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mèng
zhuàn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mèng
zhě
shén
yǒng
zhī
tuì
退
shào
ér
hào
shān
lín
wéi
bīng
huò
zhì
jiā
yòu
zhōng
shù
qín
zhōng
qín
zhōng
duō
míng
shān
chū
rén
ér
táo
zhì
huà
shān
xià
dāo
shí
bǐng
xié
shān
niàn
:“
:“
jìn
jūn
jīn
zhì
qín
shí
láng
shé
sān
zhě
。”
。”
wéi
shān
zhī
shēn
zhě
wǎng
yān
shí
bǐng
jìn
cǎo
gēn
shí
shí
zhī
shí
bìng
shí
zhàng
mèn
suǒ
zhì
shù
yuè
ān
zhī
shí
shān
èr
nián
ér
rán
měng
shòu
zhě
shuò
zhé
zhī
yán
yuē
:“
:“
fán
měng
shòu
lèi
néng
shí
rén
wèi
zhì
bǎi
zhé
ér
háo
shēng
zhèn
shān
wèi
cháng
wéi
dòng
fèn
yuè
jiāng
yān
zhì
shí
shù
zhǐ
ér
zuò
qūn
xún
ěr
ér
shì
zhī
qián
hòu
。”
。”
hòu
zhì
shāng
zhōu
zhī
shāng
zhōu
wéi
hòu
zhě
suǒ
zhí
fèn
zhī
shāng
zhōu
sòng
xiào
sūn
wèi
zhī
yuē
:“
:“
shì
fēi
è
rén
lèi
yǒu
dào
zhě
。”
。”
dào
běn
nǎi
shǐ
使
wéi
gào
zhě
zhì
zhī
qín
zhōu
zhāng
gōng
ān
dào
shì
zhī
qín
zhōu
chēng
bìng
chú
bīng
wéi
mín
zhì
jīn
wǎng
lái
zhū
shān
zhōng
néng
mèng
wèi
yǒu
dào
zhě
shì
zhī
jūn
jiē
yǒu
suǒ
yǒu
suǒ
yǒu
suǒ
wèi
wèi
jiāo
xiōng
zhōng
wèi
yòng
ér
jiàn
miàn
yán
rén
wàng
ér
zhī
zhī
ruò
zhě
jiàn
qiáng
zhě
jiàn
xiào
wèi
yǒu
shì
zhě
jīn
mèng
zhōng
suǒ
hào
rán
zhī
yuè
wài
jiàn
ér
jiàn
zhī
tuī
dào
suī
liè
tiān
céng
měng
shòu
zhī
dào
zāi

译文

孟德这个人,曾经是禁军神勇营的一名逃兵。他小的时候很喜欢山林,就入了军营,只是他“好山林”的愿望没有实现。在宋仁宗嘉祐年间,他守卫秦中,陕西关中这个地方有很多名山,孟德离开了妻子,把儿子送给了其他人,逃奔到华山脚下,用身上的衣服交换到了十个饼和一把刀,就这样进山了,他心里想:“我是属于禁军的,现在跑到了这里,万一被拿着还是要被处死的,要不就被活活饿死,万一遇到虎狼毒蛇还是要死,对这三种死,我没有什么顾虑。”只管向山上走吧,他把饼吃完了以后,就靠野草和野果充饥。一天生了十次病也好了,呕吐、下痢、腹胀、胸闷,没有不遇上的。这样过了几个月,他吃这些东西就像吃五谷一样安全,因此进山两年都没有被饿死。遇上很多次猛兽,也幸免于难。孟德说:“只要是猛兽,都能认出人的气息,离人还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声音响彻山谷。我不害怕死,所以才没死。过一会,它就跳过来想跟我搏斗,离我只差十几步,又不向前蹲坐在那里,犹豫不定,终于驯服地走了。我所遇到的猛兽都是这样的。”后来孟德到达商州,他却不知道这是商州,于是被哨兵抓住。他认为肯定必死无疑了。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我认为你并不是坏人,而像是有道的人。”孟德就把事情的经过全部对他说了,宋孝孙就把他看作是自首,并将其安置在秦州。张安道恰巧在秦州做知府,孟德谎称有病,得以成为百姓,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没看出有什么特别的本事。孟德真可谓一个有道之人啊。世上的君子都有自己的喜好,所以对有的事会仰慕,对有的事会畏惧。仰慕畏惧在内心纠缠,虽没有在行动中有所表现,但脸上还会露出情绪的,旁人一看就知道了。所以弱者遭到侮辱,强者遭受讥笑,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超凡脱俗、独立于世。如今孟德没有挂念,盛大刚直之气外露于表,他自己没有觉察,但众人却看见了。把这个道理推而广之,即使遇上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猛兽又有什么呢?

