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门颍昌市":我关起门来待在颍昌城中,
"不识颍昌人":都不认识颍昌城里的人。
"身闲未易过":身体清闲下来不容易打发时光,
"闲久生暗尘":闲得久了连心中都会蒙上灰尘。
"我念作闲计":我盘算着过清闲的日子,
# 闲:一作门。,念:一作今。
"欲与黄卷亲":想要亲近书籍。
"少年病书史":我年轻时就不喜欢读书,
"未老目先昏":还没老眼睛就先昏花了。
"掩卷默无言":合上书本默默无言,
"闭目中自存":闭上眼睛内心自有天地。
"心光定中发":内心的光芒在定境中生发出来,
"廓然四无邻":心境开阔仿佛四周都没有了邻居。
"不知心已空":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已经空明,
"不见外物纷":也就看不到外界事物的纷纷扰扰。
"瞿昙昔尝云":瞿昙从前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咄哉不肯信":我当时还呵斥觉得不可信。
"一见勿复失":一旦见到就不要再失去,
# 勿:四库本作无。
"愈久当愈真":时间越久就会越觉得真实。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1. 分段赏析
“闭门颍昌市,不识颍昌人”,开篇以简洁的语言描绘出诗人闭门闲居的生活场景,不与颍昌城中的人交往,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氛围,引出下文对闲居生活的进一步描述。“身闲未易过,闲久生暗尘”,表达了诗人对闲居生活的复杂感受,身体清闲下来却不容易打发时光,久闲内心还会蒙上灰尘,形象地写出了闲居时可能产生的空虚和烦闷情绪,为下文想要通过读书来充实生活做铺垫。“我念作闲计,欲与黄卷亲”,诗人盘算着如何度过闲居时光,想要亲近书籍,体现出他试图通过读书来丰富闲居生活,寻找精神寄托的想法,展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少年病书史,未老目先昏”,带有自嘲的意味,诗人回忆自己年轻时就不喜欢读书,如今还未老眼睛就先昏花了,既解释了不能尽情读书的原因,又为下文的内心思考和境界提升做了转折铺垫。“掩卷默无言,闭目中自存”,描绘了诗人合上书本后默默无言、闭目内省的状态,暗示他从读书的表层行为进入到内心的思考和感悟,为下文达到内心空明的境界埋下伏笔。“心光定中发,廓然四无邻”,生动地描绘出诗人在内心定境中生发光芒,心境开阔、超脱外物的境界,仿佛与外界隔绝,体现出一种宁静的精神状态,是诗人内心追求的初步展现。“不知心已空,不见外物纷”,进一步深化了这种内心境界,诗人不知道自己的内心已经空明,因而看不到外界事物的纷纷扰扰,强调了内心空明带来的对外界的超脱,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瞿昙昔尝云,咄哉不肯信”,诗人引用瞿昙(释迦牟尼)的话,回忆自己曾经对这种境界的不相信,通过今昔对比,突出自己如今对这种内心空明境界的深刻感悟和认同。“一见勿复失,愈久当愈真”,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内心空明境界的珍惜和追求,认为一旦见到就不要失去,且时间越久感受越真实,深化了诗歌的主题,体现出诗人对精神境界和内心宁静的不懈追求。
上一篇:宋·苏辙《登嵩山十首 捣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