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chāng
jiǔ
tíng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2
zhān
qiān
ān
jiāng
shàng
ān
míng
shān
ér
jiāng
zhī
nán
chāng
zhū
shān
tuó
màn
yán
jiàn
shēn
zhōng
yǒu
jīng
shè
西
yuē
西
shān
dōng
yuē
hán
shān
lín
yǐn
sōng
xiāo
rán
jué
chē
zhī
zhì
měi
fēng
zhǐ
chū
jiāng
shuǐ
zi
zhān
zhàng
zài
jiǔ
chéng
zhōu
luàn
liú
ér
nán
shān
zhōng
yǒu
èr
sān
hào
ér
yóu
wén
zhān
zhì
jīn
yíng
xiào
xiāng
xié
cháng
yáng
ér
shàng
qióng
shān
zhī
shēn
ér
sǎo
cǎo
zhuó
jiǔ
xiāng
láo
shì
wàng
fǎn
wǎng
wǎng
liú
宿
shān
shàng
ān
sān
nián
zhī
jiǔ
rán
jiāng
shì
西
shān
xíng
sōng
bǎi
zhī
jiān
yáng
cháng
jiǔ
ér
huò
xiǎo
píng
yóu
zhě
zhì
guài
shí
yīn
mào
shì
jiāng
yǎng
zhān
líng
páng
zhǔ
fēng
yún
biàn
huà
lín
xiàng
bèi
jiē
xiào
zuǒ
yòu
yǒu
fèi
tíng
yān
zhǐ
shèn
xiá
zhòng
páng
shù
shí
jiē
bǎi
wéi
qiān
chǐ
jiā
jīn
zhān
měi
zhì
xià
zhé
zhōng
dàn
fēng
léi
chì
suǒ
tíng
guǎng
广
zhān
shān
shì
zhī
xiào
yuē
:“
:“
chéng
tíng
xié
?”
?”
suì
xiāng
yíng
zhī
tíng
chéng
ér
西
shān
zhī
shèng
shǐ
zhān
shì
zuì
shào
nián
cóng
zhān
yóu
yǒu
shān
dēng
yǒu
shuǐ
zhān
wèi
shǐ
qiān
cháng
xiān
zhī
yǒu
zhì
wèi
zhī
chàng
rán
zhì
piān
rán
wǎng
xiāo
yáo
quán
shí
zhī
shàng
xié
lín
huì
shí
jiàn
shí
zhuó
shuǐ
ér
yǐn
zhī
jiàn
zhě
wéi
xiān
gài
tiān
xià
zhī
qióng
ér
shì
wéi
yuè
fāng
wàn
zhī
yàn
wèi
yǒu
rán
xiào
zhě
zhī
yǐn
shí
chén
qián
yào
zhī
bǎo
ér
tóng
wěi
chòu
shú
zhī
shī
zhī
suǒ
zài
wéi
kuì
zhōng
wài
ér
yān
zhān
zhī
suǒ
yǒu
shì

译文

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他就住在江边。齐安没有什么名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连绵起伏,山谷非常幽深,其中有寺庙、僧舍,西边的叫西山寺,东边的叫寒溪寺。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江面波平浪静,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驾着渔舟,横渡长江,到南岸的山里去。山中有几个人,待客热情,都爱好游玩。听说子瞻到来,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一直走到深山尽处,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他们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回家,常常在山上夜宿。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没觉得时间有多长。可是要到西山去时,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才能到达平坦的地方。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在大树的树荫下休息,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还有风云变化,和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都展现在人们面前。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它的遗址非常狭小,不能容纳游人。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树,树干很粗壮,有千尺之高,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子瞻每次到了树下,就成天在观察它们。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亭子的地基扩大了。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笑着说:“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于是大家一起开始修建一座新亭子。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终于完备了。子瞻非常高兴。我年轻的时候,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遇山就登山,遇水就划船,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有些地方不能到达,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悠闲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随意捡着山涧中的落果,从溪中舀取水来喝,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的。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到了他兴尽的时候,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就好像是喝酒吃饭,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只要心中无愧,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逐句剖析

