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ōu
yáng
wén
zhōng
gōng
shén
dào
bēi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gōng
shǒu
yǐng
shàng
fēng
yīn
yān
guī
ér
shì
wèi
wán
chǔ
zhī
rán
wéi
gōng
zhī
zài
chú
hào
zuì
wēng
zuò
tíng
láng
shān
zuì
wēng
míng
zhī
wǎn
nián
yòu
hào
liù
shì
yuē
:“
:“
qiān
juàn
cáng
shū
wàn
juàn
yǒu
qín
zhāng
yǒu
ér
cháng
zhì
jiǔ
lǎo
jiān
shì
wéi
liù
。”
。”
wéi
zhuàn
shí
míng
wén
yuē
shì
nián
ér
hōng
xiǎng
nián
liù
shí
yǒu
liù
zèng
tài
tài
shī
shì
wén
zhōng
tiān
xià
xué
shì
wén
zhī
jiē
chū
xiāng
diào
hòu
zhū
zèng
tài
shī
zhuī
fēng
yǎn
guó
gōng
gōng
zhī
wén
tiān
cái
yǒu
fēng
yuē
zhōng
yōng
róng
yǎng
shēng
ér
shèng
duǎn
zhāng
lùn
shī
yǒu
xiào
zhī
guǐ
yín
lòu
zhōng
shì
dāng
shì
qiú
zhī
rén
duō
gōng
liù
jīng
cháng
shī
chūn
qiū
suǒ
míng
duō
rén
suǒ
wèi
jiàn
cháng
fèng
zhào
zhuàn
táng
běn
biǎo
zhì
zhuàn
dài
shǐ
èr
shū
běn
yán
ér
yuē
duō
chūn
qiū
biǎo
zhuàn
zhì
kǎo
qiān
xiāng
shàng
xià
gōng
péng
yǒu
guì
jiàn
shēng
yǐn
shī
shí
shǒu
dào
sūn
míng
méi
shèng
jiē
jīng
jiā
huò
yán
zhī
cháo
tíng
guān
yóu
jiǎng
jìn
wén
shì
yǒu
suǒ
cháng
kǒu
chēng
dào
wéi
kǒng
rén
zhī
gōng
qián
hòu
jùn
shǒu
zhèng
chá
ér
kuān
ér
chí
mín
ān
zhī
chú
yáng
zhī
rén
zhì
wèi
shēng
kǒng
shēng
shuāi
zhōu
ér
shí
wén
zhī
dào
chēng
yuē
:“
:“
wén
wáng
wén
zài
?”
?”
suī
shí
zhū
hóu
néng
yòng
gōng
jiàn
tiān
xià
ér
wén
yǎn
kǒng
zhū
gòng
xià
jiē
wén
míng
shì
shù
chuán
zhī
hòu
mèng
sūn
qīng
bìng
wéi
zhū
hóu
shī
qín
rén
suī
tàn
zhī
néng
fèi
hàn
gān
dìng
luàn
fēn
yún
wèi
ér
shū
sūn
tōng
jiǎ
zhī
shī
shū
yuè
féng
què
hòu
jiǎ
dǒng
zhòng
shū
xiāng
ér
西
hàn
zhī
wén
hòu
shì
néng
fǎng
仿
gài
kǒng
shì
zhī
liè
suǒ
zhě
hàn
lái
gēng
wèi
jìn
nán
běi
wén
suī
táng
zhèng
guān
kāi
yuán
zhī
shèng
ér
wén
shuāi
ruò
yān
zhī
liú
jué
jiàng
jiān
néng
zhèn
wéi
hán
tuì
退
zhī
biàn
è
tuí
dōng
zhù
zhī
hǎi
suì
西
hàn
zhī
jiù
tuì
退
zhī
lái
dài
xiāng
chéng
tiān
xià
zhī
suǒ
wéi
wén
zōng
zhī
zhì
wén
zhuī
hàn
táng
ér
wén
zhāng
zhī
shì
yáng
liú
ér
gōng
zhī
wén
xíng
tiān
xià
nǎi
kuì
!
kǒng
zhì
jīn
qiān
shù
bǎi
nián
wén
zhāng
fèi
ér
xīng
wéi
èr
rén
yān
ǒu
rán
zāi

