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从筠溪来":有客人从筠溪前来,
# 筠溪:筠州溪流。筠州:治今高安市。
"欹仄困一叶":乘坐着一叶小舟,在曲折狭窄的水道中艰难前行。
# 一叶:极言舟船之小如一片叶。,欹仄:斜侧,形容小船行进时的颠簸。仄:一作“侧”。
"忽逢章贡余":忽然遇到章水和贡水汇合后的江水,
# 章贡余:章江、贡水相汇后流入赣江,向北流经南昌入都阳湖。
"滉荡天水接":浩浩荡荡,水天相接。
# 滉荡:犹言渺茫。
"风霜出洲渚":风霜吹拂,洲渚显露出来,
"草木见毫末":草木的细微之处也清晰可见。
# 毫末:喻极细微。
"势奔西山浮":江水奔腾的气势,仿佛让西山都浮动起来,
"声动古城嶪":波涛的声响震动着古城那高峻的城墙。
"楼观却相倚":楼阁亭台相互依偎,
"山川互开阖":山川景色相互映衬,时而开阔,时而闭合。
# 阖:同“合”。,互:一作“牙”。
"心惊鱼龙会":看到水中鱼龙聚集,心中不由一惊,
"目送凫雁灭":目送着野鸭大雁远去,直至消失在视野尽头。
"遥瞻客帆久":久久地遥望着客船的风帆,
"更悟江流阔":更让人领悟到江流的广阔无垠。
"史君东鲁儒":此地的长官是一位来自东鲁的儒士,
# 东鲁儒:此言这位使君有渊博的学问。,史君:汉时对刺史的尊称呼,此指东汉豫章郡守陈蕃,汝南人。一作“使君”。
"府有徐孺榻":官府里设有像东汉陈蕃为徐孺子专设的坐榻一样,以待贤才。
"高谈对宾旅":他与宾客们高谈阔论,
"确论精到骨":精辟的见解深入骨髓。
"余思属湖山":我的思绪都寄托在这湖光山色之中,
"登临寄遗堞":登上滕王阁,倚靠着遗留的城垛抒发感慨。
# 遗堞:前代所遗城堞。堞:城上如齿状的凹凸矮墙。
"骄王应笑滕":骄奢的滕王想必会嘲笑如今的滕地,
"狂客亦怜勃":而豪放不羁的王勃也会让人怜惜。
"万钱罄一饭":滕王曾耗费万钱大摆宴席,
# 罄:器中空,引申为尽、完。
"千金卖丰碣":王勃作序后获千金,留下了那珍贵的碑碣。
# 碣:碑碣,此指从碑上拓下来的拓片。
"豪风相凌荡":当年的豪迈风气相互激荡,
"俳语终仓猝":王勃的华丽辞藻终究是在仓促间写成。
# 俳语终仓猝:自注:欧阳文忠公尝云:王勃记文似俳,而唐人贵之如此,何也。俳语:游戏取笑之语。 仓猝:仓促。
"事往空长江":往事已去,唯有长江空自流淌,
"人来逐飞楫":人们来来往往,追逐着飞舟前行。
# 飞楫:飞舞的船桨,言船行之速。
"短篇竟芜陋":我写下的这首短篇诗终究粗陋不堪,
"绝景费弹压":面对这绝美之景,实在难以将其完美描绘。
# 绝景:一作“抱恨”。
"但当倒罂瓶":只应当倒尽酒壶中的美酒,
# 倒罂瓶:倒出瓶罂里的酒,言尽兴饮酒。罂:陶制盛酒器,大肚小口。
"一醉付江月":一醉方休,将身心交付给江中的明月。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客从筠溪来,欹仄困一叶”:开篇点明自身处境,诗人以“客”自称,自述从筠溪而来,乘坐一叶扁舟,在水路颠簸,“欹仄”二字生动展现舟行的摇晃与艰难,困于小舟中的形象跃然纸上,既写出旅途劳顿,又为后文进入开阔江面后的心境转变做铺垫。“忽逢章贡余,滉荡天水接”:此句笔锋一转,描绘出视野突然开阔的震撼。