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康太守听事之东":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
# 听事:处理政务。,南康:郡名,郡治在今江西赣州。
"有堂曰":有一座厅堂叫“
"直节":直节堂”,
"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
# 徐君望圣之:徐君,名望字圣之。,朝请大夫:阶官名。文职散官,从五品以上称朝请大夫。
"庭有八杉":庭院里有八棵杉树,
"长短巨细若一":长短粗细一样,
"直如引绳":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
# 直如引绳:像牵绳引线那样直。
"高三寻":在二丈多高处,
# 寻:古长度单位,八尺为一寻。
"而后枝叶附之":开始长有枝叶。
"岌然如揭太常之旗":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兴起的太常旗,
# 太常之旗:古时天子所建之旗。,揭:举。,岌然:高的样子。
"如建承露之茎":就像乘露盘的长柄;
# 承露之茎:托露盘的金茎。《汉书·郊祀志》载,汉武帝迷信神仙,于神明台上做承露盘,立铜仙人舒掌以接甘露,以为饮之可以延年。承露,指托盘承接甘露;金茎,指托盘的铜仙人高举之掌。,建:建造。
"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庭":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
# 凛然:不可侵犯的样子。
"有不可犯之色":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
"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
# 曹吏:郡县的属官。文中指军的属官。,军: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州、府、监同隶属于路。
"杉之阴":杉树的树荫底下,
"府史之所蹲伏":是书记们蹲伏在一起办公的场所,
# 所蹲伏:意为活动的场所。,府史:府里的低级官员。
"而簿书之所填委":簿册文书丢在焉面,
# 填委:纷集、堆积。,簿书:官署的文书之类。
"莫知贵也":没有人知道这儿有什么可贵之处。
# 莫知贵也:没有谁知道看重此处。
"君见而怜之":徐君见到这个地方,很是爱惜它,
"作堂而以":就改建成这座厅堂,
"直节":而且命名为“
"命焉":直节”。
"夫物之生":树木刚生长出来的时候,
"未有不直者也":没有不是直的。
"不幸而风雨挠之":不幸经过风吹雨打而弯曲,
"岩石轧之":或受到岩石的挤压,
"然后委曲随物":这样才随外物的影响而屈曲变弯,
"不能自保":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
"虽竹箭之良":即使像竹箭这样的优质,
"松柏之坚":松柏这样的坚贞,
"皆不免于此":都免不了这样。
"惟杉能遂其性":只有杉树能顺着它的本性,
# 遂:顺。
"不扶而直":不用人扶植就能长得很直,
"其生能傲冰雪":活着能傲对冰雪,
"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死后能利用它做栋梁屋宇,都与竹、柏相同,
"而以直过之":但在躯干挺直这点上却又超过了竹、柏。
"求之于人":如拿杉的这种品格要求于人的话,
"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那么,这种人大概就是所谓“不等文王出现就会崛起”的豪杰之士吧?
# 不待文王而兴者:不必要文王出世,也能自己奋发有为。文王,周文王;兴,奋起,奋发。
"徐君温良泛爱":徐君性格温和善良,广施仁爱,
# 温良泛爱:温和、善良,广泛地爱。泛:同“泛”。
"所居以循吏称":在他任职的地方,他以奉公守法而受人称赞,
# 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
"不为皦察之政":他不施行严明苛刻的政令,
# 皦察之政:苛察之政,指过度的要求。
"而行不失于直":但行为却保持正直。
"观其所说":看看他所喜欢的,
"而其为人可得也":就可知道他的为人了。
"《诗》曰":《诗经》说:“
"惟其有之":君子有才能,
# 惟其有之:“惟其”二句:先人有这样的德行,因此子孙能够继续下去。
"是以似之":所以能继承前人的事业。”
"堂成":直节堂建成之后,
"君以客饮于堂上":徐君与客人在堂上宴饮,
"客醉而歌曰":一位客人醉醺醺地唱着歌说:“
"吾欲为曲":我想做个品行不正的人,
"为曲必屈":可是品行不正的人必然会卑躬屈膝,
"曲可为乎":品行不正的人可以做吗?