译文

欧公过去做颍州太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于是想在那里筑屋定居。等到退休归颍,住室还未修好,(他)住在这里怡然自乐,不以为意。欧公在滁州,自号“醉翁”,在琅琊山建亭,就用“醉翁”命名。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他说:“我有《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壶,我老在这些之中,所以自号‘六一’”。自作了一篇《六一居士传》,刻在石上,又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居士集》。在颍州住了一年后去世,享年六十六岁,赠太子太师,谥号“文忠”。天下学者闻此噩耗,没有不流泪哀悼他的。后因诸子而赠太师,追封兖国公。欧公在文学上,天才有余,繁简得当,从容不迫,文字蕴藉,以义理胜,无论长短,无所不能。有想效法的,不是怪异就是俗气,不是杂乱就是浅陋,总是赶不上他。所以独步当时,就是到古人中去寻找可相比的,也是不可多得。欧公在“六经”中,擅长《易经》《诗经》《春秋》,他的见解,多古人所未发。曾奉旨撰写《唐书》中的本纪、表、志,自撰《五代史》。所写本纪,法严辞简,常用《春秋》笔法,他的表、传、志、考,和司马迁、班固的不相上下。欧公对朋友诚笃,不因地位贵贱或生死而改变态度。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死后,欧公都照管他们的家庭,或向朝廷上言,让他们的子弟作官。尤其奖励文士,一有长处,必定极口称赞,生怕别人不知道。欧公前后做过七郡太守,他为官严明而不失宽厚,宽简而不废弛,吏民安定,滁州、扬州的百姓,甚至为欧公生前立庙。过去孔子生于衰败的东周却懂文武之道,他说:“文王死后,文化就没有了吗?”虽说一时诸侯不用孔子,他的功业未能在天下显现,但他的文章终不可被掩盖。孔子去世后,众弟子如子贡、子夏,都因文学而闻名于世。传下几代后,子思、孟子、荀子,都成了诸侯之师。秦人虽使儒者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儒家也不能被废。等到汉高祖以武力平定天下,动乱未停,叔孙通、陆贾等人,用《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来补救政教的缺失了。这以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起来,西汉的文章,后世不能比。大概孔子的遗风,影响到了这种程度。从汉朝以来,经过魏晋南北朝,文章写作的弊病达到极点。虽有唐代贞观、开元的盛世,但文气(仍然)衰弱,张说、苏颋之流,力振衰风,终不能振起。只有韩愈变革文风,使之复古,阻挡每况愈下的颓势,使东流大海,于是恢复了西汉旧观。从韩愈以来,五代相承,天下人不知道怎么写文章。宋开国皇帝治国,在礼文法度方面,直追汉唐,但所谓文章之士,不过杨亿、刘筠而已。等到欧公的文章流行天下,才又无愧古人。呜呼!从孔子至今,千百年间,文章废而又兴,只出了韩愈、欧阳修啊。这难道是偶然吗!

逐句剖析

"公昔守颖上":欧公过去做颍州太守,

"乐其风土":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

# 乐:喜欢。

"因卜居焉":于是想在那里筑屋定居。

# 卜居:选择居住的地方。

"及归而居室未完":等到退休归颍,住室还未修好,

"处之怡然":(他)住在这里怡然自乐,

"不以为意":不以为意。

"公之在滁也":欧公在滁州,

"自号醉翁":自号“醉翁”,

"作亭琅琊山":在琅琊山建亭,

"以醉翁名之":就用“醉翁”命名。

"晚年又字号六一居士":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

"曰":他说:“

"吾《集古录》一千卷":我有《集古录》一千卷,

"藏书一万卷":藏书一万卷,

"有琴一张":有琴一张,

"有棋一局":有棋一局,

"而常置酒一壶":常置酒一壶,

"吾老于其间":我老在这些之中,

"是为六一":所以自号‘六一’”。

"自为传":自作了一篇《六一居士传》,

"刻石":刻在石上,

"亦名其文曰《居士集》":又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居士集》。

"居颗一年而薨":在颍州住了一年后去世,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享年六十有六":享年六十六岁,