"子瞻迁于齐安":子瞻被贬到齐安(今湖北黄冈)后,

# 齐安:古郡名,即黄州,今湖北黄冈。,迁:贬谪。,子瞻:苏轼的字。

"庐于江上":他就住在江边。

# 庐:居住。

"齐安无名山":齐安没有什么名山,

"而江之南武昌诸山":可是长江南岸武昌(今鄂州)的群山,

# 江之南武昌诸山:黄州与武昌(今湖北鄂城)隔江相对。武昌诸山:指樊山,又名袁山。

"陂陁蔓延":连绵起伏,

# 陂陁:起伏不平的样子。

"涧谷深密":山谷非常幽深,

# 深密:幽深浓密。,涧谷:山中的溪涧峡谷。

"中有浮图精舍":其中有寺庙、僧舍,

# 精舍:僧人住所。,浮图:梵语,指佛寺。

"西曰西山":西边的叫西山寺,

# 西山:即樊山,在鄂城西,上有九曲岭,这里指西山寺。

"东曰寒溪":东边的叫寒溪寺。

# 寒溪:水名,在樊山下,这里指寒溪寺,一名资圣寺。

"依山临壑":它们紧靠着山梁,面朝山沟,

"隐蔽松枥":被茂密的松树枥树丛所隐蔽,

# 隐蔽松枥:林木丰茂,隐蔽天地。枥:同“栎”,即柞树,落叶乔木,果实叫橡,叶子可喂柞蚕。

"萧然绝俗":其中寂寞、清静、恍然绝世,

# 萧然:清静寂寞的样子。

"车马之迹不至":听不到车马的喧嚣,看不见人的足迹。

"每风止日出":每当风停了,太阳出来的时候,

"江水伏息":江面波平浪静,

# 伏息:形容江水平静,缓缓流动的样子。

"子瞻杖策载酒":子瞻就拄着拐杖,带上酒,

# 策:拐杖。,杖:拄。

"乘渔舟":驾着渔舟,

"乱流而南":横渡长江,到南岸的山里去。

# 乱流:横绝江水。

"山中有二三子":山中有几个人,

# 二三子:指若干青年儒生;语出《论语》,是孔子对他的学生们一种称呼。

"好客而喜游":待客热情,都爱好游玩。

"闻子瞻至":听说子瞻到来,

"幅巾迎笑":急忙裹着头巾,笑着出来迎接他,

# 幅巾:不著冠,但以幅巾束首。裹幅巾者不着冠,以示洒脱。

"相携徜徉而上":然后携手同行,逍遥自在地拾级而上。

# 徜徉:自由自在地走。

"穷山之深":一直走到深山尽处,

# 穷:穷尽。

"力极而息":大家都筋疲力尽了,方才停下歇息,

"扫叶席草":他们扫去落叶,席地而坐,

# 席:以……为席。

"酌酒相劳":大家举起酒杯,互相问候。

# 相劳:相互慰问。,酌:斟酒。

"意适忘反":他们玩得非常开心,都忘记了回家,

# 适:到。

"往往留宿于山上":常常在山上夜宿。

"以此居齐安三年":因为过着这样惬意的生活,子瞻在齐安住了三年,

# 居齐安三年:这篇文章作于公元1082年(元丰五年),苏轼已在黄州住了三年。

"不知其久也":没觉得时间有多长。

"然将适西山":可是要到西山去时,

"行于松柏之间":必须经过青松翠柏之间,

"羊肠九曲":还要走弯弯曲曲的羊肠山路,

"而获小平":才能到达平坦的地方。

# 获小平:得到了一块稍微平缓的地方。小平,一作“少平”。

"游者至此必息":游人到了这里一定要休息一会儿,

"倚怪石":人们倚靠在奇形怪状的石头上,

"荫茂木":在大树的树荫下休息,

"俯视大江":向下可俯视滚滚大江,

"仰瞻陵阜":向上可以看到巍巍高山,

# 陵阜:大土山。

"旁瞩溪谷":旁边可扫视小溪幽谷,

"风云变化":还有风云变化,

"林麓向背":和树林山脚的阴面和阳面的景像,

# 向背:正面、背面。,林麓:泛指山中的林木。

"皆效于左右":都展现在人们面前。

# 效:呈现,显现。

"有废亭焉":这里还有一座破旧的亭子,

# 有废亭焉:有一座荒废的亭子在这里。

"其遗址甚狭":它的遗址非常狭小,

"不足以席众客":不能容纳游人。

"其旁古木数十":亭子旁有几十棵古树,

"其大皆百围千尺":树干很粗壮,有千尺之高,

# 千尺:是指树的高度。,百围:形容树干很粗。

"不可加以斤斧":不能够用刀斧来砍伐。

# 斤:斧子一类的工具。

"子瞻每至其下":子瞻每次到了树下,

"辄睥睨终日":就成天在观察它们。

# 睥睨:侧目斜视,有所打算。

"一旦大风雷雨":一天,来了一阵暴风雷雨,

"拔去其一":其中一棵古木被连根拔起,

"斥其所据":子瞻趁机把长树的地方开辟出来,

# 斥:开拓。

"亭得以广":亭子的地基扩大了。

"子瞻与客入山视之":子瞻与朋友们进山看了看,

"笑曰":笑着说:“

