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家集过幽都":是谁把家中的文集带到幽都,
"逢见胡人问大苏":让胡人遇见便追问苏大学士的消息。
"莫把文章动蛮貊":千万不要让文章惊动边疆的异族,
"恐妨谈笑卧江湖":只愿我们能安心谈笑,归隐江湖之间。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首句:“谁将家集过幽都”开篇点题,提到有人将苏轼的诗集带到幽都。这里的“家集”指的是苏轼的作品集。诗人通过这一句,引出了对文化传播的思考。次句:“逢见胡人问大苏”这句诗中“胡人”指契丹人,他们对苏轼的作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纷纷询问“大苏”的情况。“大苏”是苏轼的别称,与苏辙的“小苏”相对。这句诗展现了苏轼的文学影响力,即使在异国他乡,也受到关注。第三句:“莫把文章动蛮貊”这句诗中“蛮貊”指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这里代指契丹人。诗人劝诫不要轻易将文章传播到这些地区,担心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误解。这反映了苏辙对文化传播的谨慎态度。末句:“恐妨谈笑卧江湖”表达了苏辙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担心如果文章在异域引起过多关注,可能会干扰到他们兄弟在江湖上的自由生活。这里的“江湖”象征着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
上一篇:宋·苏辙《次前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