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瞻迁于齐安":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
# 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迁:贬谪。,子瞻:苏轼的字。
"庐于江上":他就住在江边。
# 庐:居住。
"齐安无名山":齐安没有什么名山,
"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
# 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
"陂陁蔓延":连绵起伏,
# 陂陁:起伏不平的样子。
"涧谷深密":山谷非常幽深,
# 深密:幽深浓密。,涧谷:山中的溪涧峡谷。
"中有浮图精舍":其中有寺庙、僧舍,
# 精舍:僧人住所。,浮图:梵语,指佛寺。
"西曰西山":西边的叫西山寺,
# 西山:即樊山,在鄂城西,上有九曲岭,这里指西山寺。
"东曰寒溪":东边的叫寒溪寺。
# 寒溪:水名,在樊山下,这里指寒溪寺,一名资圣寺。
"依山临壑":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
"隐蔽松枥":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
# 隐蔽松枥:林木丰茂,隐蔽天地。枥:同“栎”,即柞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
"萧然绝俗":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
# 萧然:清静寂寞的样子。
"车马之迹不至":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
"每风止日出":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
"江水伏息":江面波平浪静,
# 伏息:形容江水平静,缓缓流动的样子。
"子瞻杖策载酒":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
# 策:拐杖。,杖:拄。
"乘渔舟":驾着渔舟,
"乱流而南":横渡长江,到南岸的山里去。
# 乱流:横绝江水。
"山中有二三子":山中有几个人,
# 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
"好客而喜游":待客热情,都爱好游玩。
"闻子瞻至":听说子瞻到来,
"幅巾迎笑":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
# 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裹幅巾者不着冠,以示洒脱。
"相携徜徉而上":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
# 徜徉:自由自在地走。
"穷山之深":一直走到深山尽处,
# 穷:穷尽。
"力极而息":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
"扫叶席草":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
# 席:以……为席。
"酌酒相劳":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
# 相劳:相互慰问。,酌:斟酒。
"意适忘反":他们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回家,
# 适:到。
"往往留宿于山上":常常在山上夜宿。
"以此居齐安三年":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
# 居齐安三年:这篇文章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
"不知其久也":没觉得时间有多长。
"然将适西山":可是要到西山去时,
"行于松柏之间":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
"羊肠九曲":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
"而获小平":才能到达平坦的地方。
# 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
"游者至此必息":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
"倚怪石":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
"荫茂木":在大树的树荫下休息,
"俯视大江":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
"仰瞻陵阜":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
# 陵阜:大土山。
"旁瞩溪谷":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
"风云变化":还有风云变化,
"林麓向背":和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
# 向背:正面、背面。,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
"皆效于左右":都展现在人们面前。
# 效:呈现,显现。
"有废亭焉":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
# 有废亭焉:有一座荒废的亭子在这里。
"其遗址甚狭":它的遗址非常狭小,
"不足以席众客":不能容纳游人。
"其旁古木数十":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树,
"其大皆百围千尺":树干很粗壮,有千尺之高,
# 千尺:是指树的高度。,百围:形容树干很粗。
"不可加以斤斧":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
# 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子瞻每至其下":子瞻每次到了树下,
"辄睥睨终日":就成天在观察它们。
# 睥睨:侧目斜视,有所打算。
"一旦大风雷雨":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
"拔去其一":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
"斥其所据":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
# 斥:开拓。
"亭得以广":亭子的地基扩大了。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
"笑曰":笑着说:“
"兹欲以成吾亭邪":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
"遂相与营之":于是大家一起开始修建一座新亭子。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终于完备了。
"子瞻于是最乐":子瞻非常高兴。
"昔余少年":我年轻的时候,
"从子瞻游":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
"有山可登":遇山就登山,
"有水可浮":遇水就划船,
