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君少年初相识":与你少年时初次相遇,
"君年十五我十七":你十五岁我十七岁。
"上事姑章旁兄弟":侍奉婆婆和兄弟身旁,
"君虽少年少过失":你虽年少却少有过失。
"昏晨定省岁月短":早晚请安的时光短暂,
"五十还朝定何益":五十岁重返朝廷有何益处。
"忧深责重乐无几":忧患深重责任难卸,欢乐稀少,
"失足一坠南海北":一失足坠入南海之北。
"身居穽中不见天":身陷陷阱不见天日,
"仰面虚空闻下石":仰面朝天只闻落石声。
"丈夫学道等忧患":丈夫学道为忧患所困,
"妇人亦尔何从得":妇人亦是如此,何处寻得解脱。
"归来旧许生白须":归来时你已生白发,
"回顾惭君发如漆":回首惭愧你发如漆黑。
"迁居汝南复何事":迁居汝南又有何事,
"龟老支床随所掷":老龟支床任人摆布。
"相望一月两得书":相隔一月收两封书信,
"闻君肺病久消释":得知你肺病已痊愈。
"我经三伏常暴下":三伏天常腹泻不止,
"近喜秋风扫烝湿":近来秋风扫去湿热。
"病除寝食未复故":病愈后饮食未恢复,
"相见犹惊身似腊":相见时仍惊叹你身形消瘦如腊。
"刘根夫妇俱有道":刘根夫妇皆有道行,
"去日饶君著鞭策":离去时还望你鞭策前行。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与君少年初相识,君年十五我十七”:此联以数字反差开篇,勾勒青梅竹马的情缘起点。“初相识”暗含含蓄的追忆视角,年龄差“十五”与“十七”看似微末,实则凸显少年夫妻的纯粹与默契。苏辙以平实语言点明婚姻根基,既无华丽辞藻,又无矫饰情感,却通过数字对比传递出岁月沉淀后的珍视。“上事姑章旁兄弟,君虽少年少过失”:“姑章”(婆婆)与“兄弟”点明史氏持家之能,以“少过失”三字凝练其贤德品性。苏辙作为士大夫,对妻子“事姑章”的礼法践行给予肯定,既符合宋代家庭伦理规范,又暗含对妻子隐忍付出的体认。此句以叙事代抒情,展现伉俪关系的现实基础。“昏晨定省岁月短,五十还朝定何益”:“昏晨定省”直写史氏侍奉公婆的辛劳,“岁月短”暗含宦游生涯对家庭团聚的剥夺。下句“五十还朝”呼应苏辙元祐年间重返朝廷的经历,而“何益”二字流露政治抱负未竟的怅惘。时空压缩手法强化宦海浮沉与家庭牵绊的矛盾。“忧深责重乐无几,失足一坠南海北”:“忧深责重”四字道尽士大夫的使命感与无力感,“失足”以坠崖喻政治失意,暗指苏辙因元祐党争遭贬谪的经历。“南海北”虚指偏远贬所,与“忧深”形成空间张力,凸显贬谪之痛与对妻子的愧怍。“身居穽中不见天,仰面虚空闻下石”:“穽中”意象强化囚徒困境,与“不见天”构成视觉压迫;“仰面闻下石”以听觉描写深化屈辱感。此联化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坠石”典故,将政治迫害具象化为物理伤害,展现苏辙对仕途凶险的清醒认知。“丈夫学道等忧患,妇人亦尔何从得”:“学道”呼应道家“安时处顺”思想,苏辙以“等忧患”消解苦难,实为苦涩自嘲。“妇人亦尔”打破性别界限,既赞妻子共历患难的坚韧,又暗含对传统妇德的反思。此联融合儒道思想,揭示士大夫家庭的精神困境。“归来旧许生白须,回顾惭君发如漆”:“白须”与“发如漆”形成强烈视觉对比,年龄差与衰老状态在镜像中凸显。一个“惭”字颠覆传统“夫尊妻卑”观念,展现苏辙对妻子青春奉献的愧疚。白描手法使情感真挚动人,与“结发同枕席”的礼教书写迥异。“迁居汝南复何事,龟老支床随所掷”:“迁居”暗指苏辙晚年辗转汝南、颍川等地的漂泊生涯,“龟老支床”用《庄子·秋水》龟曳尾涂中之典,自嘲年老无用。此联以诙谐语调掩饰漂泊之苦,体现苏辙“超然物外”的文人风骨。“相望一月两得书,闻君肺病久消释”:“一月两书”细节展现伉俪情深,书信频率与“肺病消释”的关切形成情感张力。苏辙晚年多病(见《春日寄内》“久行胡地生华发”),此句以病体互诉凸显患难真情,与苏轼“夜雨对床”之约异曲同工。“我经三伏常暴下,近喜秋风扫烝湿”:“三伏暴下”直写暑热中的腹泻之苦,“秋风扫烝湿”以自然现象喻病愈,语言俚俗却生动。此联通过身体书写解构文人雅士形象,展现苏辙真实的生活状态,与“乌台诗案”中“梦绕云山心似鹿”的隐喻形成对照。“病除寝食未复故,相见犹惊身似腊”:“身似腊”以枯木喻消瘦体态,夸张手法强化病后憔悴。“犹惊”二字泄露长久担忧后的释然,与“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直露不同,苏辙的情感表达更显克制深沉。“刘根夫妇俱有道,去日饶君著鞭策”末联借东汉方士刘根夫妇的道教典故,既赞妻子修道持家的品性,又以“著鞭策”寄寓勉励。道家“逍遥”理想与儒家“齐家”责任在此交融,完成对婚姻关系的哲学升华。
下一篇:宋·苏辙《观大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