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行四方":我行走四方,
"稻麦黍稷":见到稻子、麦子、黍子、稷子(多种粮食作物)。
"果蔬蒲荷":瓜果蔬菜、蒲草荷花,
"百种咸植":上百种作物都种植(在田间)。
"粪溉耘籽":施肥、灌溉、除草、播种,
"乃后有穑":然后才能有收成。
"尔独何为":你(指不劳作的人)究竟凭什么,
"开口而食":张嘴就能吃饭。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我行四方,稻麦黍稷”:诗人以“我行四方”的游历经历起笔,列举“稻麦黍稷”四种常见粮食作物,用质朴的语言勾勒出各地农耕的基本场景,既展现了不同地域的物产风貌,也为全诗劝农的主题埋下线索,简单的叙述中透着对农业生产的关注。“果蔬蒲荷,百种咸植”:此句进一步拓展描写范围,从粮食作物延伸到“果蔬蒲荷”等各类植物,以“百种咸植”突出种植品种的丰富多样,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的农耕图景。句式与上句形成对仗,通过罗列具体物象,直观地展现了农业生产的多样性,为后文的劝诫做了铺垫。“粪溉耘籽,乃後有穑”:诗句转向对农耕劳作的具体描写,“粪溉”“耘籽”等词语准确概括了施肥、灌溉、除草、播种等耕种环节,强调只有经过辛勤的劳作,才能最终获得收获。这一句以简洁的语言点明了“劳作才有成果”的道理,暗含着对人们勤耕不辍的劝勉。“尔独何为,开口而食”:诗人以反问的形式收尾,语气一下子变得严肃起来,直接指责那些不劳而获的人。“尔独何为”的质问与前文所写的农耕劳作形成鲜明对比,既呼应了陶渊明《劝农诗》的主旨,也借苏辙的笔触告诫世人要依靠自己的劳动生存,不要做坐享其成的人,情感真挚,富有警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