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捲衣换斗酒":中秋夜,拿衣服换了一斗酒,
# 捲:同“卷”。
"欲饮月明中":想要对酒赏月。
"坐看浮云合":可惜天空浮云密布,遮蔽了那一轮明月,
"遥怜四海同":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如此,心生怜惜。
# 遥怜四海同:自注:旧说中秋阴晴,四海同之。四海:指天下、全国。
"清光知未泯":就算看不到,我也知道月亮的清光没有丧失,
# 泯:消灭;丧失。
"来岁尚无穷":还有无穷个来年可以照耀。
"且尽樽中渌":暂且将杯中的残酒一饮而尽,
# 且:暂且,姑且。
"高眠听雨风":听着潇潇风雨声高卧入眠吧。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抒情的五言律诗。全诗描绘了中秋无月时,诗人借对清光未泯、来岁无穷的期许,以及尽樽高眠听雨风的行为,表达了超脱世俗、随遇而安,追求心灵自由的生活态度,营造出空灵且豁达的意境。
2. 分段赏析
首联:“捲衣换斗酒,欲饮月明中”,“捲衣”表明动作简洁利落,暗含诗人随性洒脱的行事风格,“换斗酒”则将日常之举赋予几分豪兴。“欲饮月明中”,点明中秋赏月饮酒的意图,先借“欲饮”之举,营造出对明月清辉的期待氛围,为全诗奠定疏朗、超逸的情感基调,展现诗人对自然雅趣的追慕之情。颔联:“坐看浮云合,遥怜四海同”,“坐看”二字,显示出诗人静观天地的从容,凝视浮云聚合,以小景见大境。“遥怜四海同”,由眼前浮云遮蔽明月,推想四海共此无月之景,将个人的观云视角,拓展至天下共情的角度。“怜”字饱含对世间共此情境的体恤,传递出超越个体、关怀众生的广阔襟怀,让情感从个人雅兴,升华到对世间同此凉热的共鸣。颈联:“清光知未泯,来岁尚无穷”,“清光知未泯”,坚信明月清辉虽暂隐于云后,但其本质未曾消泯,蕴含对美好事物“虽掩犹存”的哲思;“来岁尚无穷”,则将目光投向更远的未来,在中秋无月的当下,不执着于缺憾,而是期盼来年,以时间的流转写照人事,展现出对生活的乐观与旷达,让诗意跳出眼前困境,获得更持久的精神韧性。尾联:“且尽樽中渌,高眠听雨风”,“且尽樽中渌”,放下对无月的执着,转而专注于眼前酒兴,以“且”字显出洒脱,把顺应自然、活在当下的姿态呈现眼前;“高眠听雨风”,由饮酒过渡到高卧听风雨,将中秋无月的遗憾,转化为听雨眠的诗意体验。风雨之声替代明月清辉,却营造出更具烟火气的宁静,流露出诗人随遇而安的心境,以及于平凡处捕捉自然之美的雅趣,表明了拥抱自由的生活哲思和态度。
上一篇:宋·苏辙《风痹三作》
下一篇:宋·苏辙《东轩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