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rǎng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jiāng
shàng
hán
shā
fén
chéng
gāo
qiū
jiāng
liú
qīng
zhuǎn
shèng
zuǒ
niè
yòu
fēi
yóu
nán
jùn
chéng
nán
zhě
píng
shēng
zhǎng
shū
xiū
dāng
zhōng
bèi
yíng
chǐ
shēn
bǎi
zhàng
jiē
shí
lóu
rén
zhī
xià
yǒu
guài
yǎn
shuǐ
zhǎng
chuán
yán
xià
gǔn
jiàng
shuǐ
shàng
ài
gǎn
tōu
qiè
chí
běn
cháng
shǐ
使
liú
zhī
shuǐ
fēi
zhǐ
wǎng
bǎi
guài
shèn
qiū
jué
háo
zhàng
tóu
zhì
tián
shēng
míng
jiū
shí
dìng
yōu
hòu
shì
kǒng
qiè
chū
huài
jiǔ
zhōu
shén
rén
zhì
fēng
tóu
zhī
zhé
mǎn
shǐ
使
líng
cháng
yōu
qiú
qián
nián
hàn
qiān
chì
yíng
shōu
shuí
yán
zhǐ
chǐ
jiù
huáng
rǎng
zhōng
yǒu
qiān
suì
lóng
qiú
gāo
shān
wàn
rèn
yóu
xuē
jiē
shēng
yóu
tiān
cháng
yuǎn
mǎng
suī
yǒu
quē
huài
shuí
néng
zhōu
tiān
yǒu
zài
huàn
shì
duō
shì
qióng
juān
sōu
shān
táo
zhù
kùn
jiǔ
wéi
yōu
shì
kōng
bái
shí
lěi
lěi
mǎn
ōu
gēng
tián
záo
jǐng
rǎng
ān
néng
chóu

译文

江边的寒沙薄得像席子,一夜之间堆积起来变成高丘。江水的流动被扭转,(沙堆)力量难以承受,左边被冲击侵蚀,右边又回流,不是自由自在的状态。南郡城南唯独那是什么东西呢,在平地上生长出来,而且生长得非常不停止。(息壤)中间顶部不足一尺,但向深处延伸百丈都是像石楼一样坚固的地下结构。古人不知道下面有怪物,挖掘开后无法阻挡,水就上涨泛滥。传说夏鲧堵塞洪水,上帝喜爱这息壤,没人敢偷窃。(夏鲧)偷拿大簸箕背着长锄,不停地挖掘,上帝派人将他流放。大禹知道水势汹涌不能靠堵塞阻止,用网捕捉各种怪物,混杂着大蛤蜊和泥鳅。挖掘壕沟入土不计丈数,投掷东西填压,发出啾啾声响。一时平定后担忧后代,怕这(息壤)偷偷出现破坏天下。神人已死无法再制服,所以用这土封住它的头。挖掘它就会填满,没有穷尽,意思是让神灵长久被囚禁。前年大旱,千里土地赤红,取一把息壤(祈雨),雨下不停。谁说这只是近处普通的黄土,里面有千年的龙和虬龙。高大的山峰有万仞高还可以削平,感叹为什么唯独息壤生长得像疣一样怪异。天空广阔,大地遥远,莽莽苍苍没有边际,即使有缺损,谁能救济。我怀疑上天自有意图,担忧世间事情繁多,人们过度地开采雕琢。制作陶器、冶炼铸造让大地的力量困乏,长久不能自我恢复,不必担忧。世间没有女娲,只剩白色石头,堆积满地像水上泡沫。耕田凿井永无止境,息壤所剩无几,怎能满足(需求)。