逐句剖析

"孟德者":孟德这个人,

# 孟德:此篇传记文的主人公,禁军神勇营的一名士兵。

"神勇之退卒也":曾经是禁军神勇营的一名逃兵。

# 退卒:逃跑的士兵。,神勇:这里指禁军的一个兵营名。

"少而好山林":他小的时候很喜欢山林,

"既为兵":就入了军营,

"不获如志":只是他“好山林”的愿望没有实现。

# 志:志向。

"嘉祐中戍秦中":在宋仁宗嘉祐年间,他守卫秦中,

# 嘉祐:宋仁宗的第九个和最后一个年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一共八年(1056年9月—1063年)。

"秦中多名山":陕西关中这个地方有很多名山,

"德出其妻":孟德离开了妻子,

# 出:离开。

"以其子与人":把儿子送给了其他人,

"而逃至华山下":逃奔到华山脚下,

"以其衣易一刀十饼":用身上的衣服交换到了十个饼和一把刀,

"携以入山":就这样进山了,

"自念":他心里想:“

# 念:心想。

"吾禁军也":我是属于禁军的,

"今至此":现在跑到了这里,

"擒亦死":万一被拿着还是要被处死的,

"无食亦死":要不就被活活饿死,

"遇虎狼毒蛇亦死":万一遇到虎狼毒蛇还是要死,

"此三死者吾不复恤矣":对这三种死,我没有什么顾虑。”

# 恤:忧虑。

"惟山之深者往焉":只管向山上走吧,

"食其饼既尽":他把饼吃完了以后,

"取草根木实食之":就靠野草和野果充饥。

"一日十病十愈":一天生了十次病也好了,

"吐利胀懑无所不至":呕吐、下痢、腹胀、胸闷,没有不遇上的。

# 利:同“痢”,这里指患了痢疾。

"既数月":这样过了几个月,

# 既:在之后。

"安之如食五谷":他吃这些东西就像吃五谷一样安全,

"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因此进山两年都没有被饿死。

"然遇猛兽者数矣":遇上很多次猛兽,

"亦辄不死":也幸免于难。

# 辄:每每,总是。

"德之言曰":孟德说:“

"凡猛兽类能识人气":只要是猛兽,都能认出人的气息,

"未至百步辄伏而号":离人还有百步,就伏在地上号叫,

"其声震山谷":声音响彻山谷。

"德以不顾死":我不害怕死,

"未尝为动":所以才没死。

# 动:惊动。

"须臾":过一会,

"奋跃如将搏焉":它就跳过来想跟我搏斗,

"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离我只差十几步,又不向前蹲坐在那里,

"逡巡弭耳而去":犹豫不定,终于驯服地走了。

# 弭耳:犹贴耳。这里是形容动物变得驯服的样子。

"试之前后如一":我所遇到的猛兽都是这样的。”

"后至商州":后来孟德到达商州,

"不知其商州也":他却不知道这是商州,

"为候者所执":于是被哨兵抓住。

"德自分死矣":他认为肯定必死无疑了。

"知商州宋孝孙谓之曰":商州知府宋孝孙对他说:“

"吾视汝非恶人也":我认为你并不是坏人,

"类有道者":而像是有道的人。”

