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五月多风暴":长江五月常有风暴,
"欲行先看风日好":想要出行得先看风和日丽。
"此风忽作东南来":这风忽然从东南刮起,
"阴云如涌拨不开":阴云像浪涛般涌来,散不开。
"惊雷往还转车毂":惊雷来回滚动像车轮转,
"狂波低昂起坑谷":狂涛高低起伏如坑谷起落。
"中流一叶那复持":江中心的小船哪还能稳住,
"卷舒已副天公知":船的起伏安危全凭老天做主。
# 副:明蜀本作付。
"解帆转柁不容语":急忙解帆转舵来不及说话,
"佛池口中幸可住":幸好能在佛池口停船暂歇。
"须臾急雨变昏霾":片刻间急雨化作昏沉雾气,
"柁师喜贺风已回":船工欢喜庆贺风向已转。
"澄溪不动萦白练":清澈的溪流静如白绸缠绕,
"老木苍崖蔚葱蒨":老树青崖间草木郁郁葱葱。
# 蒨:一作茜。
"系舟茅屋得青蔬":把船系在茅屋边换得青菜,
"试问钓船还有鱼":又问钓船是否还留有鲜鱼。
"开樽引满向妻子":打开酒壶斟满酒对妻子说,
"明日复行未须怖":明天再赶路不必害怕。
"阴阳开阖良等闲":天地阴晴变化本是常事,
"扁舟谁令乘险艰":谁让这小船遭遇这般艰险。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在长江行旅途中遭遇风暴,在佛池口避风雨的经历,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乐观心态以及对家人的关怀。
2. 写作手法
铺陈:“长江五月多风暴,欲行先看风日好。此风忽作东南来,阴云如涌拨不开。惊雷往还转车毂,狂波低昂起坑谷。中流一叶那复持,卷舒已副天公知”,从长江五月多风暴的背景写起,依次铺展风起、云涌、雷响、波狂的动态过程,最后聚焦江中小船的险境。层层递进的叙述,从环境到景象再到后果,全面展现风暴的猛烈与行旅的危急,让读者逐步感受自然威力的压迫。意象组合:“阴云如涌拨不开。惊雷往还转车毂,狂波低昂起坑谷。澄溪不动萦白练,老木苍崖蔚葱蒨”,前两句以“阴云、惊雷、狂波”组合,用“涌、转、低昂”营造风暴的混乱;后两句以“澄溪、老木、苍崖”组合,用“不动、萦、葱蒨”构建宁静。两组意象前后对比,既显自然骤变,又暗合诗人从紧张到安稳的心境。夸张:“惊雷往还转车毂,狂波低昂起坑谷”,将惊雷比作连续转动的车毂,夸张雷声的轰鸣不绝;把江波夸作坑谷起伏,极言波浪的剧烈狂暴。脱离现实尺度的夸张,强化了雷声的震撼与波浪的汹涌,直观凸显风暴的威慑力与破坏性。比喻:“阴云如涌拨不开;澄溪不动萦白练”,以“涌”的波浪喻阴云,写出乌云浓密堆积、难以驱散的动态;以“白练”喻澄溪,描出溪水清澈洁白、蜿蜒舒展的静姿。两个比喻用常见事物作比,让抽象的阴云与溪流变得具体可感,画面生动鲜明。
3. 分段赏析
开篇“长江五月多风暴,欲行先看风日好”,看似平实的叙述,既点明了长江五月的气候特点,也为下文遇风雨做了铺垫,体现出出行前对天气的关注,带有生活实感。接着“此风忽作东南来,阴云如涌拨不开”,用“忽作”写出风暴来得突然,“如涌”的比喻将阴云的浓密动态描绘得生动形象,画面瞬间从平静转为紧张,让人感受到风雨将至的压迫感。“惊雷往还转车毂,狂波低昂起坑谷”两句,以“车毂转动”比喻惊雷的连续回响,用“坑谷起伏”形容狂波的高低变化,通过贴切的比喻强化了风暴的猛烈,展现出自然力量的震撼。“中流一叶那复持,卷舒已副天公知”中,“一叶”代指小船,在狂风巨浪中难以掌控,“那复持”直白表达了舟行的险境,而“卷舒已副天公知”则透露出面对自然伟力时的无奈,将小船的命运交托给自然。“解帆转柁不容语,佛池口中幸可住”描绘了紧急避险的过程,“不容语”写出情况的急迫,“幸可住”则转折出一丝庆幸,让读者感受到从险境中脱身的安稳。“须臾急雨变昏霾,柁师喜贺风已回”中,“须臾”写出时间的短暂,风雨的变化迅速,而船工“喜贺”的神态,传递出风暴平息后的轻松,画面氛围从紧张转为缓和。“澄溪不动萦白练,老木苍崖蔚葱蒨”展现了雨过天晴的景色,“白练”比喻平静的溪流,“葱蒨”形容草木的青翠茂盛,与前文的风暴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宁静清新的意境。“系舟茅屋得青蔬,试问钓船还有鱼”转入日常生活场景,简单的饮食细节充满生活气息,在经历风雨后,这样的安稳显得尤为可贵,也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开樽引满向妻子,明日复行未须怖”通过诗人与妻子饮酒的动作和劝慰的话语,展现出他在困境后的豁达乐观,亲情的温暖与内心的从容相互交织。结尾“阴阳开阖良等闲,扁舟谁令乘险艰”以哲理性的感悟收束,将自然的阴晴变化视为平常事,既暗含对人生波折的坦然,也透露出面对困境时的理性思考,让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