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shēng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zhàng
jīn
nián
jiàn
guó
rén
xuán
zǎo
suì
chén
shēn
sān
shì
guī
lín
bǎi
sēng
qīng
jìng
yīn
zhī
fēi
cán
wǎn
bái
gōng
dìng
chūn
zhuó
píng
shuǐ
xiāng
dǎng
jīng
bái
xīn

译文

今年拄杖与乡亲相见,忆起幼年悬弧庆生的此日清晨。三世佛身归依之地,百位僧人为我祈得清净因缘。如蘧伯玉五十方知前非,我今觉悟已晚,效白公禅定中珍惜余生春光。在舞雩台濯洗于平湖之水,乡人惊见我白发又添新痕。

逐句剖析

"扶杖今年见国人":今年拄杖与乡亲相见,

# 今年:指现在的这一年。,扶杖:拄杖。

"悬弧早岁忆兹晨":忆起幼年悬弧庆生的此日清晨。

"佛身三世归依地":三世佛身归依之地,

"邻寺百僧清净因":百位僧人为我祈得清净因缘。

"蘧子知非惭已晚":如蘧伯玉五十方知前非,我今觉悟已晚,

"白公起定惜余春":效白公禅定中珍惜余生春光。

"舞雩一濯平湖水":在舞雩台濯洗于平湖之水,

"乡党惊呼白发新":乡人惊见我白发又添新痕。

# 乡党惊呼白发新:自注:是日,南堂供三世佛,西寺斋僧百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生日》是北宋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开篇描述当下扶杖见国人的情景,又借悬弧回首早年晨曦,拉开岁月帷幕,回顾人生轨迹。诗中融入对佛教的尊崇,将自身归宿与佛身三世相连,还提及邻寺僧众因之清净,增添一抹禅意。同时,引用蘧子知非、白公起定的典故,感慨自己年华老去,抒发对余生的珍视。末尾展现舞雩濯身,乡党惊叹白发焕新的场景,既有对生命流逝的喟叹,又有历经沧桑后坦然豁达之态。全诗笔触细腻,借生日之事,将人生感悟、宗教情怀与生命态度相融,引人思索,极具感染力。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感怀诗。诗歌通过“扶杖见国人”“悬弧忆昔晨”的今昔对照,结合“佛身三世”“邻寺清因”的禅意寄托,展现了诗人暮年对生命流逝的深刻体悟。尾联“舞雩濯水惊白发”的意象,以乡党嗟叹强化了华发骤生的震撼,传递出对韶光易逝、人世沧桑的复杂喟叹。

2. 写作手法

象征:以“佛身三世归依地”象征精神归宿,此地承载诗人对深邃佛理的追求,象征其心灵向往的终极安宁,为漂泊灵魂觅得归处;用“邻寺百僧清净因”象征内心净化,僧众的清净修行映射诗人渴望摆脱尘世纷扰、达内心澄澈之境,借佛门意象象征其精神诉求,深化诗歌内涵,展现对生命更高境界的探寻。

3. 分段赏析

首联“扶杖今年见国人,悬弧早岁忆兹晨”:开篇两句,诗人以今昔对比拉开思绪。“扶杖”点明当下身体状况与暮年姿态,尽显岁月沧桑,一个垂垂老者形象跃然纸上;“见国人”描绘出在生日之际与众人相见场景,饱含复杂情感。“悬弧”巧用典故,指代生日,回忆早年生日晨曦,往昔朝气与如今衰老相对,强烈反差勾起对悠悠岁月的追忆,开启全诗对生命历程回顾之门,奠定感慨万千的基调。颔联“佛身三世归依地,邻寺百僧清净因”:这两句融入佛教元素,展现诗人精神追求。视此地为“佛身三世归依地”,足见其对佛教信仰的虔诚,将个人归宿与深邃佛理相连,拓展生命思考深度;“邻寺百僧清净因”描绘邻寺僧众的清净状态,以僧人的修行之境为参照,象征内心渴望的宁静与精神净化,于尘世纷扰中探寻心灵慰藉,为诗添一抹禅意。颈联“蘧子知非惭已晚,白公起定惜馀春”:诗人巧用蘧子、白公典故,深化时光感慨。蘧子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诗人借此自比,叹如今意识到过往错失、年华虚度,却已至暮年,“惭已晚”满是悔恨;白公即白居易,暮年仍珍惜余春,诗人引此表达虽深知时光不多,仍要珍视当下、抓住余生余晖,两种情绪交织,尽显对生命短暂却又不甘虚度的复杂心境。尾联“舞雩一濯平湖水,乡党惊呼白发新”:结尾处画面感十足,“舞雩”原是求雨祭祀仪式,带有庄重神圣感,诗人借此洗涤身心,似要荡涤岁月尘埃,于一濯之中寻求心灵重生;“乡党惊呼白发新”从旁人视角切入,乡党们惊叹诗人白发下焕发出的新精神面貌,侧面烘托诗人历经沧桑后,在生日之际体悟生命、重获新生的昂扬,传递出对生命顽强力量的敬畏与赞美。

4. 作品点评

整首诗将自然景象、深远寓意与真挚情感相互交织,浑然一体,从中可见苏辙对生命的本质以及时光的流转所展开的深度叩问与思索。诗里借助诸多具体可感的生活场景描绘,再佐以丰富且典型的意象,让读者仿若身临其境,极易引发强烈的心灵触动,进而与之产生深切共鸣。因而,这既是一首蕴含深邃哲理的诗篇,更是苏辙敞开心扉,将自己一路走来的生命历程如实袒露,满含真情的倾心诉说。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次韵柳真公闲居春日》

下一篇:宋·苏辙《十月二十九日雪四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