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ǒu
yóu
jiàn
háng
míng
zhào
shī
jiù
shí
zhān
néng
yán
西
jiù
yóu
jiāng
xíng
shī
sòng
zhī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nián
mài
yán
jiǔ
shèng
shì
zhī
chéng
dōng
dào
chǎng
xiāo
hán
sōng
姿
chū
yóu
chéng
ǒu
ěr
xiāng
féng
西
xuān
yuè
sēng
chí
dān
wèi
duō
shí
yán
zhù
西
zhōng
yán
hán
qīng
què
bèi
jǐng
xuān
jìn
shuǐ
shí
nián
zhàng
zhī
sān
bǎi
liù
shí
chù
chù
qīng
shī
鹿
jìn
xiāng
shí
kuàng
nǎi
qiū
shī
biàn
jìng
èr
lǎo
rén
jīng
míng
liú
xiào
yán
měi
wàng
xiāng
suí
mén
rén
zhàng
wǎng
wǎng
wén
tán
fēng
yún
jiě
sàn
biàn
huà
wéi
biàn
sān
mèi
huǒ
mǎo
cháng
sōng
jìng
lǎo
chū
zhǔ
wěi
qīng
fēng
shī
gōng
zuì
shuāng
kōng
cún
jiān
pán
jiāo
chī
zhī
xiōng
wēi
guān
chí
wèn
jiǔ
dǒu
nìng
miǎn
shǒu
xiào
qiě
ěr
liáo
áo
xiōng
gōng
kuáng
cháng
kāng
chī
fǎn
wéi
dìng
zhī
shān
zhōng
dàn
hūn
měi
wèi
rén
jūn
guī
màn
sǎo
fēi
cháng

译文

五年以来从事卖盐酒的工作,美好的事情不再知晓。城东的古老道场,有着萧瑟姿态的寒松。此次出游实在是偶然,与僧人相逢也是未曾料到。西轩的吴越僧人,放下行李没多久。他说住在西湖之中,那里岩谷间蕴含着清澈的水波。远离市井的喧闹,曲径通幽处尽是水石的奇景。往年苏夫子(苏轼),拄着拐杖穿着鞋子无处不去。西湖三百六十座寺庙,处处都题写着清新的诗句。连麋鹿都与他相识,何况是比丘僧人呢。辩净两位老人,聪明睿智谈吐不凡。谈笑间常常忘记离去,穿着粗布衣服相互伴随。弟子们站在几杖旁,常常能听到他们的谈论之词。然而风云一旦解散,变化无常什么事情不会发生呢。辩才圆寂于三昧火中,卯塔旁的长松倾斜。净老人不再出世,手中的麈尾仿佛还施散着清风。苏公得罪离开,布衣拂过斑白的胡须。只空存壁间的字,字迹屈曲如同蛟龙蟠曲。僧人知晓我与苏公是兄弟,我在此处做着小官暂且栖身。僧人问我为何长久地自我吃苦,为了五斗米难道就能免于饥饿。我俯首微笑不回答,暂且这样姑且嬉戏吧。我兄长(苏轼)如次公般疏狂,我又像长康般痴傻。反复自己盘算,确定知道山中适宜居住。只是想要完成子女的婚娶之事,常常被故人怀疑。你回去后随意洒扫吧,野鹤不会长久被束缚。

