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jiǎn
xué
zhōng
zhū
shēng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pàn
shuǐ
qiū
shēng
zǎo
xìng
liáng
chuāng
dēng
huǒ
luàn
yíng
guāng
shū
wéi
shū
cái
gōng
qiě
qiáng
yuè
àn
cuī
xīn
jié
xián
fèi
jìn
shī
zhāng
zuì
nán
qiān
hòu
réng
jiàn
西
yōng
bái
xíng

译文

泮水之上秋意渐生,水中的藻荇也带着凉意,傍晚的窗下,灯火闪烁,与萤火虫的光芒交相辉映,显得有些纷乱。书籍大致够用,只需安心研读,豆类和谷物刚刚能供给所需,姑且努力自勉。礼乐之器暗暗催换着新的节令风物,弦歌之声不曾停歇,常亲近诗章典籍。我这迂腐的儒生最欣喜的是,南迁之后,仍能看见西雍之地,白鹭悠然行走的身影。

逐句剖析

"泮水秋生藻荇凉":泮水之上秋意渐生,水中的藻荇也带着凉意,

"莫窗灯火乱萤光":傍晚的窗下,灯火闪烁,与萤火虫的光芒交相辉映,显得有些纷乱。

"图书粗足惟须读":书籍大致够用,只需安心研读,

"菽粟才供且自强":豆类和谷物刚刚能供给所需,姑且努力自勉。

"羽龠暗催新节物":礼乐之器暗暗催换着新的节令风物,

"弦歌不废近诗章":弦歌之声不曾停歇,常亲近诗章典籍。

"腐儒最喜南迁后":我这迂腐的儒生最欣喜的是,南迁之后,

"仍见西雍白鹭行":仍能看见西雍之地,白鹭悠然行走的身影。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简学中诸生》是北宋苏辙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首联描绘泮水秋日里藻荇带着凉意、傍晚窗下灯火与萤光交错的景象;颔联写图书虽仅能满足基本需求仍坚持阅读、粮食刚够供应却依旧努力自强;颈联提及羽籥暗暗催换节物、弦歌始终不辍以亲近诗章;尾联则抒发身为腐儒在南迁后,仍能见到西雍白鹭的欣喜。此诗语言质朴平实,以秋日泮水为背景,通过日常景象与自身状态的描写,传递出文人在简朴生活中的坚守,以及对文化传承未断的珍视。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分段赏析

首联“泮水秋生藻荇凉,莫窗灯火乱萤光”,以景物描写开篇。“泮水”点明地点,“秋生”点出时节,“藻荇凉”既写出水中藻荇因秋而带凉意,又透着秋意的清冽;“莫窗”即傍晚的窗下,“灯火”与“萤光”相映,“乱”字写出萤光闪烁、与灯火交织的动态,营造出宁静又略带生机的秋夜氛围。这一联借景物的温度与光影变化,奠定了全诗平和的基调。颔联“图书粗足惟须读,菽粟才供且自强”,由景转入对自身生活与心境的描写。“图书粗足”写出书籍基本够用的状态,“惟须读”则表明专注读书的态度;“菽粟才供”说明粮食仅能满足所需,“且自强”传递出即便物资不丰仍要努力的信念。此联以平实的语言展现生活境况,却在朴素中透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与首联的宁静氛围相呼应。颈联“羽籥暗催新节物,弦歌不废近诗章”,描写身边的文化活动与时光流转。“羽籥”是古代礼乐之器,“暗催新节物”写出节令在礼乐相关事物中悄然更替;“弦歌”指礼乐教化相关的歌声,“不废”“近诗章”则表明对诗礼的坚守。这里以“羽籥”“弦歌”等意象,展现出对文化传承的重视,让情感从个人生活延伸到精神追求。尾联“腐儒最喜南迁后,仍见西雍白鹭行”,以自身感受收束全诗。“腐儒”是诗人自谦之称,“南迁后”交代背景,“最喜”直接抒发情感;“西雍”与首联“泮水”相呼应,指文化圣地,“白鹭行”描绘白鹭自在行走的景象,象征着安宁与文化的延续。这一联将个人的喜悦与文化景象结合,既表达了南迁后的欣慰,又暗含对文化未绝的珍视,让全诗的情感得以升华。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闰九月重九与父老小饮四绝》

下一篇:宋·苏辙《移竹》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