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者":孟德这个人,
# 孟德:此篇传记文的主人公,禁军神勇营的一名士兵。
"神勇之退卒也":曾经是禁军神勇营的一名逃兵。
# 退卒:逃跑的士兵。,神勇:这里指禁军的一个兵营名。
"少而好山林":他小的时候很喜欢山林,
"既为兵":就入了军营,
"不获如志":只是他“好山林”的愿望没有实现。
# 志:志向。
"嘉祐中戍秦中":在宋仁宗嘉祐年间,他守卫秦中,
# 嘉祐: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一共八年(1056年9月—1063年)。
"秦中多名山":陕西关中这个地方有很多名山,
"德出其妻":孟德离开了妻子,
# 出:离开。
"以其子与人":把儿子送给了其他人,
"而逃至华山下":逃奔到华山脚下,
"以其衣易一刀十饼":用身上的衣服交换到了十个饼和一把刀,
"携以入山":就这样进山了,
"自念":他心里想:“
# 念:心想。
"吾禁军也":我是属于禁军的,
"今至此":现在跑到了这里,
"擒亦死":万一被拿着还是要被处死的,
"无食亦死":要不就被活活饿死,
"遇虎狼毒蛇亦死":万一遇到虎狼毒蛇还是要死,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对这三种死,我没有什么顾虑。”
# 恤:忧虑。
"惟山之深者往焉":只管向山上走吧,
"食其饼既尽":他把饼吃完了以后,
"取草根木实食之":就靠野草和野果充饥。
"一日十病十愈":一天生了十次病也好了,
"吐利胀懑无所不至":呕吐、下痢、腹胀、胸闷,没有不遇上的。
# 利:同“痢”,这里指患了痢疾。
"既数月":这样过了几个月,
# 既:在之后。
"安之如食五谷":他吃这些东西就像吃五谷一样安全,
"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因此进山两年都没有被饿死。
"然遇猛兽者数矣":遇上很多次猛兽,
"亦辄不死":也幸免于难。
# 辄:每每,总是。
"德之言曰":孟德说:“
"凡猛兽类能识人气":只要是猛兽,都能认出人的气息,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离人还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
"其声震山谷":声音响彻山谷。
"德以不顾死":我不害怕死,
"未尝为动":所以才没死。
# 动:惊动。
"须臾":过一会,
"奋跃如将搏焉":它就跳过来想跟我搏斗,
"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离我只差十几步,又不向前蹲坐在那里,
"逡巡弭耳而去":犹豫不定,终于驯服地走了。
# 弭耳:犹贴耳。这里是形容动物变得驯服的样子。
"试之前后如一":我所遇到的猛兽都是这样的。”
"后至商州":后来孟德到达商州,
"不知其商州也":他却不知道这是商州,
"为候者所执":于是被哨兵抓住。
"德自分死矣":他认为肯定必死无疑了。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
"吾视汝非恶人也":我认为你并不是坏人,
"类有道者":而像是有道的人。”
"德具道本末":孟德就把事情的经过全部对他说了,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宋孝孙就把他看作是自首,并将其安置在秦州。
# 自告者:自首的人。
"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张安道恰巧在秦州做知府,
# 适:恰逢。
"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孟德谎称有病,得以成为百姓,
"至今往来诸山中":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
"亦无他异能":没看出有什么特别的本事。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孟德真可谓一个有道之人啊。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世上的君子都有自己的喜好,
# 顾:顾念,关心。
"故有所慕":所以对有的事会仰慕,
"有所畏":对有的事会畏惧。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仰慕畏惧在内心纠缠,虽没有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而其色见于面颜":但脸上还会露出情绪的,
"人望而知之":旁人一看就知道了。
"故弱者见侮":所以弱者遭到侮辱,
"强者见笑":强者遭受讥笑,
"未有特立于世者也":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超凡脱俗、独立于世。
# 特立于世:超凡脱俗、独立于世。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如今孟德没有挂念,
"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盛大刚直之气外露于表,
# 浩然之气:盛大刚直之气。
"不自见而物见之矣":他自己没有觉察,但众人却看见了。
"推此道也":把这个道理推而广之,
"虽列于天地可也":即使遇上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