“忽逢”强调意外之感,船行至章贡江交汇处,浩渺江水与天际相融,水天相接,“滉荡”一词尽显江面的广阔与波涛汹涌,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壮阔,让诗人从困窘舟行的局促瞬间进入豁达之境。“风霜出洲渚,草木见毫末”:诗人将目光投向岸边,秋风霜露笼罩着洲渚,草木在其映衬下清晰可辨,连细微之处都能看清,从大的江景过渡到岸边细节,既丰富画面层次,又借风霜草木营造出秋日的萧瑟氛围,暗示时光流转、世事变幻。“势奔西山浮,声动古城嶪”:继续写远景,远处西山仿若在云气奔涌下浮动,气势磅礴,涛声震动着古老的城郭,“奔”字赋予西山动态活力,“动”字强调涛声的震撼力,将自然的伟力与历史的厚重感交织,让人联想此地往昔的风云变幻。“楼观却相倚,山川互开阖”:视角拉近至南昌城,楼阁相互倚靠,错落有致,山川似有开合之势,“相倚”“互开阖”将静态的建筑与山川写得灵动鲜活,展现城市布局与周边山水的和谐共生,凸显地域特色。“心惊鱼龙会,目送凫雁灭”:诗人沉浸其中,江中的鱼龙欢腾令其心惊,天边凫雁渐飞渐远直至消失,一近一远,动静结合,既写出江面的生机活力,又流露出对自然生灵自由来去的感慨,还有自身的渺小与怅惘。“遥瞻客帆久,更悟江流阔”:长时间遥望远方客船航行,进一步领悟到江流的浩瀚广阔,以望客帆之久侧面烘托江流,将抽象的“阔”具象化,在凝望中融入对自然、人生之路的思考,拓展诗意深度。“史君东鲁儒,府有徐孺榻”:诗人引入历史典故,提及豫章郡守如东鲁儒者般有学识、礼贤下士,府中有供徐孺子休息的床榻,借陈蕃与徐孺子的佳话,赞颂此地的人文底蕴与待客之道,为下文怀古抒情张本。“高谈对宾旅,确论精到骨”:继续描述郡守与宾客交谈场景,“高谈”“确论”突出交流的高雅、深刻,议论切中要害,展现当时的文化氛围,也暗示诗人对这种学识交流的向往,引发自身感慨。“余思属湖山,登临寄遗堞”:诗人情思又回到当下山水,想要登临滕王阁,凭吊古迹,将思绪寄托于残留的城堞之上,由对古人的追慕过渡到自身怀古,开启下文深沉感慨。“骄王应笑滕,狂客亦怜勃”:诗人感慨骄傲的王侯或许会讥笑滕王大兴土木建阁之事,而狂妄的游客也会怜惜王勃怀才不遇,通过对比,将历史人物的复杂心态与王勃的境遇展现,饱含对王勃的同情,引发对历史兴衰、人才命运的思索。“万钱罄一饭,千金卖丰碣”:描述往昔滕王阁上有人挥金如土,不惜万钱吃一顿饭,千金买珍贵碑碣拓片,以豪奢之举展现当时的浮世繁华,与王勃的境遇形成反差,也暗示物欲对精神追求的冲击。“豪风相凌荡,俳语终仓猝”:当年阁中众人以豪气相争,王勃却仓促写下游戏之语般的《滕王阁序》,“凌荡”突出氛围的激烈,“仓猝”似有惋惜王勃才华被轻视之意,在对比中凸显王勃的不凡与无奈。“事往空长江,人来逐飞楫”:往事如烟,长江依旧空自流淌,人们乘船匆匆往来,时空转换,将历史与现实对照,长江见证一切却又默默无言,人在其中忙碌奔波,蕴含对人生短暂、历史永恒的喟叹。“短篇竟芜陋,绝景费弹压”:诗人自谦诗作短小、杂乱浅陋,难以描绘尽滕王阁的绝美景致,“费弹压”侧面烘托景色之美,也流露出对自身创作局限的无奈,展现诗人的谦逊与对艺术完美的追求。“但当倒罂瓶,一醉付江月”:最后诗人感慨不如倾尽酒罂,沉醉于江边月光之下,在历史、现实感慨后回归洒脱,以醉态释怀,将万千思绪融入江月,尽显豁达超脱,又含一丝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