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í
kǒu
fēng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cháng
jiāng
yuè
duō
fēng
bào
xíng
xiān
kàn
fēng
hǎo
fēng
zuò
dōng
nán
lái
yīn
yún
yǒng
kāi
jīng
léi
wǎng
huán
zhuǎn
chē
kuáng
áng
kēng
zhōng
liú
chí
juǎn
shū
tiān
gōng
zhī
jiě
fān
zhuǎn
duò
róng
chí
kǒu
zhōng
xìng
zhù
biàn
hūn
mái
duò
shī
fēng
huí
chéng
dòng
yíng
bái
liàn
lǎo
cāng
wèi
cōng
qiàn
zhōu
máo
qīng
shū
shì
wèn
diào
chuán
hái
yǒu
kāi
zūn
yǐn
mǎn
xiàng
míng
xíng
wèi
yīn
yáng
kāi
liáng
děng
xián
piān
zhōu
shuí
lìng
chéng
xiǎn
jiān

译文

长江五月常有风暴,想要出行得先看风和日丽。这风忽然从东南刮起,阴云像浪涛般涌来,散不开。惊雷来回滚动像车轮转,狂涛高低起伏如坑谷起落。江中心的小船哪还能稳住,船的起伏安危全凭老天做主。急忙解帆转舵来不及说话,幸好能在佛池口停船暂歇。片刻间急雨化作昏沉雾气,船工欢喜庆贺风向已转。清澈的溪流静如白绸缠绕,老树青崖间草木郁郁葱葱。把船系在茅屋边换得青菜,又问钓船是否还留有鲜鱼。打开酒壶斟满酒对妻子说,明天再赶路不必害怕。天地阴晴变化本是常事,谁让这小船遭遇这般艰险。

逐句剖析

"长江五月多风暴":长江五月常有风暴,

"欲行先看风日好":想要出行得先看风和日丽。

"此风忽作东南来":这风忽然从东南刮起,

"阴云如涌拨不开":阴云像浪涛般涌来,散不开。

"惊雷往还转车毂":惊雷来回滚动像车轮转,

"狂波低昂起坑谷":狂涛高低起伏如坑谷起落。

"中流一叶那复持":江中心的小船哪还能稳住,

"卷舒已副天公知":船的起伏安危全凭老天做主。

# 副:明蜀本作付。

"解帆转柁不容语":急忙解帆转舵来不及说话,

"佛池口中幸可住":幸好能在佛池口停船暂歇。

"须臾急雨变昏霾":片刻间急雨化作昏沉雾气,

"柁师喜贺风已回":船工欢喜庆贺风向已转。

"澄溪不动萦白练":清澈的溪流静如白绸缠绕,

"老木苍崖蔚葱蒨":老树青崖间草木郁郁葱葱。

# 蒨:一作茜。

"系舟茅屋得青蔬":把船系在茅屋边换得青菜,

"试问钓船还有鱼":又问钓船是否还留有鲜鱼。

"开樽引满向妻子":打开酒壶斟满酒对妻子说,

"明日复行未须怖":明天再赶路不必害怕。

"阴阳开阖良等闲":天地阴晴变化本是常事,

"扁舟谁令乘险艰":谁让这小船遭遇这般艰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佛池口遇风雨》是北宋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以五月长江突发风暴为叙事依托,通过“阴云如涌拨不开”“惊雷往还转车毂”等富有动感的意象凸显自然伟力,借“中流一叶那复持”的行舟险境触发对人生遭际的思索。全诗结构缜密,前半部分着力铺写风暴肆虐的江中风浪,后半部分则以“澄溪不动萦白练”的雨后景致实现转折,最终以“阴阳开阖良等闲”的哲思收尾,彰显宋代文人“穷理尽性”的创作特质。作品将雄健沉郁的艺术风格与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相融合,“解帆转柁不容语”的避险场景与“明日复行未须怖”的心态变化形成鲜明对照,既展现了自然力量的不可抗拒,又传递出顺应天时的处世之道。全诗生动反映了宋代士大夫面对政治困境时的精神风貌。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苏辙仕途起伏阶段,具体年份虽无确切记载,但参照“唐宋八大家”的生平脉络推测,应是他外放地方为官时的作品。当时作者年约四十余岁,亲历王安石变法引发的朝堂动荡,诗中“扁舟谁令乘险艰”的反问,隐晦寄托了对自身政治境遇的感慨。北宋时期长江流域航运兴盛,佛池口作为重要水运枢纽,每逢五月汛期常有恶劣天气突发。苏辙亲身遭遇的风暴险情,为诗作提供了真切的创作素材,而“欲行先看风日好”的细节刻画,也印证了宋代航运对气象观测的重视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古诗,也是一首行旅诗。描绘了诗人在长江行旅途中遭遇风暴,在佛池口避风雨的经历,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的乐观心态以及对家人的关怀。

