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筑园亭草木新":新增筑造的园亭新栽了很多的草木,
"损花风雨怨频频":伤心风雨频频吹打,使很多花儿凋零。
# 频频:屡次,连续不断。
"筼筜似欲迎初暑":竹子好像是想要迎接初夏的到来,
# 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生长在水边的大竹子。
"芍药犹堪送晚春":芍药花好像还在相送晚春归去。
"薄暮出城仍有伴":傍晚时分出城,路上还有路人相伴同行,
#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携壶藉草更无巡":带着酒壶,坐在草地上尽情地喝酒,不知喝了多少轮。
"归轩有喜知谁见":从园里回来的时候,心中的欢喜谁又能理解知晓,
"道上从横满醉人":路上到处都喝酒喝醉而归家的人。
# 醉人:喝醉酒的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首诗以游园为题材的七言律诗,通过对园亭景色的描写,展现了初夏时节的自然之美。诗人描绘了风雨过后花草的生机、筼筜(竹子)迎接初暑的姿态以及芍药送别晚春的景象,营造出一种清新宜人的氛围。诗中不仅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还通过与友人同游、饮酒作乐的情节,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2. 写作手法
拟人:“筼筜似欲迎初暑,芍药犹堪送晚春”,诗人将筼筜竹和芍药花人格化,赋予它们迎接初暑和挽留晚春的情感,生动地描绘出植物的生机与活力,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感受和对时光流转的感慨。借景抒情:通过对风雨摧残的落花、筼筜迎暑、芍药送春等景物的描写,诗人巧妙地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景色之中,既展现了暮春时节的生机,又传达了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和对友情的珍视。
3. 分段赏析
首联:“增筑园亭草木新,损花风雨怨频频。”首句点明游园的契机,陈氏新筑的园亭草木繁茂,焕然一新,主人希望与友人分享这份喜悦。然而,次句提到近来风雨不断,园中花朵凋零,令人惋惜。诗人通过这种对比,既展现了园亭的新貌,又暗示了自然的无常,为全诗奠定了既欣喜又略带惆怅的情感基调。颔联:“筼筜似欲迎初暑,芍药犹堪送晚春。”诗人并未沉溺于落花的愁怨,而是将目光转向园中的其他植物。筼筜竹在风雨中依然挺拔,似乎在迎接初夏的到来;芍药花虽至暮春,依然盛开,仿佛在挽留春天。此联通过对竹子和芍药的描写,展现了大自然的生机与季节的流转,传达出一种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体现出诗人旷达的心境。颈联:“薄暮出城仍有伴,携壶藉草更无巡。”诗人与友人在傍晚时分出城游玩,带着酒壶,在草地上随意而坐,畅饮作乐。此联描绘了与友人同游的欢乐场景,展现了诗人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尽管人生有诸多不如意,但诗人依然能够在自然与友情中找到乐趣。尾联:“归轩有喜知谁见,道上从横满醉人。”归途中,诗人看到路上已有不少醉酒之人,这种场景反而增添了诗人的喜悦。尾联以幽默的笔触收尾,进一步体现了诗人在面对挫折时的乐观与洒脱,展现了其旷达的胸襟和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