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zhān
zuò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yuè
chuāng
dàn
xiāng
níng
yōu
shì
jiǔ
yóu
xūn
qīng
fēng
qiǎo
wéi
chuī
zhàng
shū
shí
lái
bào
duàn
yún
nán
hǎi
yán
liáng
shēn
guàn
běi
fāng
huǐ
ěr
shuí
wén
yáo
zhī
guà
piáo
jiǔ
guī
hái
jiāng
zhuó
fēn

译文

月光透过空窗,仿佛天快亮了,香气在幽静的房间里久久不散。清风巧妙地吹散了残留的暑气,稀疏的雨点偶尔落下,仿佛在报告云已散去。在南方的冷暖变化,我已经习惯了,朝廷的诋毁或赞誉,又有谁听得见呢。遥想(你)挂在墙上的酒瓢,应该已经空了,等我乘船归来,再与你分一杯酒吧。

逐句剖析

"月入虚窗疑欲旦":月光透过空窗,仿佛天快亮了,

"香凝幽室久犹薰":香气在幽静的房间里久久不散。

"清风巧为吹余瘴":清风巧妙地吹散了残留的暑气,

"疏雨时来报断云":稀疏的雨点偶尔落下,仿佛在报告云已散去。

"南海炎凉身已惯":在南方的冷暖变化,我已经习惯了,

"北方毁誉耳谁闻":朝廷的诋毁或赞誉,又有谁听得见呢。

"遥知挂壁瓢无酒":遥想(你)挂在墙上的酒瓢,应该已经空了,

"归舶还将一酌分":等我乘船归来,再与你分一杯酒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子抒夜坐》是北宋诗人苏辙在1097年冬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为回应兄长苏轼《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而作。诗中“月照空窗”“香绕静室”等意象生动勾勒出谪居生活的画面,既表达了兄弟间深厚的情谊,又以“久经岭南冷暖天”的豁达之语展现了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该诗收录于《栾城集》,体现了苏辙晚年返璞归真的诗歌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1097年寒冬,苏轼被贬在外,写下《十二月十七日夜坐达晓寄子由》一诗。当时苏辙也因政治风波被贬南方,遂以此诗回赠兄长。北宋朝廷新旧两派争斗正酣,苏氏兄弟双双遭贬,诗中既有手足之间的深情慰藉,也暗含对时局的隐晦感慨。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唱和诗。诗歌描绘了诗人夜坐时的所见所感,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岭南生活的独特体验,展现了苏轼兄弟在贬谪期间依然保持的豁达胸怀。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南海炎凉身已惯,北方毁誉耳谁闻”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心境,“南海炎凉身已惯”展现了苏辙被贬岭南后的从容态度,他已经适应了南方多变的气候与境遇;而“北方毁誉耳谁闻”则含蓄地流露出他对朝廷纷争的疏远,那些来自北方的褒贬议论,他早已置若罔闻。这两句诗生动刻画了诗人远离政治漩涡后的超然姿态。

3. 分段赏析

首联“月入虚窗疑欲旦,香凝幽室久犹薰”描绘了静谧的月夜景象,月光洒进空荡的窗棂,仿佛天将破晓,而幽室中的香气久久不散,暗示诗人独居的孤寂与长夜难眠。颔联“清风巧为吹余瘴,疏雨时来报断云”则借自然风物抒怀,清风驱散瘴气,疏雨带来云开雾散的希望,暗喻诗人对政治困境终将缓解的期待。颈联“南海炎凉身已惯,北方毁誉耳谁闻”直抒胸臆,“南海炎凉身已惯”道出诗人已适应岭南的艰苦环境,表现出随遇而安的豁达;“北方毁誉耳谁闻”则流露出他对朝廷纷争的疏离,不再在意那些是非议论。尾联“遥知挂壁瓢无酒,归舶还将一酌分”以质朴的语言展现了兄弟间深厚的情谊。“遥知挂壁瓢无酒”运用白描手法,诗人虽身处远方,却能想象兄长家中酒瓢空悬的窘境;“归舶还将一酌分”笔锋一转,以“归舶”暗喻人生转机,用“一酌分”的细节,将未来重逢时共饮的温馨场景娓娓道来。

4. 作品点评

这首唱和诗在形式上完美呼应了原作的韵律,同时在思想内涵上有所深化。诗人巧妙运用“南海”与“北方”的地理对比,构建出贬谪生活的现实困境与心灵自由的强烈反差。诗中“遥知挂壁瓢无酒”等句看似平淡,实则意蕴丰富,既表现了物质生活的匮乏,又暗示了精神世界的充实。清代诗评家特别指出,该诗通过夜色的描绘,充分展现了苏辙晚年诗歌特有的深沉含蓄、抑扬顿挫的艺术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传经台》

下一篇:宋·苏辙《次韵子瞻发洪泽遇大风却还宿》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