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dēng
nán
chéng
yǒu
gǎn
shì
wén
guāng
wáng
xiù
cái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yōu
yōu
suí
qiū
zhì
qiū
yōu
wèi
chéng
nán
shì
dēng
wàng
bǎi
cǎo
qiě
luò
tóu
rén
huái
怀
jīng
hóng
鸿
miàn
suǒ
jiàn
wǎng
jiāng
ān
zhì
rén
dìng
shuí
shí
yǒu
èr
sān
qīng
fēng
jiǎo
bīng
cāng
láng
jiān
qiè
zhī
wèi
cháng
nán
tǎng
wēi
wǎng
luó
zhāng
shè
tóu
suì
tián
shēn
jiǎo
féi
shuāng
jiàng
měi
zào
xíng
dào
qián
shī
shì
wēi
cán
wǎng
shì
chōng
chōng
qiū
dào
suì
wǎn
jiē
wèi
zhǐ
西
shān
yǒu
máo
chú
yōu
běn
shì

译文

深沉的忧愁随着秋天到来,秋天过去了忧愁却还没有停止。尝试登上城南向远方眺望,各种草都枯萎将死。落叶飘落到人的怀抱中,受惊的鸿雁从四面飞起。心中思念的人无法见到,想要前往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这样的人一定有谁能够认识呢,好在还有两三个朋友。清凉的风像冰玉一样皎洁,沧浪之水可以自我洗涤。窃脂鸟不曾偷吃谷物,南箕星或许和它有微微相似之处。一张罗网设置起来,落脚都没有地方依托。田野深处狡兔长得肥壮,霜降时节鲈鱼味道鲜美。回顾自己的经历,悼念过去的失误,为自己处境衰微而惭愧昔日的高士。在亩丘的道路上心神不定地徘徊,一年将晚叹息声还没有停止。西山有茅草屋,耕种本就是我的事情。

逐句剖析

"幽忧随秋至":深沉的忧愁随着秋天到来,

"秋去忧未已":秋天过去了忧愁却还没有停止。

"城南试登望":尝试登上城南向远方眺望,

# 城南:明蜀本作南城。

"百草枯且死":各种草都枯萎将死。

"落叶投人怀":落叶飘落到人的怀抱中,

"惊鸿四面起":受惊的鸿雁从四面飞起。

"所思不可见":心中思念的人无法见到,

"欲往将安至":想要前往又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斯人定谁识":这样的人一定有谁能够认识呢,

"顾有二三子":好在还有两三个朋友。

"清风皎冰玉":清凉的风像冰玉一样皎洁,

"沧浪自湔洗":沧浪之水可以自我洗涤。

"窃脂未尝谷":窃脂鸟不曾偷吃谷物,

"南箕傥微似":南箕星或许和它有微微相似之处。

"网罗一张设":一张罗网设置起来,

"投足遂无寄":落脚都没有地方依托。

"田深狡兔肥":田野深处狡兔长得肥壮,

"霜降鲈鱼美":霜降时节鲈鱼味道鲜美。

"造形悼前失":回顾自己的经历,悼念过去的失误,

"式微惭往士":为自己处境衰微而惭愧昔日的高士。

"憧憧亩丘道":在亩丘的道路上心神不定地徘徊,

"岁晚嗟未止":一年将晚叹息声还没有停止。

"西山有茅屋":西山有茅草屋,

"锄櫌本吾事":耕种本就是我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登南城有感示文务光王遹秀才》是北宋诗人苏辙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此诗围绕着秋景中的忧思与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开篇直接点明忧愁的情绪,且这种忧愁在秋去之后依然存在。诗人登上城南眺望,看到百草枯死、落叶惊鸿等萧瑟秋景,触发了对所思之人的牵挂以及自身处境的感慨。他感叹知音难觅,好在有二三好友相伴。接着借清风、沧浪等意象表达对高洁和自我净化的追求,又以网罗比喻困境,抒发无处可依的无奈。诗中还提及田深兔肥、霜降鲈美等生活场景,最后流露出对归隐西山、从事耕种生活的向往,体现出诗人在现实困境中渴望摆脱忧愁、回归宁静生活的心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幽忧随秋至,秋去忧未已”,直接点明主题,将忧愁与秋景联系起来,忧愁随着秋天的到来而产生,且秋天过去忧愁依旧,强调了忧愁的持久和深沉,引发读者对诗人忧愁原因的探究。“城南试登望,百草枯且死。落叶投人怀,惊鸿四面起”,描绘了诗人登上城南所看到的秋景。百草枯死、落叶飘零、惊鸿飞起,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动荡的氛围,通过这些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忧愁和孤独,以景衬情,使情感更加深沉。“所思不可见,欲往将安至。斯人定谁识,顾有二三子”,表达了诗人的情感困境。所思念的人无法见到,想要前往却不知方向,体现出孤独和迷茫。而“斯人定谁识”则感叹知音难觅,好在还有二三好友,稍微缓解了这种孤独感,从情感上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清风皎冰玉,沧浪自湔洗。窃脂未尝谷,南箕傥微似”,借清风、沧浪等意象,表达了对高洁品质和自我净化的追求。清风如冰玉般皎洁,沧浪之水可以自我洗涤,象征着一种纯净和自我革新。而“窃脂未尝谷,南箕傥微似”则以较为隐晦的方式,借物起兴,增添了诗歌的神秘和深沉。“网罗一张设,投足遂无寄”,以网罗比喻现实中的困境,一旦网罗张开,脚步迈出就没有可以依托的地方,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处处受限、无处可逃的无奈和困境,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忧愁和焦虑。“田深狡兔肥,霜降鲈鱼美。造形悼前失,式微惭往士”,描绘了田园生活的场景,田深兔肥、霜降鲈美,展现出生活的美好和宁静。但诗人却“悼前失”“惭往士”,为以前的过失而悼念,为自身处境衰微而惭愧昔日的高士,体现出诗人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矛盾和反思。“憧憧亩丘道,岁晚嗟未止”,描绘了诗人在亩丘的道路上心神不定地徘徊,一年将晚叹息声不停,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在现实中的迷茫和无奈,时光流逝,而诗人的忧愁却没有停止,强化了情感的表达。“西山有茅屋,锄耰本吾事”,表达了诗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西山有茅屋,耕种是自己的事情,体现出诗人希望能够摆脱现实的忧愁,回归到宁静的田园生活中,通过归隐来实现自我解脱和内心的平静。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题李公麟山庄图其六芗茅馆》

下一篇:宋·苏辙《次韵子瞻杜介供奉送鱼》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