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雨初干试火城":昨夜的雨刚刚停歇,地面初干,城中开始点燃上元节的灯火,
"端居无计伴游行":我却只能独自闲居在家,没办法去参与节日的游行活动。
"厌看门外繁星动":我厌烦地看着门外如繁星般闪烁跳动的灯火,
"想见僧窗一点明":心中想着那僧人居住的窗边,或许只有一点微弱的灯光吧。
"老罢逢春无乐事":人老了,即使遇到春天也没有什么值得高兴的事,
"梦回孤枕有乡情":从睡梦中醒来,独自躺在枕上,心中涌起浓浓的思乡之情。
"重因佳句思樊口":又因为你的美好诗句而想起樊口这个地方,
"一纸家书百镒轻":一封来自家乡的书信,比百镒黄金还要珍贵啊。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宿雨初乾试火城,端居无计伴游行”:开篇点明时间与背景,描绘上元节时,前夜的雨水刚刚干涸,城中开始点燃庆祝节日的灯火。“火城”生动地展现出上元夜灯火辉煌的热闹场景。然而,诗人笔锋一转,“端居无计伴游行”表明自己只能居家,无法参与节日游行,热闹的街景与孤寂的个人处境形成强烈反差,为全诗奠定了落寞的情感基调。“厌看门外繁星动,想见僧窗一点明”:此联运用对比手法。“门外繁星动”描绘出上元夜,门外灯火如繁星般闪烁,动感十足,尽显节日的喧嚣。“厌看”二字,直白地表达出诗人对这种喧闹场景的厌烦情绪。而“想见僧窗一点明”,则是诗人的想象,他联想到僧人窗边那一盏孤灯散发的微弱光芒,与门外的热闹形成鲜明对照,通过这种强烈反差,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对宁静的向往。“老罢逢春无乐事,梦回孤枕有乡情”:这两句直抒胸臆。“老罢逢春无乐事”,诗人感慨自己年老体衰,即便迎来春天,也难以感受到生活的乐趣,流露出对年华老去、青春不再的无奈与悲哀。“梦回孤枕有乡情”进一步点明,在孤枕难眠之际,梦境过后,浓烈的思乡之情涌上心头,将诗人的孤独感与对故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重因佳句思樊口,一纸家书百镒轻”:尾联由王适的佳句引发情思。“重因佳句思樊口”表明,诗人因友人的诗作,想起樊口这一地方,或许樊口留存着诗人与亲人相处的美好回忆。“一纸家书百镒轻”巧用夸张,将一封家书的价值与百镒黄金相比,突出家书的珍贵,深刻表达出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使全诗的情感在思乡的主题上得到进一步升华,余韵悠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