"兹欲以成吾亭邪":这大概是上天想成全我们重修亭台的愿望吧?”

"遂相与营之":于是大家一起开始修建一座新亭子。

"亭成而西山之胜始具":亭子建成后,西山的胜景终于完备了。

"子瞻于是最乐":子瞻非常高兴。

"昔余少年":我年轻的时候,

"从子瞻游":跟随着子瞻到各地游玩。

"有山可登":遇山就登山,

"有水可浮":遇水就划船,

"子瞻未始不褰裳先之":子瞻每次都是带头提起衣服卷起裤脚先下水。

# 先之:走在前面。,褰裳:提起衣服。

"有不得至":有些地方不能到达,

"为之怅然移日":子瞻一天就闷闷不乐了。

# 移日:时间消逝。

"至其翩然独往":有时他一个人飘然独游,

"逍遥泉石之上":悠闲自在地在泉边岩石上漫游,

"撷林卉":采摘着树林中的山花野草,

# 撷林卉:摘取山林之中的花草。卉:草的总称;撷:摘取。

"拾涧实":随意捡着山涧中的落果,

"酌水而饮之":从溪中舀取水来喝,

"见者以为仙也":看到他这样子的人都把他当做神仙。

"盖天下之乐无穷":其实天下的乐事很多,

"而以适意为悦":而以使人心情畅快的事最叫人喜爱的。

# 适意:合乎自己的心意,表示自得其乐。

"方其得意":而当他称心如意的时候,

"万物无以易之":什么都不能换取这种快乐。

# 易:改变。

"及其既厌":到了他兴尽的时候,

# 厌:满足。

"未有不洒然自笑者也":常常感到吃惊,又自我解嘲。

# 洒然:吃惊。

"譬之饮食":就好像是喝酒吃饭,

"杂陈于前":丰盛的菜肴摆在面前,

# 杂陈:陈列着各种各样的食物。

"要之一饱":只不过是为了填饱肚子罢了,

# 要之:总之。

"而同委于臭腐":而吃下去后,那些食物同样都变成了腐臭的东西,

# 臭腐:腐烂发臭。,委:抛弃。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有谁知道哪些东西该吃,哪些东西不该吃呢?

# 夫孰知得失之所在:意谓没有人能够知道人生乐趣是从哪里获得的,又是在哪里失掉的。

"惟其无愧于中":只要心中无愧,

# 惟其无愧于中:“惟其”三句:由于得失无常,因此只能要求自己问心无愧,处世无可责备,而姑且这样地生活在人世。中:内心。

"无责于外":外面不受到人家的指责,

# 责:责备。

"而姑寓焉":把心思寄托在这山林之间又有什么呢。

# 寓:寓世,住在人世。,姑:姑且。

"此子瞻之所以有乐于是也":这就是子瞻在这里找到快乐的原因。

# 是:这,即指适意而言。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武昌九曲亭记》是宋代文学家苏辙所作的一篇描写武昌九曲亭的散文。全文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原由为叙事核心,深入展现其“适意为悦”的精神境界,生动刻画了苏轼在山水游乐间的洒脱气度与豁达襟怀,同时也寄寓着作者苏辙的个人情感与哲思。文章在结构上独具匠心,采用双线交织的手法:一条线索围绕苏轼游山建亭的具体过程铺陈,另一条则着重赞颂其超然物外的思想品格,后者贯穿始终,成为统领全文的关键脉络。文中,各段落结尾之语相互呼应,如丝线串联珍珠,清晰勾勒出文章的行文脉络,不断强化苏轼寄情山水、乐在其中的意趣。此外,文章打破时空局限,在武昌的游历与往昔的回忆间自如切换,叙事、写景、抒情、议论有机融合,使得自然之美、人情之美与哲理之美相互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辙受其牵连,被贬为监筠州(今江西高安县)盐酒税务。次年五月,苏辙在赴任途中特意绕道,护送苏过母子前往黄州与苏轼团聚。在黄州停留期间,苏辙与兄长同游武昌寒溪西山,并赋诗纪事。元丰五年(1082年),苏辙再度前往黄州探望苏轼。兄弟二人载酒泛舟,游览了武昌西山上的九曲亭。为宽慰身处贬谪之境的兄长,苏辙写下这篇游记。后世将此文与苏轼所作的《西山诗》一同镌刻于九曲亭内堂的屏板之上,以作纪念。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描写武昌九曲亭的散文。全文以苏轼重建武昌九曲亭的缘由为核心,展现其“适意为悦”的思想情趣,凸显他在山水游乐中的洒脱与磊落,同时也寄寓了作者的个人情怀。

