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昔守颖上":欧公过去做颍州太守,
"乐其风土":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
# 乐:喜欢。
"因卜居焉":于是想在那里筑屋定居。
# 卜居:选择居住的地方。
"及归而居室未完":等到退休归颍,住室还未修好,
"处之怡然":(他)住在这里怡然自乐,
"不以为意":不以为意。
"公之在滁也":欧公在滁州,
"自号醉翁":自号“醉翁”,
"作亭琅琊山":在琅琊山建亭,
"以醉翁名之":就用“醉翁”命名。
"晚年又字号六一居士":晚年又自号“六一居士”,
"曰":他说:“
"吾《集古录》一千卷":我有《集古录》一千卷,
"藏书一万卷":藏书一万卷,
"有琴一张":有琴一张,
"有棋一局":有棋一局,
"而常置酒一壶":常置酒一壶,
"吾老于其间":我老在这些之中,
"是为六一":所以自号‘六一’”。
"自为传":自作了一篇《六一居士传》,
"刻石":刻在石上,
"亦名其文曰《居士集》":又把自己的文集命名为《居士集》。
"居颗一年而薨":在颍州住了一年后去世,
#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
"享年六十有六":享年六十六岁,
"赠太子太师":赠太子太师,
"谥文忠":谥号“文忠”。
"天下学士闻之":天下学者闻此噩耗,
"皆出涕相吊":没有不流泪哀悼他的。
"后以诸子赠太师":后因诸子而赠太师,
"追封兖国公":追封兖国公。
"公之于文":欧公在文学上,
"天材有余":天才有余,
"丰约中度":繁简得当,
# 中度:引申为恰到好处。
"雍容俯仰":从容不迫,
"不大声色":文字蕴藉,
"而义理自胜":以义理胜,
"短章大论":无论长短,
"施无不可":无所不能。
"有欲效之":有想效法的,
"不诡则俗":不是怪异就是俗气,
"不淫则陋":不是杂乱就是浅陋,
"终不可及":总是赶不上他。
"是以独步当世":所以独步当时,
"求之古人":就是到古人中去寻找可相比的,
"亦不可多得":也是不可多得。
"公于六经":欧公在“六经”中,
"长于《易》《诗》《春秋》":擅长《易经》《诗经》《春秋》,
"其所发明":他的见解,
"多古人所未见":多古人所未发。
"尝奉诏撰唐本纪表志":曾奉旨撰写《唐书》中的本纪、表、志,
# 尝:曾经。
"撰《五代史》":自撰《五代史》。
"二书本纪":所写本纪,
"法严而词约":法严辞简,
"多取《春秋》遗意":常用《春秋》笔法,
"其表、传、志、考":他的表、传、志、考,
"与迁、固相上下":和司马迁、班固的不相上下。
"公笃于朋友":欧公对朋友诚笃,
# 笃:忠实;专一。
"不以贵贱生死易意":不因地位贵贱或生死而改变态度。
"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既没":尹师鲁,石守道、孙明复、梅圣俞死后,
"皆经理其家":欧公都照管他们的家庭,
"或言之朝廷":或向朝廷上言,
"官其子弟":让他们的子弟作官。
"尤奖进文士":尤其奖励文士,
"一有所长":一有长处,
"必极口称道":必定极口称赞,
"惟恐人不知也":生怕别人不知道。
"公前后历七郡守":欧公前后做过七郡太守,
"其政察而不苛":他为官严明而不失宽厚,
"宽而不弛":宽简而不废弛,
"吏民安之":吏民安定,
# 吏民:官吏与庶民。
"滁、扬之人":滁州、扬州的百姓,
"至为立生祠":甚至为欧公生前立庙。
"昔孔子生于衰周而识文武之道":过去孔子生于衰败的东周却懂文武之道,
"其称曰":他说:“
"文王既没":文王死后,
"文不在兹乎":文化就没有了吗?”
