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解析

zhān
táo
yuān
míng
shī
shí
shǒu

朝代:宋作者:苏辙浏览量:1
dào
zhòng
wǎng
zhǐ
chén
xíng
tīng
suǒ
zhī
zhě
fēi
shēn
què
guò
bái
fēng
quǎn
lái
xiāng
qīn
zhù
shì
guǒ
shù
yǒu
tōng
lín
ān
mián
yǒu
liáng
wéi
kǒng
chén
chén
zhāo
shì
juàn
duì
wǎng
lái
rén

译文

宽阔的大路上,若跟着众人一同奔忙,急促赶路,只会让自己沾满尘土。不如缓缓前行,听任脚步走向何方,随心所至,何处不能安顿此身。行至白鹤峰下,鸡和狗都显得那样亲近和睦。在果树旁建造屋舍,邻里之间互通有无,相处融洽。安稳地睡着,总觉得时间不够,美好的夜晚,总担心清晨早早到来。到了早晨,又有什么事情呢,只是厌倦面对那些来来往往的人。

逐句剖析

"大道与众往":宽阔的大路上,若跟着众人一同奔忙,

"疾驱只自尘":急促赶路,只会让自己沾满尘土。

"徐行听所之":不如缓缓前行,听任脚步走向何方,

"何者非吾身":随心所至,何处不能安顿此身。

"却过白鹤峰":行至白鹤峰下,

"鸡犬来相亲":鸡和狗都显得那样亲近和睦。

"筑室依果树":在果树旁建造屋舍,

"有无通四邻":邻里之间互通有无,相处融洽。

"安眠岂有足":安稳地睡着,总觉得时间不够,

"良夜惟恐晨":美好的夜晚,总担心清晨早早到来。

"晨朝亦何事":到了早晨,又有什么事情呢,

"倦对往来人":只是厌倦面对那些来来往往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

简介

《和子瞻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其一)》是北宋诗人苏辙所作的组诗,本首是组诗之一,是次韵其兄苏轼及陶渊明的诗作。诗中“却过白鹤峰,鸡犬来相亲”等句,勾勒出人与自然相融的画面,寄寓着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作品亦含对人生境遇的思索,像“晨朝亦何事,倦对往来人”便流露淡泊世事的意趣。其风格质朴恬淡,延续了陶渊明田园诗的精神内核。
展开阅读全文 ∨

作者介绍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辙(1039~1112),北宋散文家。字子由,一字同叔,号东轩长老,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嘉祐进士,历任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苏辙与父洵、兄轼合称“三苏”,名列“唐宋八大家”。文学成就主要在散文创作,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淡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不可没”。工古文,尤擅议论。其诗亦类其文,不事驰骋,笔意老练,于平稳中时见浑凝,自然朴实,闲淡高雅。苏辙还有不少咏景、咏物、题画的诗,大多寄托人生感慨。晚年写有不少闲适诗,其中一些诗也表现出对朝政的不满。代表作品有《进策》《进论》《历代论》等。有《栾城集》。

展开阅读全文 ∨

背景

这组诗是苏辙应和苏轼《和陶渊明杂诗十一首》的作品,构成了兄弟二人跨时代追和陶诗的独特文学景观,折射出宋代文人推崇隐逸的文化风尚。
展开阅读全文 ∨

赏析

1. 主题及内容介绍

这是一首五言古诗,也是一首唱和诗与田园生活诗。通过描绘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田园场景,寄托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2. 写作手法

白描:“却过白鹤峰,鸡犬来相亲”以朴素直白的语言,勾勒出重回白鹤峰时,鸡犬都显得亲近和睦的场景,没有华丽的辞藻修饰,却生动展现出乡村环境的宁静与淳朴,让读者能直观感受到那种自然融洽的氛围。

3. 分段赏析

“大道与众往,疾驱只自尘”,开篇以行路为喻,描绘出在大道上若随众人急促前行,只会让自己沾染尘土。这里用平实的语言暗含对追名逐利的反思,与后文的从容形成对比,体现出一种淡然的处世态度。“徐行听所之,何者非吾身”,紧承上句,转而写从容慢行、随遇而安的状态。此时无论身处何地,都能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传递出一种顺应自然、安于自适的心境,语言简洁却蕴含着对人生状态的思考。“却过白鹤峰,鸡犬来相亲”,描绘故地重游白鹤峰的情景,鸡犬都显得亲切和睦。“相亲”一词赋予鸡犬以温情,生动地展现出乡村环境的宁静与淳朴,也暗示出诗人在此处感受到的归属感。“筑室依果树,有无通四邻”,刻画了在果树旁筑屋而居、与邻里互通有无的生活场景。简单的叙述勾勒出一幅田园生活画卷,体现出乡村生活的质朴与和谐,流露出诗人对这种生活的满足。“安眠岂有足,良夜惟恐晨”,写出在这样的生活中,安然入睡总觉不够,美好的夜晚总担心清晨到来。通过对心理状态的细致描绘,凸显出诗人对当下宁静生活的珍视与眷恋,情感真挚而朴素。“晨朝亦何事,倦对往来人”,清晨醒来也无甚要事,只是厌倦面对往来的人群。进一步表现出诗人对平静独处的偏爱,与前文的安适心境相呼应,透露出一种远离纷扰、享受闲适的生活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

上一篇:宋·苏辙《九日家酿未熟》

下一篇:宋·苏辙《将至南京雨中寄王巩》

猜你喜欢