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zhān
wén
shāng
sān
shǒu
sān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xūn
dòng
chí
míng
zhǐ
zhī
yōu
qīng
shǎo
xìng
guān
bēi
shēng
míng
màn
zuò
ěr
zhōng
tiàn
kōng
shōu
西
chāng
kuáng
yóu
jiāng
jiāng
zhōng
cháo
xián
xiá
shī
shī
jìn
chéng
xīn
lùn
rén
yǎng
xiàn
fēi
hóng
鸿
liǎng
chì
chà

译文

埙和篪两种乐器合奏,其和谐美妙的声音只有自己能体会,忧虑少、责任轻,幸好官职低微。名声不过是耳朵里的玉瑱,科举考试得来的功名,不过是徒然让下巴长出了胡须。西部边境猖獗,局势紧张,朝廷还在悠闲地讲究排场、自我标榜。最近形成的新见解和主张,却没有人愿意倾听,只能仰慕飞鸿展开的双翅。

逐句剖析

"埙动篪鸣只自知":埙和篪两种乐器合奏,其和谐美妙的声音只有自己能体会,

"忧轻责少幸官卑":忧虑少、责任轻,幸好官职低微。

"声名谩作耳中瑱":名声不过是耳朵里的玉瑱,

"科第空收颌底髭":科举考试得来的功名,不过是徒然让下巴长出了胡须。

"西鄙猖狂犹将将":西部边境猖獗,局势紧张,

"中朝闲暇自师师":朝廷还在悠闲地讲究排场、自我标榜。

"近成新论无人语":最近形成的新见解和主张,却没有人愿意倾听,

"仰羡飞鸿两翅差":只能仰慕飞鸿展开的双翅。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子瞻闻不赴商幕三首(其三)》是北宋文学家苏辙于1062年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复杂的情感和感慨。诗的前两联,诗人以埙篪自鸣只自知,感慨自己官职低微,忧虑少责任轻,同时认为声名和科举功名并无实际价值。中间两联,描述了西部边境敌人猖狂,而朝廷任将将就,内部还各自为政的现状。尾联则表达了自己有新见解却无人倾听,只能仰羡飞鸿自由飞翔的孤独与无奈。全诗脉络清晰,从兄弟情谊到个人境遇,再到时局忧思,最后回归孤寂心境,层层递进。语言不事雕琢,却在平淡中见真情,既有对个人仕途的清醒认知,也有对家国的深切关怀,尽显苏辙诗歌“冲和淡泊,而有一唱三叹之致”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也是一首唱和诗。诗中表达了苏辙与苏轼之间如埙篪相和般的默契,同时庆幸自己官职卑微责任轻。诗人感慨声名如同耳中瑱般徒有其表,科举所得也无实际意义。面对西部边境的猖獗战事与朝中的闲适状态形成的鲜明对比,流露出深深的忧虑。此外,自己新的见解却无人可交流,只能羡慕飞鸿自由飞翔。表达了诗人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以及对国家局势的忧虑。

2. 分段赏析

首联“埙动篪鸣只自知,忧轻责少幸官卑”:诗人开篇以“埙动篪鸣”表明与苏轼之间的默契只有他们自己知晓,接着说自己因官职卑微而忧虑少、责任轻,流露出一种对自身处境复杂的情感,既有庆幸又有无奈。颔联“声名谩作耳中瑱,科第空收颌底髭”:进一步感慨声名如同耳中瑱,毫无实际价值,科举虽取得功名,却如同只是收获了颔下胡须,没有实际意义,表达出对声名和科举成就的失望。颈联“西鄙猖狂犹将将,中朝闲暇自师师”:此联将西部边境的猖獗战事与朝中的闲适状态进行鲜明对比,强烈地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局势的忧虑,凸显出形势的严峻和不合理。尾联“近成新论无人语,仰羡飞鸿两翅差”:诗人叹自己近来有新的见解却无人可交流,只能仰望羡慕飞鸿自由飞翔,以羡慕飞鸿的自由来衬托自己内心想法无处诉说的无奈,使全诗的情感更加深沉。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 过溪亭》

下一篇:宋·苏辙《次韵温守李韵见寄兼简毛大夫》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