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淫不收敛":阳气过于亢盛而不收敛,
# 阳淫:指酷热。阳,阳气。淫,过甚,过度。
"半岁苦常燠":半年来一直苦于天气过于炎热。
# 燠:热。
"禾黍饲蝗螟":庄稼被蝗虫和螟虫吃成了饲料,
# 蝗螟:蝗虫、螟虫,泛指破坏庄稼的害虫。
"粳稻委平陆":粳稻也都倒伏在平地上。
# 委:散落,委弃。
"民饥强扶耒":百姓饥饿却还得勉强扶着农具劳作,
# 扶耒:泛指耕种。耒,古代耕地的一种农具。,强:勉强。
"秋晚麦当宿":秋收晚了,麦子应当赶紧播种。
# 麦:宿麦,即秋冬播种,次年成熟的麦子,也叫冬麦。,秋晚:深秋。
"闵然候一雨":忧愁地盼望下一场雨,
"霜落水泉缩":霜落了,水泉也干涸收缩。
"荟蔚山朝隮":早晨山上乌云密布,
"滂沱雨翻渎":接着滂沱大雨倾盆而下,河水泛滥。
# 翻渎:形容雨势大。渎,泛指沟渠。
"经旬势益暴":连续十天,雨势更加凶猛,
"方冬岁愈蹙":正值冬天,年景越发窘迫。
# 蹙:迫近。
"半夜发春雷":半夜打起了春雷,
"中天转车毂":震得天空中好像车轮在转动。
# 转车毂:形容雷声。车毂,泛指车轮。
"老夫睡不寐":我这个老头子睡不着觉,
"稚子起惊哭":小孩子被惊吓得哭了起来。
"平明视中庭":天亮后看院子中间,
# 平明:黎明。
"松菊半摧秃":松树和菊花有一半都被摧毁得不成样子。
"潜发枯草萌":春雷悄悄引发了枯草发芽,
"乱起蛰虫伏":惊得蛰伏的虫子四处乱动。
# 蛰虫:蛰伏在泥土里过冬的虫豸。
"薪槱不出市":柴草不能运到集市上,
# 薪槱:木柴。
"晨炊午未熟":早晨烧的火到中午饭还没烧熟。
"首种不入土":头茬庄稼没法种到地里,
"春饷难满腹":春天的口粮难以填饱肚子。
# 春饷:泛指来春的口粮。
"书生信古语":读书人相信古代的话,
"洪范有遗牍":《洪范》中有相关的记载。
"时无中垒君":如今没有像刘向那样的贤才,
# 中垒君:指西汉学者刘向,因其官至中垒校尉,故云。
"此意谁当告":这种天灾带来的忧虑能告诉谁呢。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前四句:“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开篇点明问题的根源——天气异常炎热且持续时间长。“阳淫”形象地描绘出阳气过盛的状态,“半岁苦常燠”强调这种炎热天气给人们带来的长期困扰。“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具体描述了农作物受灾的情况,运用“饲”“委”等动词,生动地展现出庄稼被害虫侵害、倒伏在地的不堪景象,为下文百姓的苦难埋下伏笔。中间四句:“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这几句将视角转向百姓的生活。“民饥强扶耒”描绘出百姓在饥饿的情况下,仍不得不勉强劳作的无奈场景。“秋晚麦当宿”点明了农事的紧迫性。“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则表现出百姓对雨水的渴望以及天气愈发干旱的现实,“闵然”一词深刻地传达出百姓的忧虑之情。中间四句:“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这部分描写了立冬时节反常的天气现象。“荟蔚”“滂沱”等词语生动地描绘出雨势的浩大和猛烈,“经旬势益暴”强调了雨势持续时间之长且愈发凶猛。“方冬岁愈蹙”则点明了这种天气对年景的严重影响,使整个年景变得更加艰难,为下文描述灾害带来的后果做了铺垫。中间四句:“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着重描写立冬闻雷这一奇特现象。“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通过形象的比喻,将雷声比作转动的车毂,生动地写出了雷声的震撼和强烈。“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则从人物的反应角度,进一步烘托出雷声的惊人效果,展现出人们对这种异常天象的恐惧和不安。中间四句:“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这几句描述了雷雨过后庭院中的景象。“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描绘出经过一夜雷雨,松树和菊花都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展现出雷雨的强大威力。“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则从另一个角度,写出了雷雨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引发了枯草发芽、蛰虫惊动等现象,暗示着季节的错乱和自然秩序的紊乱。后四句:“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这部分进一步阐述了灾害对百姓生活的严重影响。“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描述了由于道路泥泞等原因,柴薪无法正常供应市场,导致百姓早晨烧的火到中午饭还没烧熟,生活陷入困境。“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则强调了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头茬庄稼无法按时播种,春天的口粮也难以保障,突出了百姓面临的粮食危机。结尾四句:“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最后几句,诗人借古语表达对天灾的忧虑。“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表明诗人相信古代典籍中关于天灾的记载和警示。“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则感叹当今没有像刘向那样的贤才能够倾听和解决这些问题,抒发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无奈和忧虑之情,深化了诗歌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