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wáng
shì
yóu
zhēn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jiāng
shàng
chūn
guò
chéng
zhōng
chūn
cǎo
shēn
rǎo
rǎo
shì
jǐng
chén
yōu
yōu
xīn
dōng
jiāo
shān
zhān
lín
wēi
yán
jiǔ
wén
zhuì
shuí
dāng
xún
dào
shù
bǎi
rén
qǐng
wén
hǎi
cháo
yīn
zhāi
chē
sàn
wàn
lài
xiāo
chén
xīn
tíng
miàn
nán
shān
kāi
chóng
yīn
xiāo
rán
ǒu
yǒu
huái
怀
bào
fāng
yīn
yīn
zuò
yán
jiān
bèi
chén
gòu
qīn
zhī
shān
zhōng
qiǎng
zuò
shān
zhōng
yín

译文

江面上春雨已经停歇,城里的春草长得十分茂密。市井间喧嚣纷扰如尘土,溪谷的幽静安抚着心灵。城东郊外的大愚山,自古以来就长满栀子树。精妙的佛理久未听闻,失传的教义谁来探寻。僧侣与俗众数百人,请求聆听如海潮般的佛法宣讲。斋饭结束后,车马散去,世间万物的声音都沉寂消失了。新建的亭子面向南山,积聚的雾气散去,浓重的阴云也散开了。清静淡泊间偶然有所领悟,内心才感到平和安宁。我处在柴米油盐的俗务之中,每日被尘俗污垢侵扰。不懂得山林中的乐趣,却勉强写下这首关于山中的诗。

逐句剖析

"江上春雨过":江面上春雨已经停歇,

"城中春草深":城里的春草长得十分茂密。

"扰扰市井尘":市井间喧嚣纷扰如尘土,

"悠悠溪谷心":溪谷的幽静安抚着心灵。

"东郊大愚山":城东郊外的大愚山,

"自古薝卜林":自古以来就长满栀子树。

"微言久不闻":精妙的佛理久未听闻,

"坠绪谁当寻":失传的教义谁来探寻。

"道俗数百人":僧侣与俗众数百人,

"请闻海潮音":请求聆听如海潮般的佛法宣讲。

"斋罢车马散":斋饭结束后,车马散去,

"万籁俱消沉":世间万物的声音都沉寂消失了。

"新亭面南山":新建的亭子面向南山,

"积雾开重阴":积聚的雾气散去,浓重的阴云也散开了。

"萧然偶有得":清静淡泊间偶然有所领悟,

"怀抱方愔愔":内心才感到平和安宁。

"我坐米盐间":我处在柴米油盐的俗务之中,

"日被尘垢侵":每日被尘俗污垢侵扰。

"不知山中趣":不懂得山林中的乐趣,

"强作山中吟":却勉强写下这首关于山中的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王适游真如寺》是宋代诗人苏辙创作的诗作。此诗开篇勾勒出清明时节的景致,通过“扰扰市井尘”与“悠悠溪谷心”的对比,展现出尘世的喧嚣与山林的静逸;中间部分描绘东郊大愚山薝卜林的景象、道俗数百人共听海潮音的寺院场景,以及“斋罢车马散,万籁俱消沉”的禅意境界;结尾流露出诗人身陷俗务却向往超脱的心境。全诗以平实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寺庙周边的春日景致、寺院的独特场景与禅境,以及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体现出对静逸超脱境界的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出游诗。描述了春雨后城中春草、市井纷扰,大愚山薝卜林的清幽,及道俗听经、斋后万籁寂的场景,表达自己困于俗务的无奈。

2. 写作手法

对比:“扰扰市井尘,悠悠溪谷心”两句是写尘世与心境的对比。市井间喧嚣纷扰,像尘土一样杂乱,而“我”的心境却如溪谷般悠然宁静。“扰扰”与“悠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在喧嚣尘世中对宁静心境的坚守,用词简洁却精准地传达出内心的状态。​

3. 分段赏析

“江上春雨过,城中春草深”两句是描写雨后的城景。春雨刚从江面上过去,城里的春草便长得十分繁茂。一个“深”字,既写出了春草生长的态势,也暗示了春雨滋润后万物生长的生机,让整个春日景象显得鲜活而具体。​“扰扰市井尘,悠悠溪谷心”两句是写尘世与心境的对比。市井间喧嚣纷扰,像尘土一样杂乱,而“我”的心境却如溪谷般悠然宁静。“扰扰”与“悠悠”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在喧嚣尘世中对宁静心境的坚守,用词简洁却精准地传达出内心的状态。​“东郊大愚山,自古薝卜林”两句是介绍东郊的景象。城东郊外的大愚山,自古以来就是栴檀成林的地方。这两句平实交代了地点的特色,“自古”二字则赋予了这片山林历史的厚重感,让读者能感受到其长久以来的风貌。​“微言久不闻,坠绪谁当寻”两句是抒发对精微言论的感慨。精微深刻的言论已经很久没有听到了,那些失落的思想头绪又有谁会常常去探寻呢?“久不闻”和“谁常寻”体现出一种惋惜与无奈,流露出诗人对这些珍贵思想未能得到传承的感慨。​“道俗数百人,请闻海潮音”两句是描写寺院中的场景。僧人和俗人共几百人,都请求聆听如海潮般的佛法宣讲。“数百人”展现出听法者之多,“海潮音”则形象地比喻了佛法宣讲的宏大与有力量,让读者能想象出当时庄严的场景。​“斋罢车马散,万籁俱消沉”两句是写斋后的宁静。斋饭结束后,车马都散去了,世间万物的声音也都沉寂了下来。“散”和“消沉”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的氛围,与之前的热闹形成对比,突出了寺院环境的静谧。​“新亭面南山,积雾开重阴”两句是描写新亭周边的景象。新建的亭子正对着南山,积聚的雾气散开了,浓重的阴云也散去了。“开”字用得巧妙,既写出了雾气和阴云的消散过程,也给人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让场景显得开阔起来。​“萧然偶有得,怀抱方愔愔”两句是写内心的领悟与感受。在清静淡泊之中,偶然有所领悟,胸怀才变得安适平和。“偶有得”体现出领悟的不经意,“愔愔”则精准地描绘出内心安适的状态,传达出一种宁静的喜悦。​“我坐米盐间,日被尘垢侵”两句是写诗人的现实处境。“我”处在柴米油盐的俗务之中,每天都被尘俗的污垢所侵扰。“米盐间”直白地点出了日常俗务的琐碎,“尘垢侵”则形象地写出了俗务对人的困扰,让读者能体会到诗人的无奈。​“不知山中趣,强作山中吟”两句是抒发诗人的无奈之情。自己并不懂得山林中的乐趣,却勉强写下这首关于山中的诗。“不知”与“强作”形成对比,既写出了诗人对山林乐趣的生疏,也流露出身陷俗务却向往山林的复杂心境,情感真挚而实在。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种药苗二首其一种甖粟》

下一篇:宋·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二学士院端午帖子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