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óu
shān
shān
yáng
yǒng
èr
·
·
shù
tíng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shān
huí
jiàn
luò
yín
huáng
liù
xuān
huī
xiǎng
shí
táng
luàn
zhū
jiàn
kōng
hán
léi
diàn
rào
fēi
liáng
píng
tóng
dǐng
chūn
chá
bái
jiē
zhú
zhāi
chú
fàn
xiāng
cóng
chū
shān
dōu
mǎn
tián
jīng
dào
chā
xīn
yāng

译文

山路曲折不见瀑布如银河落下,剩余水流轰鸣着在石塘作响。眼花于珠玑般水珠飞溅空谷,脚感寒凉似雷电环绕飞桥。水入瓶进铜鼎煮出白茶,接竹管入厨房飘来午饭香。从此水流出山都不被弃,满田粳稻插上了新秧苗。

逐句剖析

"山回不见落银潢":山路曲折不见瀑布如银河落下,

"余溜喧豗响石塘":剩余水流轰鸣着在石塘作响。

"目乱珠玑溅空谷":眼花于珠玑般水珠飞溅空谷,

"足寒雷电绕飞梁":脚感寒凉似雷电环绕飞桥。

"入瓶铜鼎春茶白":水入瓶进铜鼎煮出白茶,

"接竹斋厨午饭香":接竹管入厨房飘来午饭香。

"从此出山都不弃":从此水流出山都不被弃,

"满田粳稻插新秧":满田粳稻插上了新秧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游庐山山阳七咏(其二·漱玉亭)》是宋代苏辙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此诗通过描绘庐山开先瀑布与漱玉亭的景色及相关生活场景,展现出游所见的壮美与闲适。首联写瀑布隐现与水流声响,颔联描瀑布飞溅与震撼之势,颈联述用瀑水烹茶做饭之趣,尾联抒瀑布滋养农田的感慨。全诗写景生动,情景交融,语言自然,尽显出游赏景的喜悦与对自然的赞美。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山回不见落银潢,余溜喧豗响石塘”,以“山回不见”写瀑布藏于山后的神秘感,将瀑布源头比作“银潢(银河)”,虽未见全貌,却以“余溜喧豗”的轰鸣声响衬其气势,借听觉补视觉之缺,勾勒出瀑布隐于山、声震塘的远景,奠定雄奇基调。颔联“目乱珠玑溅空谷,足寒雷电绕飞梁”,聚焦近观瀑布的震撼。以“珠玑”喻飞溅的水珠,写其密集如珠宝乱溅空谷,让人目不暇接;用“雷电”状瀑布的声势,写水雾绕梁带来的寒意,似有雷电萦绕,从视觉与触觉两方面渲染瀑布的磅礴,让景象跃然眼前。颈联“入瓶铜鼎春茶白,接竹斋厨午饭香”,转写瀑布水的实用。“入瓶”“接竹”写取瀑布水的方式,“铜鼎煮茶”见其清冽,“斋厨饭香”显其滋养,将自然之水与日常生活结合,让瀑布从“可观”转为“可用”,添了烟火气与亲切感。尾联“从此出山都不弃,满田粳稻插新秧”,由“用”延伸至瀑布的普惠。写瀑布水流淌出山后滋养万物,让田野里插满新秧的粳稻焕发生机,从眼前之景拓展到广阔农田,赞瀑布不仅为景,更润民生,升华对自然馈赠的感恩,余韵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戏题三绝》

下一篇:宋·苏辙《赋园中所有十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