逐句剖析

"五年卖盐酒":五年以来从事卖盐酒的工作,

"胜事不复知":美好的事情不再知晓。

"城东古道场":城东的古老道场,

"萧瑟寒松姿":有着萧瑟姿态的寒松。

"出游诚偶尔":此次出游实在是偶然,

"相逢亦不期":与僧人相逢也是未曾料到。

"西轩吴越僧":西轩的吴越僧人,

"弛担未多时":放下行李没多久。

"言住西湖中":他说住在西湖之中,

"岩谷涵清漪":那里岩谷间蕴含着清澈的水波。

"却背闾井喧":远离市井的喧闹,

"曲尽水石奇":曲径通幽处尽是水石的奇景。

"昔年苏夫子":往年苏夫子(苏轼),

"杖屦无不之":拄着拐杖穿着鞋子无处不去。

"三百六十寺":西湖三百六十座寺庙,

"处处题清诗":处处都题写着清新的诗句。

"麋鹿尽相识":连麋鹿都与他相识,

"况乃比丘师":何况是比丘僧人呢。

"辩净二老人":辩净两位老人,

"精明吐琉璃":聪明睿智谈吐不凡。

"笑言每忘去":谈笑间常常忘记离去,

"蒲褐相依随":穿着粗布衣服相互伴随。

"门人几杖立":弟子们站在几杖旁,

"往往闻谈词":常常能听到他们的谈论之词。

"风云一解散":然而风云一旦解散,

"变化何不为":变化无常什么事情不会发生呢。

"辩入三昧火":辩才圆寂于三昧火中,

"卯塔长松欹":卯塔旁的长松倾斜。

"净老不复出":净老人不再出世,

"麈尾清风施":手中的麈尾仿佛还施散着清风。

"苏公得罪去":苏公得罪离开,

"布衣拂霜髭":布衣拂过斑白的胡须。

"空存壁间字":只空存壁间的字,

"郁屈蟠蛟螭":字迹屈曲如同蛟龙蟠曲。

"知我即兄弟":僧人知晓我与苏公是兄弟,

"微官此栖迟":我在此处做着小官暂且栖身。

"问何久自苦":僧人问我为何长久地自我吃苦,

"五斗宁免饥":为了五斗米难道就能免于饥饿。

"俯首笑不答":我俯首微笑不回答,

"且尔聊敖嬉":暂且这样姑且嬉戏吧。

"我兄次公狂":我兄长(苏轼)如次公般疏狂,

"我复长康痴":我又像长康般痴傻。

"反复自为计":反复自己盘算,

"定知山中宜":确定知道山中适宜居住。

"但欲毕婚娶":只是想要完成子女的婚娶之事,

"每为故人疑":常常被故人怀疑。

"君归漫洒扫":你回去后随意洒扫吧,

"野鹤非长羁":野鹤不会长久被束缚。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偶游大愚见余杭明雅照师旧识子瞻能言西湖旧游将行赋诗送之》是苏辙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先叙述了偶然出游大愚寺,遇到吴越僧人,听闻其讲述西湖景色及苏轼过往之事。接着回忆苏轼与辩净二老人的交往,感慨如今人事变化,空留壁间字迹。诗人还与僧人交流,流露出对自身处境的感慨和对山中隐逸生活的认同。全诗以自然平实的语言,将感怀之情与对隐逸的向往蕴含其中,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对宁静生活的期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五年卖盐酒,胜事不复知。城东古道场,萧瑟寒松姿。”四句是作者自叙近况与所见。“五年卖盐酒”表明作者过去五年从事卖盐酒的事务,生活平淡,“胜事不复知”说明因忙于俗务,已不知世间有何胜事,透着一种无奈与感慨。“城东古道场,萧瑟寒松姿”则描写了城东古寺及寒松的景象,“萧瑟”一词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寒松的姿态也暗示了环境的清幽与岁月的沧桑。“出游诚偶尔,相逢亦不期。西轩吴越僧,弛担未多时。”四句写出游与相逢的偶然。作者说此次出游只是偶然为之,却意外遇到了来自吴越的僧人,且这位僧人刚到不久,“弛担未多时”形象地写出僧人刚落脚的状态,强调了这次相遇的机缘巧合,为下文的交谈与回忆埋下伏笔。