逐句剖析

"江上寒沙薄如席":江边的寒沙薄得像席子,

"一夕坟起成高丘":一夜之间堆积起来变成高丘。

"江流倾转力不胜":江水的流动被扭转,(沙堆)力量难以承受,

"左啮右吐非自由":左边被冲击侵蚀,右边又回流,不是自由自在的状态。

"南郡城南独何者":南郡城南唯独那是什么东西呢,

"平地生长殊不休":在平地上生长出来,而且生长得非常不停止。

"当中屋背不盈尺":(息壤)中间顶部不足一尺,

"深入百丈皆石楼":但向深处延伸百丈都是像石楼一样坚固的地下结构。

"古人不知下有怪":古人不知道下面有怪物,

"发破不掩水涨浮":挖掘开后无法阻挡,水就上涨泛滥。

"传言夏鲧塞洚水":传说夏鲧堵塞洪水,

"上帝爱此无敢偷":上帝喜爱这息壤,没人敢偷窃。

"窃持大畚负长镈":(夏鲧)偷拿大簸箕背着长锄,

"刺取不已帝使流":不停地挖掘,上帝派人将他流放。

"禹知水怒非塞止":大禹知道水势汹涌不能靠堵塞阻止,

"网捕百怪杂蜃鳅":用网捕捉各种怪物,混杂着大蛤蜊和泥鳅。

"掘壕入土不计丈":挖掘壕沟入土不计丈数,

"投掷填压声鸣啾":投掷东西填压,发出啾啾声响。

"一时既定忧后世":一时平定后担忧后代,

"恐此窃出坏九州":怕这(息壤)偷偷出现破坏天下。

"神人已死无复制":神人已死无法再制服,

"故以此土封其头":所以用这土封住它的头。

"发之辄满不可既":挖掘它就会填满,没有穷尽,

"意使灵物长幽囚":意思是让神灵长久被囚禁。

"前年大旱千里赤":前年大旱,千里土地赤红,

"取土盈掬雨不收":取一把息壤(祈雨),雨下不停。

"谁言咫尺旧黄壤":谁说这只是近处普通的黄土,

"中有千岁龙与虬":里面有千年的龙和虬龙。

"高山万仞犹可削":高大的山峰有万仞高还可以削平,

"嗟此何独生如疣":感叹为什么唯独息壤生长得像疣一样怪异。

"天长地远莽无极":天空广阔,大地遥远,莽莽苍苍没有边际,

"虽有缺坏谁能赒":即使有缺损,谁能救济。

"我疑天意固有在":我怀疑上天自有意图,

"患世多事穷镌锼":担忧世间事情繁多,人们过度地开采雕琢。

"埏陶鼓铸地力困":制作陶器、冶炼铸造让大地的力量困乏,

# 铸:原作涛,据宋文集本改。

"久不自补无为忧":长久不能自我恢复,不必担忧。

"世无女娲空白石":世间没有女娲,只剩白色石头,

"磊磊满地如浮沤":堆积满地像水上泡沫。

"耕田凿井自无已":耕田凿井永无止境,

"息壤无几安能酬":息壤所剩无几,怎能满足(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息壤》是北宋苏辙创作的一首古体诗。诗歌围绕“息壤”这一神奇土壤展开,先写其在江边平地不断生长的特性,再引入夏鲧、大禹治水的传说,讲述息壤的来历与神奇之处,如取土能致雨等。诗作运用传说故事和对比手法,将息壤的奇特与自然、人事相联系,末句感慨人类无休止的开发与息壤有限的矛盾,语言质朴,既展现了息壤的神秘,也流露对自然与世事的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开篇以“寒沙薄如席”的比喻,勾勒出江上沙层的纤薄,而“一夕坟起成高丘”则以时间的短促与形态的巨变形成强烈反差,凸显息壤初现的神奇。“江流倾转力不胜”写出江水被这股力量扭转,连奔腾的江流都“力不胜”,再以“左啮右吐非自由”的拟人笔法,赋予江流被动挣扎的情态,既侧面烘托出息壤生长的强大力量,又营造出一种自然秩序被打破的奇幻氛围,为下文探寻息壤的奥秘埋下伏笔。“南郡城南独何者”以设问起笔,直接点出南郡城南息壤的独特,“平地生长殊不休”则概括其持续生长的特性,引发读者好奇。