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天王有狂子":北方天王有个行为张狂的儿子,
"只知拜佛不拜父":他只知跪拜佛陀,却不愿跪拜父亲。
"佛知其愚难教语":佛陀知道他愚钝难以教化,
"宝塔令父左手举":让父亲左手举起宝塔。
"儿来见佛头辄俯":儿子拜佛时低头俯首,
"且与拜父略相似":动作勉强与跪拜父亲相似。
"佛如优昙难值遇":佛陀如同昙花般难以遇见,
"见者闻道出生死":见佛者方能领悟超脱生死的道理。
"嗟尔何为独如此":可叹你为何如此执拗,
"业果已定磨不去":因果业报已定,无法消除。
"佛灭到今千万祀":佛陀涅槃至今已千万年,
"只在江湖挽船处":佛法仅存于江湖挽船的民间角落。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难教语,宝塔令父左手举”:开篇点明北方天王有个行为乖张的儿子哪吒,他只知道拜佛却不拜自己的父亲。接着叙述佛知晓哪吒愚钝,难以通过言语教导,便想出让天王左手举起宝塔的办法。这部分引出故事主角及核心矛盾,为后续情节发展做铺垫。中间四句“儿来见佛头辄俯,且与拜父略相似。佛如优昙难值遇,见者闻道出生死”:描述哪吒见到宝塔(代表佛)就会低头,这动作与拜父有些相似。随后感慨佛如同优昙花般难得遇见,见到佛的人听闻佛法就能超脱生死。此部分一方面承接上文,讲述佛的办法产生的效果,另一方面通过对佛的难得及作用的描述,与哪吒的行为形成对比,引发对哪吒行为的思考。后四句“嗟尔何为独如此,业果已定磨不去。佛灭到今千万祀,只在江湖挽船处”:诗人在此发出嗟叹,为何哪吒偏偏如此执着于拜佛而不拜父,认为这是他既定的业果,难以磨灭。最后说即便佛灭后历经千万年,哪吒依旧在江湖从事挽船之类的劳作,暗示其命运始终未变,进一步强化了对命运既定这一观点的表达,深化诗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