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茅庵雪覆檐":竹林间的茅庵被白雪覆盖了屋檐,
"炉香蔼蔼著蒲帘":炉中燃香的烟气袅袅,弥漫在蒲草帘子上。
"欲求初祖安心法":本想求问初祖达摩那让人安心的方法,
"笑我醺然已半酣":可笑着看看自己,早已醉得半酣了。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描绘了冬日竹林茅庵被白雪覆盖、室内炉香袅袅的景象,以及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与友人宴饮,本想寻求内心安宁之法却已半醉的情景,营造了清幽静谧又不失暖意的氛围,表达了诗人在闲适宴饮中对内心安宁的感悟,以及不必刻意求索、自在即心安的洒脱心境。
2. 分段赏析
“竹里茅庵雪覆檐”,开篇便勾勒出一幅静谧的雪中图景。竹林掩映着简陋的茅庵,白雪轻轻覆盖了屋檐,既写出环境的清幽,又透着几分冬日的寒凉。“竹”与“茅庵”自带闲逸之气,而“雪覆檐”则为这份闲逸增添了一层素净,仿佛整个世界都在雪中沉静下来,为下文的宴饮营造出安宁的氛围。“炉香蔼蔼著蒲帘”,将视线从户外转向室内。炉中燃着的香,烟气袅袅升腾,温柔地弥漫在蒲草编织的帘子上。“蔼蔼”一词,写出香气萦绕不散的样子,与室外的风雪形成对比,室内的温暖与静谧愈发鲜明。这一缕香气,不仅驱散了寒意,更添了几分雅致,显得平和安宁。“欲求初祖安心法”,笔锋一转,由景及人,点出内心的想法。诗人本想借着这幽静的环境,探寻禅宗初祖达摩所传的安心之法,寻求内心的安宁。这里的“安心法”,既是对一种精神境界的向往,也暗含着人们在生活中常有的对内心平静的追求,让诗句多了几分哲思的意味。“笑我醺然已半酣”,以一个轻松的转折收束全诗。诗人正想着求安心之法,却忽然瞥见自己微醺的模样,不禁失笑,原来不知不觉间,早已酒意渐浓,半醉半醒了。这一笑,消解了之前求法的郑重,反而透出一种洒脱:或许真正的安心,不必刻意求索,就在这雪中炉边、酒意微醺的自在里。
下一篇:宋·苏辙《河冰复结复次前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