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xiè
rén
huì
qiān
dān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dōng
fēng
cuī
chèn
bǎi
huā
xīn
chū
mén
tíng
lǎo
rén
tiān
yào
zhī
bìng
yín
píng
mǎn
sòng
luò
yáng
chūn
lián
zuì
hòu
kāi
qiān
shǔ
fāng
shàng
xún
gèng
dài
yóu
rén
guī
jìn
shì
jiāng
tóng
guān
bīn

译文

东风催促着百花绽放新颜,我却是个足不出户的老人。天女仿佛知晓维摩诘卧病在床,将插满千叶牡丹的银瓶送来,把洛阳的春光满满送至。可爱的是,千叶牡丹在百花中最后开放,细细数来它还能绽放十余天。等游人都离去后,我就像孔子与童子、冠者那样,到湖边沐浴,享受这份宁静。

逐句剖析

"东风催趁百花新":东风催促着百花绽放新颜,

"不出门庭一老人":我却是个足不出户的老人。

"天女要知摩诘病":天女仿佛知晓维摩诘卧病在床,

"银瓶满送洛阳春":将插满千叶牡丹的银瓶送来,把洛阳的春光满满送至。

"可怜最后开千叶":可爱的是,千叶牡丹在百花中最后开放,

"细数余芳尚一旬":细细数来它还能绽放十余天。

"更待游人归去尽":等游人都离去后,我就像孔子与童子、冠者那样,

"试将童冠浴湖滨":到湖边沐浴,享受这份宁静。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谢人惠千叶牡丹》是宋代苏辙所作的一首诗。此诗主题围绕答谢他人赠送千叶牡丹。首联以东风催花、自己居家的对比,呈现出自身状态。颔联将送花之人比作天女,以“银瓶满送洛阳春”形象表达收到牡丹的欣喜。颈联点明千叶牡丹开放之晚,花期之长。尾联则借“浴湖滨”的典故,展现诗人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用典自然,如“摩诘病”“浴湖滨”,使诗意更蕴藉。以景衬情,借牡丹之美传递内心的感激与对生活的态度。分段来看,层层递进,从自身处境写到获花感受,再到对牡丹花期的感慨及对生活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东风催趁百花新,不出门庭一老人”,东风象征着春天的活力,它催促着百花绽放新颜,描绘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诗人自陈是一个足不出户的老人。“不出门庭”一方面可能是因身体或其他缘由不便外出,另一方面也暗示诗人在这热闹的春日中选择了一种相对静谧的生活状态,为全诗定下了一种略带孤寂却又平和的基调。“天女要知摩诘病,银瓶满送洛阳春”,诗人巧妙运用“天女散花”的佛典(出自《维摩诘经》)以及王维(字摩诘)病中闻法的典故。将友人赠花比作天女施援,暗示友人的赠花之举如同天女在自己困境中给予帮助。以“洛阳春”代指牡丹,赞美牡丹高洁之姿,同时蕴含着对友人深厚情谊的珍重,生动地展现出收到赠花时内心的感动与对友情的珍视。“可怜最后开千叶,细数余芳尚一旬”,“可怜”在这里是可爱之意,诗人感慨千叶牡丹在百花中最后开放,却也有着独特的可爱之处。“细数余芳尚一旬”则是仔细算来,它还能绽放大约十天。这两句既点明了千叶牡丹花期的特点,也透露出诗人对牡丹的珍视,在百花争艳之后,千叶牡丹以其独特的姿态延续着春天的美丽,让诗人忍不住去细细品味、珍惜它的花期。“更待游人归去尽,试将童冠浴湖滨”,此句化用《论语》中“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典故。诗人说等游人都离去之后,自己要像孔子与童子、冠者那样到湖边沐浴。这不仅展现出诗人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也在赏花之余,将思绪延伸到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情境中,以一种超脱的姿态面对生活,进一步升华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在对牡丹的赞美与感激之外,多了一份对精神生活的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次王适韵送张耒赴寿安尉二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辙《兴州新开古东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