"赠太子太师":赠太子太师,

"谥文忠":谥号“文忠”。

"天下学士闻之":天下学者闻此噩耗,

"皆出涕相吊":没有不流泪哀悼他的。

"后以诸子赠太师":后因诸子而赠太师,

"追封兖国公":追封兖国公。

"公之于文":欧公在文学上,

"天材有余":天才有余,

"丰约中度":繁简得当,

# 中度:引申为恰到好处。

"雍容俯仰":从容不迫,

"不大声色":文字蕴藉,

"而义理自胜":以义理胜,

"短章大论":无论长短,

"施无不可":无所不能。

"有欲效之":有想效法的,

"不诡则俗":不是怪异就是俗气,

"不淫则陋":不是杂乱就是浅陋,

"终不可及":总是赶不上他。

"是以独步当世":所以独步当时,

"求之古人":就是到古人中去寻找可相比的,

"亦不可多得":也是不可多得。

"公于六经":欧公在“六经”中,

"长于《易》《诗》《春秋》":擅长《易经》《诗经》《春秋》,

"其所发明":他的见解,

"多古人所未见":多古人所未发。

"尝奉诏撰唐本纪表志":曾奉旨撰写《唐书》中的本纪、表、志,

# 尝:曾经。

"撰《五代史》":自撰《五代史》。

"二书本纪":所写本纪,

"法严而词约":法严辞简,

"多取《春秋》遗意":常用《春秋》笔法,

"其表、传、志、考":他的表、传、志、考,

"与迁、固相上下":和司马迁、班固的不相上下。

"公笃于朋友":欧公对朋友诚笃,

# 笃:忠实;专一。

"不以贵贱生死易意":不因地位贵贱或生死而改变态度。

"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既没":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死后,

"皆经理其家":欧公都照管他们的家庭,

"或言之朝廷":或向朝廷上言,

"官其子弟":让他们的子弟作官。

"尤奖进文士":尤其奖励文士,

"一有所长":一有长处,

"必极口称道":必定极口称赞,

"惟恐人不知也":生怕别人不知道。

"公前后历七郡守":欧公前后做过七郡太守,

"其政察而不苛":他为官严明而不失宽厚,

"宽而不弛":宽简而不废弛,

"吏民安之":吏民安定,

# 吏民:官吏与庶民。

"滁、扬之人":滁州、扬州的百姓,

"至为立生祠":甚至为欧公生前立庙。

"昔孔子生于衰周而识文武之道":过去孔子生于衰败的东周却懂文武之道,

"其称曰":他说:“

"文王既没":文王死后,

"文不在兹乎":文化就没有了吗?”

"虽一时诸侯不能用":虽说一时诸侯不用孔子,

"功业不见于天下":他的功业未能在天下显现,

"而其文卒不可掩":但他的文章终不可被掩盖。

"孔子既没":孔子去世后,

"诸弟子如子贡、子夏":众弟子如子贡、子夏,

"皆以文名于世":都因文学而闻名于世。

"数传之后":传下几代后,

"子思、孟子、孙卿":子思、孟子、荀子,

"并为诸侯师":都成了诸侯之师。

"秦人虽以涂炭遇之":秦人虽使儒者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不能废也":儒家也不能被废。

"及汉祖以干戈定乱":等到汉高祖以武力平定天下,

"纷纭未已":动乱未停,

"而叔孙通、陆贾之徒":叔孙通、陆贾等人,

"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用《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来补救政教的缺失了。

"其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而起":这以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起来,