"曾何猛兽之足道哉":猛兽又有什么呢?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传记文。文章围绕“奇”字而写,写出了孟德这个小人物一生的奇性、奇行以及奇遇,人物描绘真实而传神,寓教于事,教授人们以深刻的哲理。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首先点明本文主人公孟德的身份。他是驻在地方的禁军神勇部的一名逃兵,身分虽普通,但爱好却不平常,也是由于这一原因,才有了不一般的故事。“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写孟德的“奇性”,介绍他的特殊爱好。从事打仗的一介武夫,却偏偏向往着山林生活,这本就是难以统一的矛盾,而矛盾的冲突的自然呈现,引出下面事件的产生和发展。“嘉祐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继续写故事背景,仁宗嘉祐年间,秦中一带著名的大山很多,正好轮到孟德所属的这支禁军去镇守秦州,孟德有了出逃机会,这篇传记也就在此背景下开端。接下来作者叙述孟德在山林中的种种“奇行”:一是“抛妻弃子”,无论是为冒险逃离纪律森严的禁军,还是想要向往去过山林生活,断然割断最难丢舍的骨肉之情,本身就是一种“奇行;二是“极限存活”,进山后生存条件非常差,“以其衣易一刀十饼”,用刀以护身,十块饼也只能维持极短时间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随时难以解决的缺粮危险,没有非凡的决心和过人的勇气,以及随时都可能牺牲的心理准备,是绝不可能采取这样的行动的,孟德能够这样做,正是表现出了他迥异于常人之处。从“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的叙事中,孟德一天生了十次病也好了,呕吐、下痢、腹胀、胸闷,没有不遇上的。这样过了几个月,他吃这些东西就像吃五谷一样安全,后终于养成了以草根木实为食的习惯,克服了山中无粮的威胁。这些都突出表现了孟德惊人的忍受能力,以及在面临危险时的无所畏惧的精神;三是“猛兽袭击”,在山中常常会遇到猛兽的袭击,但孟德都能安然无恙。孟德认为:猛兽一般能够识别人的气味,在离人还有百步左右的时候,先伏下来吼叫,然后用震撼山谷的声音来吓唬人;接着,再奋力跳跃,张牙舞爪,表现出一副吃人的姿态;最后,在离人还有十余步的地方坐坐走走,暗中观察人的反应。孟德说自己不怕死,面对猛兽的吼叫、跳扑等行为毫不在乎,猛兽也只好垂下耳朵颓然离开。这样的情形尝试过很多次,每次结果都一样。孟德进山数年,正是靠着靠不怕苦、不怕死的无畏精神,度过了重重困难,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危险,才最终在山中生活下去。第一段叙写的这近乎传奇式的经历,成为了这篇传记文中最有光彩的部分,奇特的爱好,奇异的行为,巨大的困难,都着力突出了孟德这一人物形象的奇异光彩,为读者展现了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情节,让整篇传记故事曲折生动,难以忘怀。第二段这一部分写孟德的奇遇。叙述了孟德由山中出来,到达商州地界,被巡逻的士兵发现后,送到了商州官府,由于知商州的宋孝孙会识人,便把他送回了秦州安置;知秦州的张方平又帮孟德脱出了兵籍,成为一名自由生活的老百姓。这一段奇遇,对孟德的结局作一交代,同时更增强了这一传记人物的真实性。第三段,用最着意的笔墨发出一段议论,这也是作者的见识超卓之处。从一般人的角度看孟德的所作所为,只是感到孟德的奇特。而苏辙却从另一角度进行了评议,在他看来,“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也就是说孟德最主要的不是奇特,而是“有道”。世上君子因为内心有个人的计量和打算,所以必然会有所思慕和追求,也自然会有所畏惧和顾忌,虽然这些不一定在行动上会表现出来,但在面色上总会有所反映,于是有心的人就会从中想法来加以对付。而诗人却说孟德“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17,不自见而物见之矣。”,就是孟德与此相反,他心中无所顾虑、无所畏惧,反而有一种博大且刚强之气,他虽然自己觉察不到,但会不自然地流露出来,即便是猛兽也不敢伤害。苏轼看过这篇《孟德传》之后,也曾经写过《书子由孟德传》后》一文,他认为人在不知怪惧时,自然会有一种无形的旺盛而且强大的气势,形成一股令猛虎也不敢伤害的力量,这也就是苏辙此文中所说的可以“列于天地”的“道”。
# 这篇传记虽是传闻实录,却更像有寓意的传奇,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等相似。人物性格的刻画甚至人物语言的描写都颇得《史记》神韵。比如写猛虎“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把猛虎威风不可一世到俯首帖耳的过程描绘得细致传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苏辙认为,无所畏惧的浩然之气是立身之本,这是孟德不死于虎口的原因。推而广之,这个法则即适应自然又适应社会生活,文章的寓意也正在这里。
不详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孙虹《苏辙散文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