2. 分段赏析

全文共分三段。首段写苏轼在黄州期间常遨游西山。开篇从其谪居生活切入,总领全文,以“齐安无名山”一句转折,将笔触由黄州转至顺江绵延的武昌西山,笔法灵动曲折。写西山时,承接“庐于江上”,用“陂陀蔓延,涧谷深密”八字正面勾勒武昌诸山顺江延展的远景,凝练传神。继而引出西山、寒溪两寺,以两寺“萧然绝俗”的氛围凸显西山的深秀幽绝,自然引出下文。苏轼与客游西山的文字虽简,却从服饰、神态、动作、表情等方面细致刻画,真切传递出人物的精神风貌。次段在结构上扣题,写苏轼扩建九曲亭的经过;在文意上,是上段的回环与深化。“羊肠九曲”点明九曲亭地处半山,地势险要而景致佳。坐在亭上,“倚怪石,荫茂木,俯视大江,仰瞻陵阜,旁瞩溪谷,风云变化,林麓向背,皆效于左右”,这段文字表面写游人在亭中所见的山川形势,实则隐微勾勒出一个在贬谪中以静观世事政局为乐的苏子瞻形象。写亭的扩建亦饱含哲理:原亭因被“百围千尺”的古木环据而狭窄,苏轼虽“每至其下,辄睥睨终日”,却知不可为而不为;后因自然界的大风雷雨拔去古木一株,他便顺势营建,以人力顺应自然,生动体现其老庄式的旷达。古木的结局既暗含世事无常、穷通难测的人生经验,也隐约寄托着人才复出的希望。结尾“亭成而西山之胜始著,子瞻于是最乐”,既呼应上文对西山胜景与苏轼游山之乐的描写,又以“乐”字引出末段。末段前半回忆,后半议论,集中揭示苏轼之乐的内涵以归结全文。苏辙以弟弟的视角,通过饱含深情的回忆,塑造出一个逍遥山水的少年苏轼形象,与前两段描写相印证,使人物形象更完整。由此引发议论,直抒苏轼的思想内核:他一生宦海浮沉,却始终以忠君爱民为己任、洁身自好。在他看来,身处逆境并不可怕,只要“无愧于中,无责于外”,便可适意为悦,寄情山川形胜以获得身心解脱与快乐。文章最后以“有乐于是”收束,照应首段游山之乐与次段修亭之乐,结构圆融自洽。

3. 作品点评

这篇散文以双线结构巧妙构思,颇具特色。作为记事散文,并非单纯叙事,而是借叙事展现人物,着重凸显苏轼的思想情感;作为记游文字,亦非仅绘西山景色,而是将绘景与抒情融为一体,二者交相辉映。全文笔墨挥洒自如,有机融合叙事、写景、抒情与议论,使景致美、人情美与哲理美浑然交融。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情兴心思,俱入佳处。

明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颍滨文钞》十九

# 苍深历落之意,读之如在目前。无愧于中,无责于外,得乐字本领,自是名言,可以玩味。

清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九

# 笔墨倚然,后半言乐,因乎心而不因乎境。虽未道出孔颜之乐,而与子瞻《超然台》意,已两心相印矣。当时四海一子由。不洵然耶?

清沈德潜《评注唐宋八家古文读本》卷二十六

# 此文后幅实为超妙,而前之叙次颇繁。

清吴汝纶《古文辞类纂点勘》卷二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送李钧郎中》

下一篇:宋·苏辙《次韵子瞻登望海楼五绝》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