"则西汉之文后世莫能仿佛":西汉的文章,后世不能比。

"盖孔氏之遗烈":大概孔子的遗风,

"其所及者如此":影响到了这种程度。

"自汉以来":从汉朝以来,

"更魏晋历南北":经过魏晋南北朝,

"文弊极矣":文章写作的弊病达到极点。

"虽唐正观、开元之盛":虽有唐代贞观、开元的盛世,

"而文气衰弱":但文气(仍然)衰弱,

"燕许之流":张说、苏颋之流,

"倔强其间":力振衰风,

"卒不能振":终不能振起。

"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只有韩愈变革文风,使之复古,

"阏其颓波":阻挡每况愈下的颓势,

# 颓波:喻衰颓的世风或事物衰落的趋势。

"东注之海":使东流大海,

"遂复西汉之旧":于是恢复了西汉旧观。

"自退之以来":从韩愈以来,

"五代相承":五代相承,

"天下不知所以为文":天下人不知道怎么写文章。

"祖宗之治":宋开国皇帝治国,

"礼文法度":在礼文法度方面,

"追迹汉唐":直追汉唐,

"而文章之士":但所谓文章之士,

"杨、刘而已":不过杨亿、刘筠而已。

"及公之文行于天下":等到欧公的文章流行天下,

"乃复无愧于古":才又无愧古人。

"於乎!":呜呼!

"自孔子至今":从孔子至今,

"千数百年":千百年间,

"文章废而复兴":文章废而又兴,

"惟得二人焉":只出了韩愈、欧阳修啊。

"夫岂偶然也哉":这难道是偶然吗!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欧阳文忠公神道碑》是宋代苏辙为欧阳修所撰的碑文。此文以崇敬笔触回顾欧阳修生平,凸显其文学与人生成就。前两段以“乐其风土”“怡然”等细节勾勒其性情,以“丰约中度”“义理自胜”评价文风;中间段落通过友人善后、政声远播等事,见其仁厚与治政智慧;末段以文学史脉络为基,将其定位为继韩愈之后“文章废而复兴”的关键人物,升华其历史价值。全文结构严整,语言凝练蕴藉,于平实叙事中见尊崇,既勾画出欧阳修“文忠”名臣的立体形象,亦系统总结其文学功绩。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碑文,属人物传记题材。全文以崇敬笔触,围绕欧阳修的生平轨迹与文学功业展开,系统展现欧阳修在文学、政事、德行上的卓越成就,高度赞扬其作为宋代文学革新领袖的标杆意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这位文坛巨擘的景仰与推崇。

2. 分段赏析

此篇可以分成五段。第一段:“公昔守颖上……追封兖国公”此段简述欧阳修生平履历与晚年状态。先以“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处之怡然”勾勒其随遇而安的性情,自号“醉翁”“六一居士”的自述及著作命名,既见生活情趣,亦显文人雅志。“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以他人反应侧面烘托其影响力,谥号、追封等记载则确立其官方地位。叙述简洁平实,于细节中见人物风神。第二段:“公之于文……与迁、固相上下”集中评价文学成就。首句“天材有余,丰约中度”总括文风特点,以“效之者”难及的对比,凸显其文坛独步地位。“长于《六经》”强调学术深度,“奉诏撰史”之举及“法严词约”的史书评价,既见治学严谨,亦将其与司马迁、班固并列,暗喻史学成就比肩先贤。议论层层递进,客观展现其在文学与学术领域的双重高度。第三段:“公笃于朋友……至为立生祠”分述德行与政绩。“经理其家,官其子弟”“极口称道”等具体事例,坐实其重情重义、奖掖后进的品格;“察而不苛,宽而不弛”概括治政理念,“立生祠”的民间反馈则以具象化场景,印证其吏治深得民心。叙事详略得当,通过公私两面的典型事例,塑造立体的贤臣形象。第四、五段:“昔孔子生于衰周……夫岂偶然也哉!”将欧阳修置于文学史脉络中定位。先以孔子及其后学的文脉传承为引,铺陈“文章废而复兴”的历史逻辑,再历数魏晋至唐五代文风衰微之态,最后以韩愈“复古”为前序,突出欧阳修“复无愧于古”的划时代意义。两段以宏大视角纵论古今,通过纵向对比与横向类比,理性论证其“千数百年间仅得二人”的历史坐标,评价客观且具史家眼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蜀人旧食决明花耳颍川夏秋少菜崇宁老僧教人》

下一篇:宋·苏辙《两中秋绝句二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