暮春为依托,运用“万物皆着我色”的“移情”手法,通过摹写自然景象与人物举动,道出词人内心的郁闷凄苦。词作虽写炽热情爱,却无半分市井鄙俗之气,于自然中透着典雅之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

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周邦彦诗、文、词俱有成就,而尤以词成就最高,影响最大。他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其词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作品多写闺情、羁旅及咏物,题材较狭窄。代表作品有《汴都赋》《续秋兴赋》《金陵怀古》等。著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词》。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代已无从考证,是词人因抒发自身的哀愁、并表达对游妓的同情而作。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属于伤春怀人的词。此词以暮春时节为背景,借助对自然风光与人物举动的刻画,展现出词中主人公内心的郁闷与孤寂。

2. 写作手法

化用:“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化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典故,反用其意,突出此时桃李虽在,但因春晚,树下尚未形成小路,暗示春天已近尾声,增添伤春之情。移步换景:词人从“独自绕回堤”开始,随着脚步移动,依次描绘了水曲、城西、桃李、墙外、柳阴等不同位置的景色,使读者仿佛跟随词人一同漫步,感受其所见所感。

3. 分段赏析

上阕:“游妓散,独自绕回堤”,开篇点明游妓散去,词人独自在回堤漫步,“独自”二字直接点明词人的孤独状态,为全词定下基调。“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描绘词人眼中的景色。芳草如烟,在水曲处显得迷离,密云仿佛衔着雨,使城西变得阴暗。这两句通过对芳草、密云的描写,营造出一种迷茫、压抑的氛围,烘托出词人孤独、惆怅的心情。“九陌未沾泥”,进一步描写环境,九陌道路还未被雨沾湿,暗示雨尚未落下,强化了密云欲雨未雨的压抑之感。下阕:“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化用典故,反其意而用之。本应是桃李盛开,下自成蹊,但此时春晚,桃李下却还未形成小路,暗示春天即将过去,表达出词人的伤春之情。“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继续写词人的行动与所见所闻。看到墙外的花,便寻路过去,在柳阴下骑马走过,听到莺啼声。这一系列行动,看似平常,却处处透着孤寂,莺啼声更增添了凄凉之感。“无处不凄凄”,总结全词,点明无论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凄凉,将词人孤独伤春的情感推向高潮。

4. 作品点评

这首词运用“万物皆着我色”的“移情”手法,所写尽是融注情感的景致,风格含蓄深沉。词作虽描绘炽烈的爱恋,却毫无市井的鄙俗之气,于自然流转中透着典雅之韵。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句句摹景,句句含情,未轻点一“凄凄”,以“无处不”三字重压之,便全神俱活,而款款欲飞。

近代文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俞平伯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周邦彦《仙杏山》

下一篇:宋·周邦彦《南柯子·腻颈凝酥白》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