"德具道本末":孟德就把事情的经过全部对他说了,

"乃使为自告者置之秦州":宋孝孙就把他看作是自首,并将其安置在秦州。

# 自告者:自首的人。

"张公安道适知秦州":张安道恰巧在秦州做知府,

# 适:恰逢。

"德称病得除兵籍为民":孟德谎称有病,得以成为百姓,

"至今往来诸山中":至今仍在各山中往来,

"亦无他异能":没看出有什么特别的本事。

"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孟德真可谓一个有道之人啊。

"世之君子皆有所顾":世上的君子都有自己的喜好,

# 顾:顾念,关心。

"故有所慕":所以对有的事会仰慕,

"有所畏":对有的事会畏惧。

"慕与畏交于胸中未必用也":仰慕畏惧在内心纠缠,虽没有在行动中有所表现,

"而其色见于面颜":但脸上还会露出情绪的,

"人望而知之":旁人一看就知道了。

"故弱者见侮":所以弱者遭到侮辱,

"强者见笑":强者遭受讥笑,

"未有特立于世者也":没有一个人能做到超凡脱俗、独立于世。

# 特立于世:超凡脱俗、独立于世。

"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如今孟德没有挂念,

"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盛大刚直之气外露于表,

# 浩然之气:盛大刚直之气。

"不自见而物见之矣":他自己没有觉察,但众人却看见了。

"推此道也":把这个道理推而广之,

"虽列于天地可也":即使遇上天地并列也是可以的,

"曾何猛兽之足道哉":猛兽又有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孟德传》是北宋文人苏辙所著的一篇人物笔记。全文不足五百字,聚焦于主人公孟德的生平际遇。文章以“奇”为线索贯穿始终,通过简练质朴的叙事手法,塑造出一个性格独特、行事不凡的市井人物形象。作者以白描笔法勾勒出孟德充满反常特质的人生轨迹:既具异于常人的禀赋,又经历匪夷所思的遭遇。文字虽简却富有表现力,在客观叙述中融入对世相人情的观察思考,使读者于微小处见宏大,寻常事中得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孟德传》是宋代苏辙创作的一篇传记文,是专为写真人真事的,记录了孟德一生的奇性、奇行和奇遇。该文具体创作时间已不可考,但文中提及张安道担任秦州知州,苏辙与张安道关系密切,并曾为其幕僚,可知此事苏辙应当从张安道处得来。此文后被收录于《栾城集》,是其中仅存的三篇人物传记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篇传记文。文章围绕“奇”字而写,写出了孟德这个小人物一生的奇性、奇行以及奇遇,人物描绘真实而传神,寓教于事,教授人们以深刻的哲理。

