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zhān
guō
píng
yuǎn
èr
jué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luàn
shān
jìn
shuǐ
biān
tián
shè
jiā
gòng
chuān
xíng
biàn
jiāng
nán
shí
tiān
qiǎo
lín
chuāng
kāi
juàn
liǎng
máng
rán
duàn
yún
xié
shèng
qiū
sāo
rén
mǎn
chóu
lǎo
jīn
cái
suō
fēng
diào
chá
tóu

译文

错落的山峦延绵无尽,浩渺的水域漫向天际,田间的屋舍与江上的渔家,共享这一川山水。我曾踏遍江南山水,方知造化的精妙,此刻临窗眺望真景,再展画卷时,竟觉两者皆令人恍惚。残云低垂,斜阳映照,秋意浓得令人难以承受,这般景象,尽数化作文人墨客眼底的愁绪。如今的乡野父老,竟也生出诗意的才情,披蓑戴笠,于风雨中垂钓于木筏之畔。

逐句剖析

"乱山无尽水无边":错落的山峦延绵无尽,浩渺的水域漫向天际,

"田舍渔家共一川":田间的屋舍与江上的渔家,共享这一川山水。

"行遍江南识天巧":我曾踏遍江南山水,方知造化的精妙,

# 识天巧:谓江南秋山之自然天趣多所领略。

"临窗开卷两茫然":此刻临窗眺望真景,再展画卷时,竟觉两者皆令人恍惚。

# 茫然:旷远、广阔的样子。

"断云斜日不胜秋":残云低垂,斜阳映照,秋意浓得令人难以承受,

"付与骚人满目愁":这般景象,尽数化作文人墨客眼底的愁绪。

"父老如今亦才思":如今的乡野父老,竟也生出诗意的才情,

"一蓑风雨钓槎头":披蓑戴笠,于风雨中垂钓于木筏之畔。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子瞻郭熙平远二绝》是宋代苏辙的题画组诗,也是一组七言绝句。首篇以“乱山无尽水无边”展现郭熙平远山水的开阔,通过“行遍江南”与“临窗开卷”的对照,暗赞画作巧夺天工;次篇借“断云斜日”渲染秋意,以“一蓑风雨钓槎头”的渔父形象传递隐逸情怀。全诗紧扣“平远”构图,融自然之美与人生哲思于一体,通过“两茫然”“满目愁”等语,在诗画交融中体现宋代文人对超脱境界的追求,兼具题画诗的写实性与抒情性。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第一首:前二句“乱山无尽水无边,田舍渔家共一川”,勾勒出平远景致。群山层峦叠嶂,向远方蜿蜒隐没;浩渺水域波光粼粼,与天相接。广袤平原上,田舍错落,炊烟袅袅,渔家小船悠悠。山水相依,画面开阔宏大,尽显平远之貌。诗的后两句融入诗人游历感悟。诗人熟知江南山水,临窗平视,秀丽山川、无垠原野尽收眼底。展开郭熙画卷,画中山川原野与窗外实景相似。因所见即郭熙笔下平远之象,画景与真景皆开阔旷远。这首七绝,将郭熙画中平远景象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带读者沉醉于诗意天地。第二首:“断云斜日不胜秋,付与骚人满目愁”两句是描写秋日的衰飒之景。“断云”“斜日”勾勒出秋空的破碎与夕阳的残照,营造出萧瑟凄清的氛围,一个“不胜秋”将秋意的浓重推向极致,仿佛秋光的悲凉已超出承受限度。“付与”二字赋予自然景象以主动性,仿佛这满目秋愁是断云斜日特意“交付”给诗人的,强化了景物与情感的互动,使抽象的愁绪有了具体的依托,尽显秋日对诗人心灵的触动。“父老如今亦才思,一蓑风雨钓槎头”两句是刻画乡村父老的生活图景。“才思”在此并非指文才,而是暗指父老顺应自然的生活智慧与悠然心境,他们身披蓑衣,在风雨中垂钓“槎头”(一种鱼),“一蓑风雨”既写出环境的简素,也暗含对渔父式自在生活的摹写。诗人以白描手法呈现这一画面,既展现了乡村生活的质朴本真,又通过“亦”字隐现对比——父老在风雨中安之若素,与上文“骚人满目愁”形成微妙对照,似在含蓄表达对这种与自然相融生活状态的欣赏与向往。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奉使契丹二十八首其二十二学士院端午帖子二》

下一篇:宋·苏辙《和文与可洋州园亭三十咏其二十一楔亭》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