"吾欲为直":我想做个品行正直的人,
"为直必折":做正直的人必然会受到挫折,
"直可为乎":品行正直的人可以做吗?
"有如此杉":正像这丛杉树,
"特立不倚":高高耸立而不偏倚,
# 特立不倚:有独立的见解和操守而不偏斜。
"散柯布叶":枝桠伸展,叶片散布,
# 柯:树枝。
"安而不危乎":能安然而不危险吗?
"清风吹衣":然而清风吹动衣襟,
"飞雪满庭":飞雪洒满庭院,
"颜色不变":杉树依然颜色不变,
"君来燕嬉乎":您来到树下休息游玩吧!
# 燕嬉:宴饮嬉游。
"封植灌溉":壅土培植灌溉杉树,
# 封植:栽培。
"剪伐不至":而不如剪削砍伐,
# 剪伐不至:不遭受砍伐。
"杉不自知":杉树自己并不知道,
"而人是依乎":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
"庐山之民":庐山一带的百姓,
"升堂见杉":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
"怀思其人":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
"其无已乎":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
"歌阕而罢":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 阕:终,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
"眉山苏辙记":眉山苏辙记。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咏物的散文,这篇文章以“直节”为核心意象,通过堂、树、人三重意象的有机融合,赞美了堂前之杉,赞扬了建堂之人,并由此抒写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2. 写作手法
比喻:将杉树比作“太常之旗”“承露之茎”,以礼器象征政治操守;比作“公卿大夫高冠长剑”,以朝仪服饰强化威严不可犯的气节。对比:以杉树与竹箭、松柏对比,虽竹箭“良”、松柏“坚”,但易受风雨岩石摧折而弯曲,唯杉树能“遂其性”保持天然笔直,隐喻人在逆境中坚守本真的可贵。
3. 分段赏析
第一部分聚焦直节堂的建造与命名,运用比喻手法凸显杉树挺拔之姿,同时以对比手法烘托徐望圣的高尚品格。作者巧妙地将建筑、植物与人物融为一体,为后文奠定基调。第二部分通过精妙的对比手法,深化了对杉树品格的刻画。作者首先以普遍性视角展开论述:世间万物初生时本皆正直,却在成长过程中因外力影响而扭曲变形,即便是竹箭松柏这类高洁植物亦难逃此律,唯独杉树能始终如一地保持其挺拔姿态。继而采用特殊性对比,指出杉树与竹柏虽共享抗寒御雪、成材可用的特性,但前者在刚直品性上更胜一筹。这种递进式的对比描写,表面咏物,实则喻人,最终自然过渡到对人格操守的思考,体现了作者托物言志的创作意图。第三部分巧妙呼应前文,通过宾客之歌这一艺术手法,将徐望圣“行不失于直”的为政理念与杉树意象完美融合。作者借歌言志,既总结了徐君“不为苛察之政”的施政智慧,也阐发了自己“刚柔相济”的处世哲学,既反对曲意逢迎,也警惕过分刚直,主张在坚守原则的同时保持适度变通。这种思想恰如堂前杉树,虽傲然挺立却因得遇知音而免遭斧斤之灾。结尾处展望后人睹物思人的情景,使文章意境得以升华,体现了作者对正直品格的永恒价值的思考。
4. 作品点评
这篇文章在艺术表现上具有三个显著特点:首先,其构思极具匠心,以“直节”为核心意象,通过杉树与人物的双线并置,实现了咏物与抒怀的完美统一。其次,结构安排严谨有序,采用“总—分”式布局:开篇状物写人,继而深入刻画杉树的内在品格,最终升华至人物的精神境界,层层递进,逻辑严密。最后,善用对比手法,既通过徐君与曹吏的官场形象对比,又以杉树与竹柏的植物特性对照,使正直高洁的主题得到立体化呈现。这种艺术处理使文章既具形式美感,又富思想深度。
# 卷一百六十三:文亦浅,自是风人之旨。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
# 直节两字颇有佳致。士能以直节自持,未有不表现于世者也,岂特兹杉也哉!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九
上一篇:宋·苏辙《送陈侗同年知陕俯》
下一篇:宋·苏辙《种花二首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