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wáng
kuò
chūn
xuě
èr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jiāng
nán
chūn
hòu
hán
yóu
fēng
chuī
zuò
xuě
huā
zhōng
chuāng
fēi
chū
huǎng
yàng
píng
míng
cǎo
bàn
xié
rùn
cuī
jiāng
liǔ
pái
jīn
绿
guāng
shān
chá
diǎn
jiàng
lǎo
bìng
kān
chéng
xiǎo
chū
fēn
fēn
néng
shǐ
使
zēng
huá

译文

江南的春天还是非常寒冷,细雨被风吹落,变成了雪花。半夜时,窗户被雪映得开始晃动,天亮时,草木被雪压得半低半斜。雪水滋润着江边的柳树,柳树排出了金绿色的嫩芽,雪光与山茶花相映,山茶花点缀着红色的花朵。年老多病,受不了清晨外出,雪花纷纷扬扬,能让白发增添光彩。

逐句剖析

"江南春候寒犹剧":江南的春天还是非常寒冷,

"细雨风吹作雪花":细雨被风吹落,变成了雪花。

"中夜窗扉初晃漾":半夜时,窗户被雪映得开始晃动,

"平明草木半低斜":天亮时,草木被雪压得半低半斜。

"润催江柳排金绿":雪水滋润着江边的柳树,柳树排出了金绿色的嫩芽,

# 金绿:宋大字本、明蜀本作线。

"光杂山茶点绛葩":雪光与山茶花相映,山茶花点缀着红色的花朵。

"老病不堪乘晓出":年老多病,受不了清晨外出,

"纷纷能使发增华":雪花纷纷扬扬,能让白发增添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王适春雪二首(其一)》是北宋苏辙创作的七言律诗,作于元丰四年(1081年)贬谪期间。全诗以江南早春寒雪为核心,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自然变幻。首联点明春寒料峭中细雨化雪的独特景象;颔联以时间推移描绘雪影晃窗、草木披霜的动态;颈联聚焦雪后生机,“金线”状新柳初芽,“绛葩”写山茶映雪,暗含春意萌动;尾联转写自身老病难出,却赞飞雪“增华”,以豁达笔调化解困顿之愁。诗中“排”“点”等动词既体现对物候的敏锐观察,亦含蓄流露谪居时的复杂心境,又有超脱尘俗的淡然。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江南春候寒犹剧,细雨风吹作雪花”开篇点题,描绘江南春雪的特殊景象。“寒犹剧”突出江南早春的料峭寒意,与“春候”形成反差;“细雨风吹作雪花”则生动刻画了冷雨与朔风交织、将雨丝凝为雪花的动态过程,凸显春雪形成的独特气候条件。颔联“中夜窗扉初晃漾,平明草木半低斜”以时间推移展现雪势变化。“中夜窗扉晃漾”通过窗户的轻微颤动暗示雪粒敲打窗棂的声响与力度;“平明草木低斜”则以清晨视角描绘积雪压枝的沉重感,“半低斜”表现了持续飘雪的漫长过程。颈联“润催江柳排金绿,光杂山茶点绛葩”转入雪后物候观察。“润催”二字揭示春雪的矛盾性,既带来寒冷又滋润万物,江柳在雪水浸润下萌发嫩芽,“排金绿”以色彩渐变写出新生的层次感;“光杂”句捕捉雪光与山茶花红的交映,“点绛葩”用朱砂色点染雪中艳色,形成冷暖色调的视觉碰撞。尾联“老病不堪乘晓出,纷纷能使发增华”由景及人,抒发老病之叹。“不堪乘晓出”直写风雪阻碍出行,而“发增华”三字,白发被雪花覆盖更显斑白,表面写雪色与鬓发的混融,实则以“增华”反讽岁月流逝。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因旧》

下一篇:宋·苏辙《和子瞻次韵陶渊明停云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