2. 写作手法

铺陈:“长江五月多风暴,欲行先看风日好。此风忽作东南来,阴云如涌拨不开。惊雷往还转车毂,狂波低昂起坑谷。中流一叶那复持,卷舒已副天公知”,从长江五月多风暴的背景写起,依次铺展风起、云涌、雷响、波狂的动态过程,最后聚焦江中小船的险境。层层递进的叙述,从环境到景象再到后果,全面展现风暴的猛烈与行旅的危急,让读者逐步感受自然威力的压迫。意象组合:“阴云如涌拨不开。惊雷往还转车毂,狂波低昂起坑谷。澄溪不动萦白练,老木苍崖蔚葱蒨”,前两句以“阴云、惊雷、狂波”组合,用“涌、转、低昂”营造风暴的混乱;后两句以“澄溪、老木、苍崖”组合,用“不动、萦、葱蒨”构建宁静。两组意象前后对比,既显自然骤变,又暗合诗人从紧张到安稳的心境。夸张:“惊雷往还转车毂,狂波低昂起坑谷”,将惊雷比作连续转动的车毂,夸张雷声的轰鸣不绝;把江波夸作坑谷起伏,极言波浪的剧烈狂暴。脱离现实尺度的夸张,强化了雷声的震撼与波浪的汹涌,直观凸显风暴的威慑力与破坏性。比喻:“阴云如涌拨不开;澄溪不动萦白练”,以“涌”的波浪喻阴云,写出乌云浓密堆积、难以驱散的动态;以“白练”喻澄溪,描出溪水清澈洁白、蜿蜒舒展的静姿。两个比喻用常见事物作比,让抽象的阴云与溪流变得具体可感,画面生动鲜明。

3. 分段赏析

开篇“长江五月多风暴,欲行先看风日好”,看似平实的叙述,既点明了长江五月的气候特点,也为下文遇风雨做了铺垫,体现出出行前对天气的关注,带有生活实感。接着“此风忽作东南来,阴云如涌拨不开”,用“忽作”写出风暴来得突然,“如涌”的比喻将阴云的浓密动态描绘得生动形象,画面瞬间从平静转为紧张,让人感受到风雨将至的压迫感。“惊雷往还转车毂,狂波低昂起坑谷”两句,以“车毂转动”比喻惊雷的连续回响,用“坑谷起伏”形容狂波的高低变化,通过贴切的比喻强化了风暴的猛烈,展现出自然力量的震撼。“中流一叶那复持,卷舒已副天公知”中,“一叶”代指小船,在狂风巨浪中难以掌控,“那复持”直白表达了舟行的险境,而“卷舒已副天公知”则透露出面对自然伟力时的无奈,将小船的命运交托给自然。“解帆转柁不容语,佛池口中幸可住”描绘了紧急避险的过程,“不容语”写出情况的急迫,“幸可住”则转折出一丝庆幸,让读者感受到从险境中脱身的安稳。“须臾急雨变昏霾,柁师喜贺风已回”中,“须臾”写出时间的短暂,风雨的变化迅速,而船工“喜贺”的神态,传递出风暴平息后的轻松,画面氛围从紧张转为缓和。“澄溪不动萦白练,老木苍崖蔚葱蒨”展现了雨过天晴的景色,“白练”比喻平静的溪流,“葱蒨”形容草木的青翠茂盛,与前文的风暴景象形成鲜明对比,营造出宁静清新的意境。“系舟茅屋得青蔬,试问钓船还有鱼”转入日常生活场景,简单的饮食细节充满生活气息,在经历风雨后,这样的安稳显得尤为可贵,也为下文的情感抒发做了铺垫。“开樽引满向妻子,明日复行未须怖”通过诗人与妻子饮酒的动作和劝慰的话语,展现出他在困境后的豁达乐观,亲情的温暖与内心的从容相互交织。结尾“阴阳开阖良等闲,扁舟谁令乘险艰”以哲理性的感悟收束,将自然的阴晴变化视为平常事,既暗含对人生波折的坦然,也透露出面对困境时的理性思考,让全诗的情感得到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次韵温守李钧见寄兼简毛大夫》

下一篇:宋·苏辙《次韵李公朝著作见赠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