2. 分段赏析

第一段,首先点明本文主人公孟德的身份。他是驻在地方的禁军神勇部的一名逃兵,身分虽普通,但爱好却不平常,也是由于这一原因,才有了不一般的故事。“少而好山林,既为兵,不获如志。”写孟德的“奇性”,介绍他的特殊爱好。从事打仗的一介武夫,却偏偏向往着山林生活,这本就是难以统一的矛盾,而矛盾的冲突的自然呈现,引出下面事件的产生和发展。“嘉祐中戍秦中,秦中多名山,德出其妻,以其子与人,而逃至华山下”继续写故事背景,仁宗嘉祐年间,秦中一带著名的大山很多,正好轮到孟德所属的这支禁军去镇守秦州,孟德有了出逃机会,这篇传记也就在此背景下开端。接下来作者叙述孟德在山林中的种种“奇行”:一是“抛妻弃子”,无论是为冒险逃离纪律森严的禁军,还是想要向往去过山林生活,断然割断最难丢舍的骨肉之情,本身就是一种“奇行;二是“极限存活”,进山后生存条件非常差,“以其衣易一刀十饼”,用刀以护身,十块饼也只能维持极短时间的生活,随之而来的是随时难以解决的缺粮危险,没有非凡的决心和过人的勇气,以及随时都可能牺牲的心理准备,是绝不可能采取这样的行动的,孟德能够这样做,正是表现出了他迥异于常人之处。从“一日十病十愈,吐利胀懑无所不至。既数月,安之如食五谷,以此入山二年而不饥。”的叙事中,孟德一天生了十次病也好了,呕吐、下痢、腹胀、胸闷,没有不遇上的。这样过了几个月,他吃这些东西就像吃五谷一样安全,后终于养成了以草根木实为食的习惯,克服了山中无粮的威胁。这些都突出表现了孟德惊人的忍受能力,以及在面临危险时的无所畏惧的精神;三是“猛兽袭击”,在山中常常会遇到猛兽的袭击,但孟德都能安然无恙。孟德认为:猛兽一般能够识别人的气味,在离人还有百步左右的时候,先伏下来吼叫,然后用震撼山谷的声音来吓唬人;接着,再奋力跳跃,张牙舞爪,表现出一副吃人的姿态;最后,在离人还有十余步的地方坐坐走走,暗中观察人的反应。孟德说自己不怕死,面对猛兽的吼叫、跳扑等行为毫不在乎,猛兽也只好垂下耳朵颓然离开。这样的情形尝试过很多次,每次结果都一样。孟德进山数年,正是靠着靠不怕苦、不怕死的无畏精神,度过了重重困难,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危险,才最终在山中生活下去。第一段叙写的这近乎传奇式的经历,成为了这篇传记文中最有光彩的部分,奇特的爱好,奇异的行为,巨大的困难,都着力突出了孟德这一人物形象的奇异光彩,为读者展现了富有浪漫主义气息的情节,让整篇传记故事曲折生动,难以忘怀。第二段这一部分写孟德的奇遇。叙述了孟德由山中出来,到达商州地界,被巡逻的士兵发现后,送到了商州官府,由于知商州的宋孝孙会识人,便把他送回了秦州安置;知秦州的张方平又帮孟德脱出了兵籍,成为一名自由生活的老百姓。这一段奇遇,对孟德的结局作一交代,同时更增强了这一传记人物的真实性。第三段,用最着意的笔墨发出一段议论,这也是作者的见识超卓之处。从一般人的角度看孟德的所作所为,只是感到孟德的奇特。而苏辙却从另一角度进行了评议,在他看来,“夫孟德可谓有道者也。”,也就是说孟德最主要的不是奇特,而是“有道”。世上君子因为内心有个人的计量和打算,所以必然会有所思慕和追求,也自然会有所畏惧和顾忌,虽然这些不一定在行动上会表现出来,但在面色上总会有所反映,于是有心的人就会从中想法来加以对付。而诗人却说孟德“今孟德其中无所顾,其浩然之气发越于外17,不自见而物见之矣。”,就是孟德与此相反,他心中无所顾虑、无所畏惧,反而有一种博大且刚强之气,他虽然自己觉察不到,但会不自然地流露出来,即便是猛兽也不敢伤害。苏轼看过这篇《孟德传》之后,也曾经写过《书子由孟德传》后》一文,他认为人在不知怪惧时,自然会有一种无形的旺盛而且强大的气势,形成一股令猛虎也不敢伤害的力量,这也就是苏辙此文中所说的可以“列于天地”的“道”。

展开阅读全文 ∨

作品评价

# 这篇传记虽是传闻实录,却更像有寓意的传奇,与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等相似。人物性格的刻画甚至人物语言的描写都颇得《史记》神韵。比如写猛虎“未至百步辄伏而号,其声震山谷”,“须臾,奋跃如将搏焉,不至十数步,则止而坐,逡巡弭耳而去”。把猛虎威风不可一世到俯首帖耳的过程描绘得细致传神。民不畏死,奈何以死俱之?苏辙认为,无所畏惧的浩然之气是立身之本,这是孟德不死于虎口的原因。推而广之,这个法则即适应自然又适应社会生活,文章的寓意也正在这里。

不详江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孙虹《苏辙散文选集》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次韵子瞻相送使胡》

下一篇:宋·苏辙《石盆种菖蒲甚茂忽开八九华或言此华寿祥也远》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