"虽一时诸侯不能用":虽说一时诸侯不用孔子,
"功业不见于天下":他的功业未能在天下显现,
"而其文卒不可掩":但他的文章终不可被掩盖。
"孔子既没":孔子去世后,
"诸弟子如子贡、子夏":众弟子如子贡、子夏,
"皆以文名于世":都因文学而闻名于世。
"数传之后":传下几代后,
"子思、孟子、孙卿":子思、孟子、荀子,
"并为诸侯师":都成了诸侯之师。
"秦人虽以涂炭遇之":秦人虽使儒者处于极端困难的境地,
"不能废也":儒家也不能被废。
"及汉祖以干戈定乱":等到汉高祖以武力平定天下,
"纷纭未已":动乱未停,
"而叔孙通、陆贾之徒":叔孙通、陆贾等人,
"以《诗》《书》《礼》《乐》弥缝其阙矣":用《诗经》《尚书》《礼记》《乐经》来补救政教的缺失了。
"其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而起":这以后贾谊、董仲舒相继起来,
"则西汉之文后世莫能仿佛":西汉的文章,后世不能比。
"盖孔氏之遗烈":大概孔子的遗风,
"其所及者如此":影响到了这种程度。
"自汉以来":从汉朝以来,
"更魏晋历南北":经过魏晋南北朝,
"文弊极矣":文章写作的弊病达到极点。
"虽唐正观、开元之盛":虽有唐代贞观、开元的盛世,
"而文气衰弱":但文气(仍然)衰弱,
"燕许之流":张说、苏颋之流,
"倔强其间":力振衰风,
"卒不能振":终不能振起。
"惟韩退之一变复古":只有韩愈变革文风,使之复古,
"阏其颓波":阻挡每况愈下的颓势,
# 颓波:喻衰颓的世风或事物衰落的趋势。
"东注之海":使东流大海,
"遂复西汉之旧":于是恢复了西汉旧观。
"自退之以来":从韩愈以来,
"五代相承":五代相承,
"天下不知所以为文":天下人不知道怎么写文章。
"祖宗之治":宋开国皇帝治国,
"礼文法度":在礼文法度方面,
"追迹汉唐":直追汉唐,
"而文章之士":但所谓文章之士,
"杨、刘而已":不过杨亿、刘筠而已。
"及公之文行于天下":等到欧公的文章流行天下,
"乃复无愧于古":才又无愧古人。
"於乎!":呜呼!
"自孔子至今":从孔子至今,
"千数百年":千百年间,
"文章废而复兴":文章废而又兴,
"惟得二人焉":只出了韩愈、欧阳修啊。
"夫岂偶然也哉":这难道是偶然吗!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碑文,属人物传记题材。全文以崇敬笔触,围绕欧阳修的生平轨迹与文学功业展开,系统展现欧阳修在文学、政事、德行上的卓越成就,高度赞扬其作为宋代文学革新领袖的标杆意义,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这位文坛巨擘的景仰与推崇。
2. 分段赏析
此篇可以分成五段。第一段:“公昔守颖上……追封兖国公”此段简述欧阳修生平履历与晚年状态。先以“乐其风土,因卜居焉”“处之怡然”勾勒其随遇而安的性情,自号“醉翁”“六一居士”的自述及著作命名,既见生活情趣,亦显文人雅志。“天下学士闻之,皆出涕相吊”以他人反应侧面烘托其影响力,谥号、追封等记载则确立其官方地位。叙述简洁平实,于细节中见人物风神。第二段:“公之于文……与迁、固相上下”集中评价文学成就。首句“天材有余,丰约中度”总括文风特点,以“效之者”难及的对比,凸显其文坛独步地位。“长于《六经》”强调学术深度,“奉诏撰史”之举及“法严词约”的史书评价,既见治学严谨,亦将其与司马迁、班固并列,暗喻史学成就比肩先贤。议论层层递进,客观展现其在文学与学术领域的双重高度。第三段:“公笃于朋友……至为立生祠”分述德行与政绩。“经理其家,官其子弟”“极口称道”等具体事例,坐实其重情重义、奖掖后进的品格;“察而不苛,宽而不弛”概括治政理念,“立生祠”的民间反馈则以具象化场景,印证其吏治深得民心。叙事详略得当,通过公私两面的典型事例,塑造立体的贤臣形象。第四、五段:“昔孔子生于衰周……夫岂偶然也哉!”将欧阳修置于文学史脉络中定位。先以孔子及其后学的文脉传承为引,铺陈“文章废而复兴”的历史逻辑,再历数魏晋至唐五代文风衰微之态,最后以韩愈“复古”为前序,突出欧阳修“复无愧于古”的划时代意义。两段以宏大视角纵论古今,通过纵向对比与横向类比,理性论证其“千数百年间仅得二人”的历史坐标,评价客观且具史家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