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岁立谈明主前":七岁时就能在君主面前侃侃而谈,
"江湖晚节弄渔船":到了晚年却在江湖中以捕鱼为生。
"斗鸡谁识城东老":有谁认识那个在城东斗鸡的老人呢,
"丧马方知塞上贤":丢了马才知道边塞上的贤能之人。
"生计未成归去咏":生计还没有着落就归去吟诗,
"草书时发醉中颠":写草书时常常在醉意中癫狂。
"当年不解看齐物":当年不理解庄子的齐物思想,
"气踊如山谁见怜":意气风发像山一样,却没人怜惜。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首联“七岁立谈明主前,江湖晚节弄渔船”,开篇通过“七岁立谈明主前”的年少得志,与“江湖晚节弄渔船”的晚年落寞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人生的巨大转变,为全诗奠定了感慨的基调。颔联“斗鸡谁识城东老,丧马方知塞上贤”,运用“斗鸡”“丧马”的典故,“斗鸡”典故来源于春秋时期鲁国斗鸡的故事,《庄子·达生》记载,鲁国有一位擅长训练斗鸡的纪渻子。他训练的斗鸡外表看似呆若木鸡,实则具备强大的战斗力。这里的“城东老”暗指像纪渻子这样隐藏才华的民间高人,表面平凡却身怀绝技,却无人赏识。“丧马”典故来源《淮南子·人间训》“塞翁失马”的故事,边塞一位老翁的马走失了,邻居表示同情,老翁却说这未必是坏事。后来马不仅自己回来,还带回一匹骏马。这个典故用来比喻祸福相依,也暗指真正有才能的人,往往在逆境中才能被真正认识。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既讽刺了世俗的浅薄(不识真才),又抒发了对怀才不遇的愤懑,同时蕴含祸福相依、真金不怕火炼的哲理,将个人感慨与历史典故完美融合。颈联“生计未成归去咏,草书时发醉中颠”,描绘了姜司马生计无着、归去吟诗,写草书时醉中癫狂的形象,表现出他晚年生活的落魄和内心的愤懑。尾联“当年不解看齐物,气踊如山谁见怜”,提到“齐物”思想,感慨当年不理解这种豁达的观念,意气风发却无人怜惜,既是对友人的劝慰,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下一篇:宋·苏辙《次韵宋构朝请归守彭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