"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
# 先之:走在前面。,褰裳:提起衣服。
"有不得至":有些地方不能到达,
"为之怅然移日":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
# 移日:时间消逝。
"至其翩然独往":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
"逍遥泉石之上":悠闲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
"撷林卉":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
# 撷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卉:草的总称;撷:摘取。
"拾涧实":随意捡着山涧中的落果,
"酌水而饮之":从溪中舀取水来喝,
"见者以为仙也":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
"盖天下之乐无穷":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
"而以适意为悦":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的。
# 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乐。
"方其得意":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
"万物无以易之":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
# 易:改变。
"及其既厌":到了他兴尽的时候,
# 厌:满足。
"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
# 洒然:吃惊。
"譬之饮食":就好像是喝酒吃饭,
"杂陈于前":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
# 杂陈: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食物。
"要之一饱":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
# 要之:总之。
"而同委于臭腐":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
# 臭腐:腐烂发臭。,委:抛弃。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
#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意谓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
"惟其无愧于中":只要心中无愧,
# 惟其无愧于中:“惟其”三句:由于得失无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处世无可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中:内心。
"无责于外":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
# 责:责备。
"而姑寓焉":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
# 寓:寓世,住在人世。,姑:姑且。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 是:这,即指适意而言。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描写武昌九曲亭的散文。全文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为核心,展现其“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凸显他在山水游乐中的洒脱与磊落,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个人情怀。
2. 分段赏析
全文共分三段。首段写苏轼在黄州期间常遨游西山。开篇从其谪居生活切入,总领全文,以“齐安无名山”一句转折,将笔触由黄州转至顺江绵延的武昌西山,笔法灵动曲折。写西山时,承接“庐于江上”,用“陂陀蔓延,涧谷深密”八字正面勾勒武昌诸山顺江延展的远景,凝练传神。继而引出西山、寒溪两寺,以两寺“萧然绝俗”的氛围凸显西山的深秀幽绝,自然引出下文。苏轼与客游西山的文字虽简,却从服饰、神态、动作、表情等方面细致刻画,真切传递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次段在结构上扣题,写苏轼扩建九曲亭的经过;在文意上,是上段的回环与深化。“羊肠九曲”点明九曲亭地处半山,地势险要而景致佳。坐在亭上,“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这段文字表面写游人在亭中所见的山川形势,实则隐微勾勒出一个在贬谪中以静观世事政局为乐的苏子瞻形象。写亭的扩建亦饱含哲理:原亭因被“百围千尺”的古木环据而狭窄,苏轼虽“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却知不可为而不为;后因自然界的大风雷雨拔去古木一株,他便顺势营建,以人力顺应自然,生动体现其老庄式的旷达。古木的结局既暗含世事无常、穷通难测的人生经验,也隐约寄托着人才复出的希望。结尾“亭成而西山之胜始著,子瞻于是最乐”,既呼应上文对西山胜景与苏轼游山之乐的描写,又以“乐”字引出末段。末段前半回忆,后半议论,集中揭示苏轼之乐的内涵以归结全文。苏辙以弟弟的视角,通过饱含深情的回忆,塑造出一个逍遥山水的少年苏轼形象,与前两段描写相印证,使人物形象更完整。由此引发议论,直抒苏轼的思想内核:他一生宦海浮沉,却始终以忠君爱民为己任、洁身自好。在他看来,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只要“无愧于中,无责于外”,便可适意为悦,寄情山川形胜以获得身心解脱与快乐。文章最后以“有乐于是”收束,照应首段游山之乐与次段修亭之乐,结构圆融自洽。
3. 作品点评
这篇散文以双线结构巧妙构思,颇具特色。作为记事散文,并非单纯叙事,而是借叙事展现人物,着重凸显苏轼的思想情感;作为记游文字,亦非仅绘西山景色,而是将绘景与抒情融为一体,二者交相辉映。全文笔墨挥洒自如,有机融合叙事、写景、抒情与议论,使景致美、人情美与哲理美浑然交融。
# 情兴心思,俱入佳处。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颍滨文钞》十九
# 苍深历落之意,读之如在目前。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得乐字本领,自是名言,可以玩味。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九
# 笔墨倚然,后半言乐,因乎心而不因乎境。虽未道出孔颜之乐,而与子瞻《超然台》意,已两心相印矣。当时四海一子由。不洵然耶?
清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家古文读本》卷二十六
# 此文后幅实为超妙,而前之叙次颇繁。
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点勘》卷二
上一篇:宋·苏辙《送李钧郎中》
下一篇:宋·苏辙《次韵子瞻登望海楼五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