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yùn
wáng
gǒng
shàng
yuán
jiàn
sān
shǒu
èr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fán
dēng
yàn
juàn
zuò
xián
yóu
xíng
dào
sēng
yuàn
yuàn
liú
yuè
yǐng
suí
rén
shēn
yǒu
chē
yīn
zhēng
liú
jiǔ
xiāo
záo
luò
nìng
lùn
dǒu
zhào
liú
dìng
tóu
guò
yǎn
fán
huá
zhēn
mèng
zhōng
xiāo
wèi
yīng
chóu

译文

繁闹花灯我厌倦了,去悠闲出游,走到僧人居所,每处院落都把我挽留。月亮影子跟着人,深深有情意,车马声音在道路争抢着,离去像水流。酒意消散,酒器不用论斗计量,鱼儿映照在琉璃似的水面,定有几头。看过的繁华,真像一场梦,整夜寂寞,我不应该忧愁。

逐句剖析

"繁灯厌倦作闲游":繁闹花灯我厌倦了,去悠闲出游,

"行到僧居院院留":走到僧人居所,每处院落都把我挽留。

"月影随人深有意":月亮影子跟着人,深深有情意,

"车音争陌去如流":车马声音在道路争抢着,离去像水流。

"酒消凿落宁论斗":酒意消散,酒器不用论斗计量,

"鱼照琉璃定几头":鱼儿映照在琉璃似的水面,定有几头。

"过眼繁华真一梦":看过的繁华,真像一场梦,

"终宵寂寞未应愁":整夜寂寞,我不应该忧愁。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次韵王巩上元见寄三首(其二)》是北宋文学家苏辙创作的七言律诗。诗写上元节观灯后的闲游及感悟,首联言观灯厌倦后闲游僧居,颔联绘月影、车音之景,颈联述酒消、鱼照之态,尾联悟繁华如梦幻,寂寞不必愁。以细腻笔触、情景交融之法,展现独特的上元夜游心境,蕴含对尘世繁华的超脱思考,尽显宋诗含蓄深沉风格。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此诗写于1078年的北宋年间,当时苏辙正身处河南商丘,为回赠友人王巩上元节所赠之诗而作下这首诗。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繁灯厌倦作闲游,行到僧居院院留”,“繁灯”渲染出元宵佳节灯火喧嚷的热闹场景,“厌倦”二字却独出机杼,显露出诗人对俗世热闹的疏离。当众人沉醉于花灯盛景,诗人却转身走向僧居,“院院留”以简洁的重复,生动描绘出一座座僧舍接连留住诗人脚步的画面,悄然将氛围从喧嚣转向清幽,为后文展开僧居夜游的静美图景、抒发内心幽思埋下伏笔。颔联“月影随人深有意,车音争陌去如流”,巧妙营造动静交织的意境。“月影随人”赋予月光以人的情意,似有灵犀一路相伴,将原本清冷的月影写得温柔亲昵;“车音争陌”则以听觉捕捉街市车声,如水流般在巷道穿梭奔涌。一静(月影)一动(车音),精准定格上元夜特有的韵味,既有尘世烟火的动态喧腾,又有自然清辉的静态陪伴,细腻传递出诗人漫步其间,在喧嚣与宁静的碰撞里,悄然滋生的孤寂与悠然交织的复杂心境。颈联“酒消凿落宁论斗,鱼照琉璃定几头”,聚焦僧居生活片段。“酒消凿落”呈现饮酒完毕、杯盏空悬的画面,不言饮酒数量,只留随性自在;“鱼照琉璃”描绘鱼儿在如琉璃般的光影中穿梭,数目难数的灵动场景。以生活细节入诗,用质朴的白描,将僧居夜游时的闲适、散淡尽显笔端,从日常琐碎里提炼出诗意,让清幽的僧居场景,多了几分烟火温情,也让夜游体验更显真实可感。尾联“过眼繁华真一梦,终宵寂寞未应愁”,收束全篇又立意升华。“过眼繁华”呼应首联“繁灯”,点破尘世热闹不过是转瞬即逝的幻梦;“终宵寂寞”承接前文僧居的静,却以“未应愁”扭转情绪走向,展现出诗人参透繁华虚空后,对寂寞的坦然与超脱。传递出一种不执着于喧嚣、安守内心宁静的理性哲思,让全诗在闲游叙事的脉络里,完成对人生境遇的深度思索,尽显对生命本质的清醒。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四月二十八日新热寄仇池》

下一篇:宋·苏辙《和迟田舍杂诗九首其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