“言住西湖中,岩谷涵清漪。却背闾井喧,曲尽水石奇。”四句是写僧人讲述西湖的景色。僧人说住在西湖,那里岩谷中蕴含着清澈的水波,“涵清漪”描绘出湖水的清澈与宁静。“却背闾井喧,曲尽水石奇”则表明西湖远离市井喧嚣,能尽赏水石的奇妙,通过对比市井的喧闹与西湖的清幽,突出西湖景色的迷人与静谧。“昔年苏夫子,杖屦无不之。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四句回忆苏轼往昔在西湖的游历。“苏夫子”指苏轼,“杖屦无不之”说明苏轼当年拄着拐杖、穿着鞋子游遍了西湖各处,“三百六十寺,处处题清诗”则夸张地表现出苏轼游历之广,且在众多寺庙都留下了清新的诗篇,展现出苏轼对西湖的喜爱以及他的才情。“麋鹿尽相识,况乃比丘师。辩净二老人,精明吐琉璃。”四句进一步描述苏轼与西湖僧人的交往。说苏轼连西湖的麋鹿都相识,更何况是僧人呢,突出苏轼与西湖环境及人物的熟悉程度。“辩净二老人,精明吐琉璃”是说辩、净两位老人,聪明睿智,说起话来如琉璃般晶莹剔透,形容他们谈吐不凡,也体现出苏轼与这些高僧交往甚欢,彼此赏识。“笑言每忘去,蒲褐相依随。门人几杖立,往往闻谈词。”四句描绘了苏轼与僧人相处的场景。他们常常谈笑风生,以至于忘记离去,苏轼穿着粗布衣服与僧人相伴相随,画面充满了闲适与融洽。“门人几杖立,往往闻谈词”则写僧人的门人在旁扶着几杖站立,也常常能听到他们精彩的谈论,从侧面烘托出交谈氛围的和谐与有趣。“风云一解散,变化何不为。辩入三昧火,卯塔长松攲。”四句感叹世事变化。“风云一解散,变化何不为”感慨世间风云变幻,一切皆有可能。“辩入三昧火,卯塔长松攲”则具体指出辩老人已离世,如同进入三昧火中,而他的墓塔旁长松倾斜,通过描写辩老人的离世和墓塔景象,营造出一种凄凉、沧桑之感。“净老不复出,麈尾清风施。苏公得罪去,布衣拂霜髭。”四句继续写世事变迁。净老人不再出山,只能将清风般的智慧通过麈尾(一种道具,常为僧人说法时所用)传播,而苏轼也因得罪被贬离去,如今只能以布衣之身拂去霜白的胡须,既写出了僧人晚年的隐居状态,也体现了苏轼被贬后的落魄与沧桑。“空存壁间字,郁屈蟠蛟螭。”两句写苏轼离去后留下的痕迹。说墙上只空存着苏轼当年题写的字,这些字如蛟龙盘曲,虽然字迹仍在,但人已离去,通过对壁间字的描写,表达了对苏轼的思念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有一种物是人非的感慨。“知我即兄弟,微官此栖迟。问何久自苦,五斗宁免饥。”四句是作者与僧人的交流。僧人深知作者,将其视为兄弟,作者感慨自己为微官而在此滞留,僧人问他为何长久地自我苦守,为了微薄的俸禄难道就能免于饥饿吗,反映出作者对自身境遇的无奈,也体现了僧人对作者的关心。“俯首笑不答,且尔聊敖嬉。我兄次公狂,我复长康痴。”四句写作者的回应与自我调侃。作者俯首微笑不答,说暂且这样随意游乐吧,然后自嘲自己和兄长苏轼一样,兄长如次公般疏狂,自己则如长康般痴傻,以一种幽默的方式表达了对现状的一种无奈接受和自我解嘲。“反复自为计,定知山中宜。但欲毕婚娶,每为故人疑。”四句是作者内心想法的阐述。作者反复思量,觉得山中才是适宜之地,想要完成子女的婚娶之事后就归隐山林,但这一想法常常被故人所怀疑,既表达了作者对山林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不被理解的些许无奈。“君归漫洒扫,野鹤非长羁。”两句是对僧人的嘱托与自勉。作者让僧人回去后随意洒扫,不必过于在意俗务,同时也以“野鹤非长羁”自比,暗示自己如同野鹤,不会长久被世俗所束缚,终会寻求心灵的自由,为全诗增添了一丝豁达之感。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 木叶山》

下一篇:宋·苏辙《次韵子瞻相送使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