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ā
ào
·
·
mén
rén
zhù
shòu
寿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shí
nián
zhēn
mèng
zhāo
lái
shòu
寿
jiǎ
ér
sūn
fèng
yōu
huàn
kōng
tòng
xīn
dòng
jiān
yǒu
qiān
jūn
zhòng
zǎo
suì
wén
zhāng
gōng
shì
yòng
zhōng
nián
chán
wèi
tiān
zòng
shí
chéng
shí
fèng
shuí
gòng
rén
jiān
tiān
shàng
suí
sòng

译文

七十多年的人生真像一场大梦。清晨儿孙们捧着酒杯为我祝寿。曾经的忧患已空,不再有伤痛。心如磐石风雨不动。此刻心中自有千钧般的分量。早年写下文章为政为世。中年时对禅理的领悟怀疑是天赋使然。当石塔建成时严丝合缝。与谁相伴呢。不管是人间还是天上,随它去吧。

逐句剖析

"七十余年真一梦":七十多年的人生真像一场大梦。

"朝来寿斝儿孙奉":清晨儿孙们捧着酒杯为我祝寿。

# 寿斝:祝寿时用的酒器,圆口,三足。斝:古代青铜制的酒器。

"忧患已空无复痛":曾经的忧患已空,不再有伤痛。

# 忧患已空无复痛:历经了忧患,即使再有什么灾难,也不会再感到苦痛。忧患:困苦患难。

"心不动":心如磐石风雨不动。

"此间自有千钧重":此刻心中自有千钧般的分量。

# 千钧:三十斤为一钧,千钧即三万斤。常用来形容器物之重或力量之大。

"早岁文章供世用":早年写下文章为政为世。

# 早岁:早年。

"中年禅味疑天纵":中年时对禅理的领悟怀疑是天赋使然。

# 疑天纵:疑惑是不是天性所致。,禅味:谓入于禅定时安稳寂静的妙趣。

"石塔成时无一缝":当石塔建成时严丝合缝。

# 石塔:石头建造的佛塔,佛家用于藏舍利(火化后的骨灰)和经卷。

"谁与共":与谁相伴呢。

"人间天上随他送":不管是人间还是天上,随它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渔家傲·和门人祝寿》是北宋苏辙创作的一首祝寿词。词题表明是和门人祝寿的和韵之作,却又不同于一般应酬作品。上片先以梦喻人生,感慨岁月匆匆如幻,接着呈现儿孙奉寿酒的温馨画面,随后诉说历经沧桑后内心的平和超脱,因智慧阅历积累而内心厚重。下片回顾早年文章济世、中年参禅,提及石塔成时无缝,表达出豁达超脱态度。全词笔触深沉,展现出词人老年时厚重恬淡的内心,是其对人生经历的追忆与情志抒发。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苏辙生于宋仁宗(赵祯)宝元二年(1039),逝于宋徽宗(赵佶)政和二年(1112),享寿七十三岁。《渔家傲·和门人祝寿》此词创作时间,经考证推测,应在他七十岁那年,亦或是七十岁过后的两到三年间。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祝寿词。词中以梦喻人生,感慨岁月如幻,描绘儿孙奉酒的温馨场景,回顾早年文章济世、中年参禅的经历,诉说历经沧桑后内心的平和超脱,表达出豁达的人生态度,体现出词人老年时厚重恬淡的心境。

2. 写作手法

直抒胸臆:上片“七十余年真一梦”直接概括人生如幻,“忧患已空无复痛”坦言历经忧患后的内心平静,下片“人间天上随他送”直言对生死去向的淡然,均以直白语言表露情志,不加掩饰地展现作者对人生、生死的深刻感悟。设问(问答):词作结尾“谁与共。人间天上随他送”以设问起、以作答结,先抛出“谁与共”的疑问,引发对死后归属的思考,再以“人间天上随他送”果断作答,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强化了作者对生死超然、顺其自然的态度,使情感表达更具层次和力度。比喻:“七十余年真一梦”,将苏辙七十余年的人生比作一场虚幻的梦,生动形象地传达出他对人生短暂、世事无常的感慨,以梦境的虚幻感类比人生经历的不真实感,使抽象的人生感悟变得具体可感。

3. 分段赏析

上片以祝寿起笔。“七十余年真一梦”是作者对生平经历的凝练总结。“朝来寿斝儿孙奉”句,状写儿孙捧酒祝寿的场景。然而作者对祝寿之事并无太多兴致,直言“忧患已空无复痛”,即历经世事忧患后,内心已无苦痛波澜,无论悲喜都难以触动心绪。此时的作者,于沧桑阅历中看透过往与未来,仿佛将忧患全然抛却,进入“空”的精神境界。“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可见高寿之际的他,心境沉稳如泰山般坚定,“千钧重”正喻示其意志的不可动摇。下片转而畅论生死观。“早岁文章供世用”,道尽作者青年时勤奋治学、以文章报国济世的抱负。“中年禅味疑天纵”则透露其人生转向:初入仕途时秉持儒教济世思想,历经挫折后转向佛禅,中年对禅理的体悟已达深刻之境,甚至疑惑这般感悟是否为上天赋予的天赋。如今已至古稀,“石塔成时无一缝”,石塔作为佛家藏舍利经卷之物,象征其对生死已无挂碍。词作以问答收束:“谁与共。人间天上随他送。”面对死后去向的问题,作者以“人间天上随他送”表明态度,坦然接受命运安排,进一步彰显其超脱的生死观。

4. 作品点评

苏辙此词虽题作寿词,实则“以文为词”来明心见性,最终竟成一篇遗嘱。在历代词坛之中,这般情形实属罕见。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和子瞻画鱼歌》

下一篇:宋·苏辙《次韵程相公以柳湖久涸辄引蔡水溉注感而成咏》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