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深不见兰生处":山谷幽深,看不到兰花生长在哪里,
# 兰:香草,因其清香、洁雅古人称为花中君子。有建兰、墨兰、蕙兰、寒兰等。
"追逐微风偶得之":我追逐着微风,偶然间发现了它。
"解脱清香本无染":兰花解脱尘世的束缚,散发着清香,本来就纯净无染,
"更因一嗅识真知":我更是因为闻到它的香气而领悟到了真正的知识。
# 知:一作如。,因:原作困,据宋大字本改。
"老僧似识众生病":老僧似乎了解众生的病痛,
"久在山中养药苗":长久地隐居在山中培育药苗。
"白术黄精远相寄":老僧从远方寄来白术和黄精这两种药材,
# 白术:黄精皆多年生草本的中药材。白术功能利水化湿,健脾、益气,黄精补气润肺。
"知非象马费柔调":我知道这并非像用象马那样需要精心调教。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两首七言绝句,也是两首酬赠诗。第一首通过对幽兰的描写,将兰花的特质与佛理禅意相融合,表达了对纯净高洁品质及佛理的感悟。第二首以白术、黄精暗喻一种自在、隐逸的情怀,表达对这种生活状态的认同与向往。
2. 写作手法
比喻:“白术黄精远相寄,知非象马费柔调”,诗人借老僧赠送白术和黄精这两件事,比喻自己隐逸的情怀。白术和黄精本是普通的草药,但在诗里它们不再只是单纯的植物,而是代表着一种远离尘世喧嚣、回归自然宁静的隐逸生活。诗人没有直接表明自己对隐逸生活的向往,而是通过老僧赠药这一行为,将这种情感寄托在白术和黄精上,让读者从这一具体事物中去体会诗人内心深处对隐逸生活的追求。互文:“解脱清香本无染,更因一嗅识真知”与“白术黄精远相寄,知非象马费柔调”,将植物意象与佛学哲思形成了互文关系。“解脱清香本无染”中幽兰的“解脱清香本无染”特性表明佛理中纯净、无染的境界,诗人通过嗅幽兰来“识真知”,体现了对佛理的感悟;“白术黄精远相寄,知非象马费柔调”里白术和黄精这些植物被赋予了超越其本身价值的意义,与佛学中摆脱世俗、追求精神升华的理念相对应,诗人借它们来表达对佛理和隐逸生活的思考。诗句中的植物意象和佛学哲思相互交织,彼此补充,共同营造出一种物象与心境相互融合的氛围,让读者从不同植物的描写中都能体会到诗人内心对佛理和隐逸情怀的感悟。
3. 分段赏析
其一“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诗人描述在幽深的山谷中,起初看不到幽兰生长的地方,后来顺着微风的踪迹偶然才寻找到它。“谷深”强调环境的幽深静谧,“不见”突出寻找幽兰的困难,“偶得之”则表现出发现幽兰的意外与惊喜,为下文对幽兰的赞美做铺垫。“解脱清香本无染,更因一嗅识真知”,诗人闻到幽兰的清香,感慨它的清香超凡脱俗,毫无沾染尘世的浊气。通过这一嗅,仿佛领悟到了某种人生的真谛。这里将幽兰的清香与高洁品质联系起来,托物言志,表达诗人对纯净、高洁品质的向往与追求。其二“老僧似识众生病,久在山中养药苗”,诗人直接点明琳长老似乎了解众人身体的病痛,所以长时间在山中培育药苗。“似识”体现出诗人对琳长老关心众人的猜测与理解,“久在山中”强调琳长老养药的坚持,表达出对琳长老的赞赏。“白术黄精远相寄,知非象马费柔调”,诗人提到琳长老从远方寄来了白朮和黄精,明白这不像调教象马那样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去刻意为之。通过与调教象马费力之事对比,突出琳长老寄药行为的自然与纯粹,进一步表达对琳长老的感激之情。
上一篇:宋·苏辙《送张师道杨寿祺二同年》
下一篇:宋·苏辙《答孔平仲二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