“当中屋背不盈尺”写息壤露出地表的部分极矮,“深入百丈皆石楼”却言其地下根基深厚如石楼,一浅一深的对比,既呈现了息壤“外微内巨”的形态特点,又暗示其蕴含着不可小觑的力量,语言简洁却极具画面的层次感。“古人不知下有怪”交代古人对息壤的认知局限,“发破不掩水涨浮”则以事实说明触动息壤会引发水患,初步点出其神秘与危险。随后引入“夏鲧塞洚水”的传说,“上帝爱此无敢偷”将息壤与天帝联系,赋予其神圣属性,既解释了古人对息壤的敬畏,又以神话色彩丰富了息壤的形象,使诗歌从对自然现象的描写转向对古老传说的追溯。“窃持大畚负长镈,刺取不已帝使流”紧承前文传说,刻画夏鲧盗取息壤的行为——手持工具持续挖掘,最终因触怒天帝而被流放,寥寥数字勾勒出鲧治水的固执与悲剧。“禹知水怒非塞止,网捕百怪杂蜃鳅”则转向大禹,通过“非塞止”与鲧的“塞洚水”形成对比,凸显禹治水理念的不同,“网捕百怪”的动作描写,既表现其治水的智慧,又为下文镇压息壤做铺垫,暗含对“堵不如疏”的朴素思考。“掘壕入土不计丈”以“不计丈”的夸张,写出禹挖掘壕沟的深邃,“投掷填压声鸣啾”则以“鸣啾”的声音侧面烘托镇压“百怪”的过程,仿佛能听见怪物被压制的声响,画面感极强。“一时既定忧后世,恐此窃出坏九州”转而写禹的深谋远虑,平定水患后仍担忧息壤将来为祸天下,既展现禹的远见,又强化了息壤潜藏的威胁,使叙事中融入对未来的忧虑。“神人已死无复制,故以此土封其头”解释用息壤封口的原因——神人死后无法再控制,故以息壤封印,点明息壤“封”的功能。“发之辄满不可既”描写息壤的特性:一旦被挖掘就会自行填满,永无止境,“意使灵物长幽囚”则点出古人用息壤的意图是长久囚禁灵物,“幽囚”一词赋予息壤主动约束的意味,进一步凸显其神奇与控制性,也暗含对这种“囚禁”合理性的思考。“前年大旱千里赤,取土盈掬雨不收”以近年实事为例,写大旱时取少量息壤便导致大雨不止,“千里赤”的干旱与“雨不收”的洪涝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展现息壤的灵异之力。“谁言咫尺旧黄壤,中有千岁龙与虬”以反问加强语气,否定息壤只是普通黄土,点出其中藏有“龙与虬”的神话生物,既解释了其灵异的原因,又以奇幻形象强化了息壤的神秘色彩。“高山万仞犹可削,嗟此何独生如疣”以“高山可削”与息壤“生如疣”对比,“疣”的比喻既写出息壤不受控制的生长状态,又暗含对其“异类”般存在的感叹。“天长地远莽无极,虽有缺坏谁能赒”将视野拓展到广阔天地,以“谁能赒”的反问,抒发对息壤若失控、无人能补救的深深忧虑,空间的辽阔与人力的渺小形成对比,强化了忧虑的沉重感。“我疑天意固有在,患世多事穷镌锼”由对息壤的感叹转入作者的思考,“疑”字引出对天意的揣度,“穷镌锼”批评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采。“埏陶鼓铸地力困,久不自补无为忧”具体指出制陶、冶炼等行为耗尽地力,且自然难以自我修复,字里行间流露出对人类破坏自然的担忧,从神话传说转向对现实社会的反思,情感由奇幻的探究转为深沉的忧虑。“世无女娲空白石,磊磊满地如浮沤”用女娲补天的典故,对比“世无女娲”的现实,满地“浮沤”般的石头(喻指无用之物),暗含对无人能弥补自然损伤的无奈。“耕田凿井自无已,息壤无几安能酬”直指人类持续的生产生活不断消耗资源,而象征自然修复力的息壤所剩无几,最终难以偿还消耗,以反问作结,将对息壤的思考升华为对人类过度索取自然的警示,收束有力,余味悠长。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赋园中所有十首其一》

下一篇:宋·苏辙《饮酒过量肺疾复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